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博
摘 要:漢字基本性質為表意文字,以形示意為其特點,論述形體變化對記錄字義的影響,指出繁體字造字原則及字形結構上的傳承性和穩定性,并舉例說明其包含的豐富的文化信息,形體簡化后表意功能嚴重弱化,故而熟悉繁體字十分必要。
關鍵詞:表意文字 以形示意 簡體 繁體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1(a)-0186-02
現行文字可以分成兩個體系:一是表意文字;二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記錄文字的語音,如果讀音改變了,那么字形也要隨之發生變化,否則,其存在則沒有意義,比方說房子(house)這個單詞,古代英語(hus)和現代寫法不同,這只表明二者讀音不同,成了沒有任何聯系的兩種文字,所以,現代英國人看不懂古代英語。漢字的基本屬性是表意的,記錄字義是其主要功能,以形示意是其主要特點。它的形體不會因為讀音變化做出調整,這種性質使漢字的字義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故而,我們今天的學生讀兩千多年前的《論語》困難不會太多。雖然漢字的形體幾千年來也發生了很大演變,但這屬于形體趨簡書寫方便等因素的需要,記錄字義這種屬性沒有改變。
我們的祖先在創造漢字時的智慧很不了起,為了更好的記錄字義,以形示意,使用了很多方法。按照事物形體用彎曲的曲線來描墓,畫成其物。象形表明祖先了對于有形客觀事物的觀察能力,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甲骨文中虎字的大口,犬字的卷尾,豕字的圓肚都很明顯。而眉字中用目來襯托,說明它是眼睛上面的物體,牢字用牛來陪襯,表達牛圈的含久,都是很巧妙的以形示意。再比方說樹木,畫一個樹木的形狀來象形,但是要表達樹根,象形就比較難畫,于是就先畫好樹木,然后在其根部標明一下,說明這個部分就是樹根(本),同理,樹梢(末)、樹干(朱)也可以同樣表達,指事這種方法是對有形事物的視覺聯想。象形,指事來源于對單獨物體的觀察,而會意則是多個客體之間關系的表達,王筠說:“會意者,合二字三字之義,以成一字之文。”會意字的以形示意屬于思維更高級的階段,對它的理解要靠對事物關系的觀察以及社會的規定,寇,《說文》:“暴也,從攴從元。”這個字形記錄的是以手持杖入室擊人頭部,入室搶劫之意,本義為強盜。取,說文:“捕取也,從又從耳。”古義是戰爭中對戰俘割其左耳以計功,后引申為拿取之義。形聲這種造字方法使漢字從表意到音意發生了飛躍,但記錄字義仍是其主要功能,較早產生的形聲字都是兼會意的,聲符是借音,可以表意,形義音一致。可以據形體推斷字義,根據意符兼聲符來記錄字音。漢字的初文是象形,指事,后期大量的形聲字直接取材于這些初文,所以,形旁表意功能有很高的系統性。金字旁都和金屬相聯系,木字旁都與樹木有關系。選取聲符時,也是擇優選取音同音近而且意義也有一定聯系的字根。所以,即使形聲字,通過字形來表意仍是其靈魂。
那么,漢字這種以形示意的特點,在文字形體發生變化時,記錄字義的功能是不是會受到影響呢?答案毋庸質疑,肯定會有影響。漢字的形體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變、楷化等過程,簡化字出現的也很早,從戰國時期,大篆當中就有,秦統一天下,“書同文”由丞相李斯等人將大篆“省改”,形成規范文字小篆(秦篆)。漢唐時期佛經抄寫手,宋元時期的刻字工,都簡化了一些筆畫較多的漢字。太平天國使用簡化字,民國時期錢玄同主持編寫《簡體字譜》,但這些后來都未投入長期使用。直到建國后,1965至1964年國年先后公布了四批簡化字,并規納總結成《簡化字總表》,1986年國家語言工作委員會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形成標準。總體來說,大規模的漢字整理有兩次:一次是秦始皇的“書同文”統一了漢字;一次是建國后的繁簡字改革。但從秦至民國這段時期,雖然也經歷了隸變,楷化等大的變動,但漢字從篆書到繁體,其筆畫、字形變化并不大,結構非常穩定,所有筆畫都有其意義,繁體字字形有跡可尋,有理可認,保留著造字結構的初衷,仍然發揮著以形示義的特點和作用。而建國后的簡化字則有所不同,當時為了漢字走拼音化的政策道路,很單純目的的追求形體趨簡,忽略了漢字的表意性。而結構的變動使漢字系統的嚴謹性、造字原則遭到破壞。俗體和罕見異體的使用造成古文今天理解上的歧義,以普通話為標準隨意改換聲符破壞了古代音韻規律,用筆畫少的同音字代替造成一簡對多繁的局面……這些都對我們學習古文造成了很多障礙,筆者認為更重要是使漢字表意功能弱化,使漢字中原有的豐富的文化信息很難從現有形體中表達出來。舉例來說:
