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冉冉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發電、航運等各個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在不斷地促進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但是目前,“可持續發展”的口號被不斷地提出,水利工程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逐漸引起了社會大眾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在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過程之中,施工活動往往會不可避免地對生態環境以及生態環境平衡造成破壞。因此,如何合理地運用科學技術來盡可能地避免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將成為今后水利工程項目設計與施工的重點之一。
關鍵詞:水利工程 建設 環境影響
中圖分類號:TV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c)-0134-01
我國水利工程的興建,勢必將會對我國的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影響。想要正確有效地處理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就必須要秉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嚴謹地科學地對水利工程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找出生態制約的關鍵。同時運用科學發展觀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和理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確保我國水利工程的建設事業能持續平穩地發展。
1 水利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目前,我國水利工程的建設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水利工程開發或是將要進行開發的水資源可能已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利工程的建設很可能導致水體環境的惡化,生態平衡受到破壞,可能會對周圍區域的工業、農業生產以及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嚴重的負面影響;第二,盡管興建水利工程可以在水治理、流域規劃等方面發揮著很積極的作用,但是卻容易改變環境,對區域內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監測與一般的生態環境監測有很大的不同。水利環境監測是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在某一特定的環境狀況與某一段特定的時間內進行的。水利工程生態環境監測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目的也較為明確,對于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的工程建設項目、不同的工程進度,都有著不同的內容和要求[1]。
2 水利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分析
2.1 對氣候的影響
通常來說,大氣環流的情況控制著地域的氣候狀況,修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則很可能導致原先的陸地變成了水體或濕地,使地表空氣變得濕潤,對局部小氣候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降雨、氣溫、風和霧等氣象因子的影響[2]。
2.1.1 對降雨量的影響
(1)降雨量有所增加:由于水利工程可能形成大量的人工蓄水,大面積的蓄水在陽光輻射下,水的蒸發量增加從而增加了降雨量。
(2)降雨地區發生改變:水庫低溫效應是改變降雨分布的因素之一,一般庫區蒸發量加大,空氣變得濕潤。根據氣象部門的調查資料可以看出,在興建了水利工程之后,該區域附近的降雨量有所減少,而距該區域之外的部分區域降雨比以往有所增加。
(3)降雨時間發生改變:在南方的大型水利工程區域,夏季的水面溫度往往要低于氣溫,這就導致氣層變得較為穩定,減弱了大氣對流,使得降雨量減少;但如果在冬季,蓄水面氣溫高于氣溫,大氣對流作用增強,降雨量增加。
2.1.2 對氣溫的影響
在水利工程建成之后,工程區域內的部分地方由陸面變為水面,改變了與空氣間的能量交換方式和強度,從而導致氣溫發生變化。
2.2 對地質條件的影響
修建水利工程會引起工程區域內土地淹沒、沼澤化、鹽堿化。
(1)土地浸沒:由于有土地被水浸沒,則會使得土壤的通氣條件降低,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變少,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
(2)沼澤化:水利工程的蓄水功能導致地下水位的上升,使得土壤出現沼澤化。
(3)鹽堿化:由庫岸滲漏補給地下水經毛細管作用升至地表,再經蒸發作用之后,水中的鹽分集于地表,引起土壤的鹽堿化。
3 解決對策
3.1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不在不宜建設水利工程項目的地區建設水利工程項目,例如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旅游區、地質公園等需要進行環境保護的地區,并在這些區域劃定一定的保護河段和保護流域,嚴格禁止大型水利工程以及其他大型工程項目的建設。政府部門應當把這些加強地區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作為根本點和切入點,對嚴重破壞和影響生態環境、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的水電建設項目,應該重新進行評估和審查[3]。
3.2 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水利工程建設
在建設水利工程項目的時候,設計人員以及建設施工人員可以將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融入到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之中。在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期間,建設黨委應當將節能環保的建筑材料以及施工技術優先納入考量的范圍,尤其是要采用不會影響動植物成長的環保材料。在水利工程項目建成之后,還應當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利工程環境影響的監督和反饋機制,以便及時地對工程區域內的生態環境狀況進行評價,對不會影響生態環境平衡的技術手段進行推廣,若發現對生態環境不利的影響因素則應當及時改進,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損失。
3.3 實施生態補償機制
由于在通常情況下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很大地影響該區域的經濟情況,尤其是在工程建設項目可能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比較嚴重的破壞,而且當地很難依靠自身的能力使生態得到平衡,從而發展經濟的時候。因此,建設水利工程項目,應當施行并落實生態補償機制,明確賠償責任人、生態補償的主體以及補償的范圍。在建設水利工程項目時,應在項目資金中提留一部分的資金,以便對當地的經濟進行一定的補償,來幫助當地改善生態環境,維持當地的生態平衡。可以說構建生態補償機制,還原生態以價值,不僅是緩解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而且也有利于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符合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4]。
4 結語
生態環境問題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環境污染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對人類的經濟發展甚至是生命財產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脅。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水利工程事業的發展非常迅速,水利工程在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所以,我國的相關部門應當僅僅握住“科學發展觀”以及“可持續發展”這兩根指揮棒,在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也要努力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國光.大型水利工程對生態影響的芻議[J].國土經濟,2010(1):42-45.
[2] 劉昌明.調水工程的生態、環境問題與對策[J].人民長江.2011,27(12):17-18,48.
[3] 潘家錚.中國水利建設的成就問題和展望[J].中國工程科學,2012(2):42-51.
[4] 劉莊,沈渭濤,吳煥杰.水利設施對淮河水域生態環境的影響[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1(2):77-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