李園園
摘 要:目前中國東部斷陷盆地普遍已經進入了開發后期,綜合含水率達80%以上,措施挖潛的難度越來越大,本文通過深化認識永安鎮油田永3斷塊油藏基本特征以及剩余油分布情況,對其進行動態分析。通過對低效井實施堵炮眼補孔改層,轉注水井,實施水井注聚調驅試驗等措施,進一步完善斷塊的注采井網,協調注采關系,改善開發狀況,提高儲量動用程度。針對目前開發中仍然存在的問題,制定了相應的調整原則并制定相應的調整意見及下步措施,以期對斷塊今后的穩定發展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高含水油田 注采井網 剩余油
中圖分類號:TE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c)-0105-02
提高高含水油田剩余油采收率是一項世界性難題,處于開發后期的高含水油田具有綜合含水率高、產量下降快的特點,永安鎮油田作為一個開發了40年的油田,目前處于開發的中后期,開發的對象已經由早期的砂層組到如今的單砂層,雖然采油速度較高,但是仍有大量的剩余油不能采出,如何實施開發方案,調整注采井網以提高采收率是目前在油田開發中遇到的關鍵問題。
1 油田地質概況
永3斷塊區位于永安鎮油田南部,該斷塊總體上受北界南傾近東西向永3二級大斷層控制,呈斷鼻構造(圖1),斷塊內部又發育2條近東西走向的斷層,將斷塊切割為四個臺階。地層基本南傾,傾角在10°~12°。是一個被斷層復雜化的斷塊油藏。含油面積4.08 km2,地質儲量1556.5×104t。主要含油層位是沙二下2-11砂層組,儲層平均孔隙度27%,空氣滲透率1079毫達西,地面原油密度0.87 g/cm3,地面原油粘度34 mPa·s,原始地層壓力20.5 MPa,飽和壓力9.3 MPa,原始地層壓力系數1.0,是一個中高滲透、稀油低飽和復雜斷塊油藏。
研究區儲層主要發育在沙河街組二段,沉積相類型是三角洲沉積相,物源主要來自東部的青坨子凸起和北部的陳家莊凸起。沙二1-4砂層組發育有三角洲平原,5-8砂層組發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間灣、河口壩、遠砂壩、席狀砂等沉積微相。9-11砂層組發育前三角洲亞相,以前三角洲泥微相為主、遠砂壩、席狀砂等微相少量發育。不同砂層組、不同小層儲層物性差異大,主力砂層組內的各小層間的非均質強,3砂層組的滲透率最大,高達1992×10-3μm2;而11砂組的滲透率最小,為161×10-3μm2,這主要是受到各砂組的沉積微相的影響,平面上沉積微相的變化控制了砂體物性的變化:3砂組是三角洲平原沉積,砂體大量發育,沉積砂體粒度較粗,滲透率較大,而11砂層組為前三角洲沉積,粒度較細,滲透率較小,物性差。
2 永3斷塊開發形勢及存在的問題
永3斷塊經歷了4個階段的開發歷程。1965年12月依靠天然能量投入開發,投油井16口,投產初期均有自噴能力,儲層產能好、天然能量足;1978年5月永3-12井轉注,進入初期注水開發階段,采取低部位注水、高部位采油的措施,但因一套層系開發,層間干擾嚴重,單層注入水突進導致含水上升率高達2.3%;1988年,將永3斷塊分沙二下2-4砂組以天然能量開發,井距400 m、沙二下5-11砂組以腰部注水的注采井網,井距260~400 m兩套層系建立注采井網[1],部分小斷塊鉆新井補充完善注采井網。但調整后開發中仍然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方面5-11層系內層間干擾嚴重,油藏類型多樣,作為一套層系影響開發效果;另一方面油水井井況日益惡化,造成注采井網極不完善,地層壓力逐年下降;進入2004年,針對層系劃分粗、井網不完善等問題,將兩套層系細分為沙二下2-4、5-6、7-9、10-11四套層系。對前兩套層系進行局部調整完善,主要針對沙二下7-9、10-11層系通過鉆新井進行整體調整,完善注采井網,對跨層系合采合注井利用卡封、打塞、堵炮眼等方式進行層系歸位。細分調整初期,井網較為完善,含水下降,油量增加,但因開始動用中低滲透層,儲層能量下降迅速。
截至2012年5月,永3斷塊投產油井109口,開油井86口,區塊日液水平4151 t/d,日油水平248 t/d,綜合含水93.7%。縱向上看,沙二5-6層系采出程度、含水最高,能量最好,目前儲量失控嚴重,7-9、10-11層系中低滲層采出程度較低,能量差,水驅動用程度較低;平面上看,一臺階含水上升快,二臺階因高滲厚層儲量失控,中低滲層合采動用較差,采出程度最低,三臺階采出程度最高。
3 注采井網調整方案
針對永3斷塊平面、縱向上滲透率差異大,儲層物性差異大,斷裂系統復雜,層間干擾嚴重等導致的含水量增加塊、產量遞減大問題[2~3]。通過調查油藏注采狀況、綜合分析油水井況,調查剩余油分布以及關、停井潛力等一系列基礎工作,對砂二1-11各小層注入產出情況進行量化,統計所有井含水情況以及平面、小層間水淹程度,在空間上量化剩余油分布。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永3斷塊局部構造高部位無井控制區、Ⅰ類厚層沙二5-1、5-2、6-1的高部位、Ⅱ類厚層高部位及腰部井間滯留區、中低滲透薄層儲量動用差井區。分砂層組看剩余可采儲量最高的主要是沙二5,為143.9萬噸,而沙二7、8、9、10層相對剩余潛力也較大(表1)。縱向上:厚層剩余油主要富集于5-1、6-1-1、6-2、7-1小層及5-2厚層頂部,薄層在沙二2-4-2、2-6-1、7-2、7-3、8-3等小層潛力較大。
針對斷塊目前層間物性差異大、能量下降快、井網欠完善的問題,對斷塊進行以下調整:(1)完善注采井網,對部分高含水井和低能井如8×82、8×86井實施轉注措施,對永8斜82塊形成4采2注的注采井網,補充地層能量,挖潛平面剩余油潛力,累計增油5914.8 t。(2)對出砂、結蠟井如8P9井在開采過程中加清防蠟劑、熱洗等日常管理措施。(3)對有潛力的油井實施補孔、卡封等措施,增加泵效。充分挖掘剩余油潛力,以達到增油目的,提高采收率;對水井補孔分注,以協調注采關系,改善水驅效果。(4)積極實施配產配注工作,優化油井產液量和水井注水量,調整地下注采流場,進一步擴大水驅波及體積、減緩井組遞減。2011年12月到2012年5月期間永3斷塊水井共調配24井次,日增油7.7 t,累計增油974.9 t。
4 結論及認識
對高含水期復雜斷塊油田,層間、層內矛盾突出,要提高和改善水驅效果,增加采收率,必須深入研究層間剩余油狀況,充分利用動靜態資料,認清剩余油潛力層段,并以此為依據指導斷塊注采調整。在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的基礎上,強化井層精細分析,挖潛剩余油潛力,提高采收率。
參考文獻
[1] 陳月明,呂愛民,范海軍,等.特高含水期油藏工程研究[J].油氣采收率技術,1997.4(4):39-48.
[2] 李中洲,李存貴,王自立,等.中高含水期油藏開發技術改造的實踐與認識[J].斷塊油氣田,2003,10(4):46-47.
[3] 岡秦麟.高含水期油田改善水驅效果新技術[M].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