1 醫[醫]
醫與醫,簡化字“醫”古時已有,在《說文》中有記載,《說文匚部》:“醫,臧弓矢器也。從匚,從矢。”應該是古時盛弓弩矢的器具,和醫生治病無關。《國語》曰:“兵不解醫。”段玉裁注:“今《國語》作翳假借字。韋曰:翳,所以蔽兵也。翳行而醫廢矣。”所以,這個“醫”實際上是一個古代的廢棄字,而且和醫生職業完全無關,不能表達今天醫生之意。而繁體的“醫”,則在《說文》的酉部,解釋為“治病工也。”這是醫的本意。從字形上來看則更是如此,“矢”砭石類的針具,“匚”古代一種盛放東西的方形器物,類似竹筐,里面裝著醫療工具。殳,以手持針的樣子。有人認為殳是古代武器,以木竹制成,但就其形狀而說,極似針具。酉,《說文》“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酎酒。”酉即酒字,象釀器形。就是醫生用的藥酒,今天我們也常看到古代醫生帶著裝藥酒的葫蘆行醫的畫像,從繁體“醫”字形來看,是一個醫生帶著裝有治療工具的藥箱,拿著針具,帶著藥酒行醫的形象。更有人認為“匚”表“按蹺”,“矢”是“砭石”,“殳”為“針灸”,“酉”似“藥酒”,表明豐富的醫療手段和我國早期醫學上的成就,從字形上蘊含了豐富的文化信息。
2 藥[藥]
藥與藥。藥,《說文》:“治病艸,從艸樂聲。”這是一個形聲字。但如上文所言,這是形聲兼會意,聲符亦表意,參考“療”也曾從“藥”為聲符。所以“藥”和音樂的“藥”有關,古人重視音樂,“政象樂,樂從和。”孔子非常強調音樂的學習,更認為以和諧為美,要和節和度,“大不過宮,細不過羽”和諧中正之音才悅耳,《左傳》:“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都認為音樂可以調理日常生活行為規范,甚至使國家和平有序。中醫的文化中也重視“和”,認為治病的目的就是調理陰陽平衡,使元氣和諧。“亦所以極元氣之和也”(《外臺秘要》),使身體達到最佳狀態。破壞這種狀態就會生病,生病也叫“違和”。故而“藥”字可以理解為使身體能夠象音樂那樣和諧的一種草。雖說是形聲字,但是表意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充分體現了中醫對治病用藥的理解。而簡化字的“藥”,是一個草名,指白芷。《楚辭九歌湘夫人》:“辛夷楣兮藥房。”成為藥的簡化字,僅是因為讀音相同。所以完全不能表達治病藥物之意。
3 棄 [棄]
圖1
棄和棄,“棄”字的本義是扔掉,《說文》:“棄,捐也。”段注:“棄者,不孝子人所棄也。”金文的字形近似于“圖1”,上面是子(即嬰兒),中間的是一個如簸箕的盛物器具,兩邊是雙手形。整體表達的應該是,雙手持簸箕把嬰兒扔掉了。為何棄之?如段注所言,不孝子也。看圖形中子的形象為正立之形,而與生育的“育”和“毓”甲骨文中的字形,子都是倒立的,表示正常的生育,即嬰兒都是這樣生出來,頭先產出。而“棄”中“子”的形象是正立的,即腳先產出,這不是正常的生育,叫“寤生”。“寤”通“牾”,《說文》:“牾,逆也。”逆生即倒生被視為不順,不吉利。而會使母親受到驚嚇,故為不孝。一種說法寤生就是難產,古代的難產會使母子很難保全,故而這種嬰兒被視為不吉祥,要扔掉。《左傳隱公元年》:“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鄭莊公是寤生,使母親受到驚嚇,所以不喜歡他,喜歡他弟弟共叔段,后來導致了一場母子反目,手足相殘的故事。但莊公并未被棄,而歷史上被棄的人也有,周人的祖先后稷小名就叫“棄”,曾視為不祥之子被棄過。繁體“棄”字基本上保持了金文的字形,有跡可循,表達了古代社會的一種生育現象,包含了豐富的文化信息。而簡化字“棄”是草書楷化而成,表意功能基本很難看出來了。
漢字簡化之后,表意功能嚴重弱化,而許多文字現象都是基于繁體而發生。今天的古籍和中醫藥古典醫著仍以繁體字出版,所以學好古代漢語,學習中醫文化,識寫熟悉繁體字是語言文字方面的基本功。
參考文獻
[1] 曹先擢.漢字文化漫談[M].語文出版社,1992.
[2] 李樂毅.簡化字源[M].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
[3]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劉志綱.漢字的書和華夏先民的思維.
[5] 王立軍.漢字構形分析的科學原則與漢字文化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3):76-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