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熊艷輝
摘 要:通過城市文化空間戰略的實施來推進“文化強市”的發展理念已成為當今國內外城市文化發展的一種潮流和成功經驗,城市文化空間已成為秦皇島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文章從多個角度,闡述了秦皇島市文化空間研究對建設特色文化城市的啟示。
關鍵詞:秦皇島 文化空間研究 文化城市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1(a)-0210-02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體現城市秩序與活力,一個城市的文化品質直接關系它的經濟品質、建筑品質、精神品質,可以調整城市的發展結構,也可以加快城市經濟發展。在當前全球化語境與十七屆六中全會“文化強國”戰略的背景下,城市的文化建設受到空前的重視。
1 城市文化空間內涵界定
1.1 城市文化空間概念的界定
城市文化空間的概念包含了城市文化及空間相關概念,廣義的城巿文化是城市體如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組織制度、思維方式等,以及由這些內部蘊涵創造出來的有形環境(物質環境)。也可以認為是城市發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既包含諸如城市精神、生活習俗、制度規范等無形的意識形態或載體,也包含(街區、建筑物、廣場、城城市格局)等有形的物質形態及載體,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內涵與表現表現的有機統一。
“文化空間”本義是指一個具有文化意義或性質的物理空間、場所、地點,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空間”定義為:“具有特殊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表現;一個集中舉行流行和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也可定義為一段通常定期舉行特定活動的時間。這一時間和自然空間是因空間中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1]。
本文認為,“城市文化空間”就是指這樣的一種空間,即被城市居民普遍認同、能夠體現城市核心文化特質,集聚文化生產與消費的城市場所。
1.2 城市文化空間的三個要素
構成主體的“人”、構成事件的“活動”以及構成一定活場所的“空間”是形成城市文化空間的三要素[2]。其中,人的必需的日常社會生活構成了城市文化的底色,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向物質空間轉換的媒介;活動是城市文化空間在時間維度上的節點,是城市文化形成歷史延續性、獲得持續認可的關鍵;而活動的發生需要占據一定的場所,對城市文化的感受及記憶總是與活動發生的物質空間密不可分。
1.3 城市文化空間的四個維度
按照對事物的理解的由整體到一般遞進層次,以及概念由抽象到具體進順序,我們認為,城市文化空間可以分為整體意向、文化片區、文化場點、虛擬文化空間四個維度。(1)文化識別意象。屬于宏觀維度的城市文化空間,它是一個城市核心文化元素的高度概括,是抽象的符號形式對一個城市居民生活理念的集中體現,是城市的是品質、是象征。它往往蘊含于城市建筑、城市空間格局與城市居民活動偏好中,是城市最真實、最直接的表情,既有形又無形,由民眾深刻體驗和展現。如果內的城市的浪漫之都大連,水鄉烏鎮、南國花城廣州,國外如音樂之都維也納、水城威尼斯等。(2)文化板塊。屬于中觀維度的城市文化空間,在大型城市中,不同區域內的地理環境、產業特征和民族聚居特征共同塑造了不同區塊上的文化差異,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3]。宏從而形成較大尺度、粗線條的文化區、塊、帶,在這些特定的區域內,由于最初的地理特征或民俗文化特征使得這一區域內人的活動、習俗,以及建筑風格都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并能夠與城市內其它文化塊區相區別。如北京海淀區的科技文化板塊、深圳羅湖區的商業文化板塊。(3)文化區片。介于中觀和微觀維度之間的城市文化空間,在城市內在某一文化板塊內,可能出現某一文化活動或實體相對集中的區域,從而使這一區域產生較強的聚集效應,如以休閑為特征的小吃街、酒吧街,以購物為特色的商業街、以歷史遺跡為特色的歷史文化街等。如深圳設計之都創意產業園,富有小資休閑情調上海的新天地,高尚住區與主題公園相得益彰的深圳華僑城等。(4)文化單體。屬于微觀維度文化空間,也就是那些具體的文化場所、設施,在生活中它往往是指的是構成某一區片、某一板塊文化的最小單位,如某一文化片區中包含多少個文化單體,它包含諸如某一古代建筑物遺跡、遺址,也包含如天文館、民俗博物館、博物館等、歌劇院等。
1.4 城市文化空間的六種業態
(1)城市文化標識。他通常是由雕塑、建筑、廣場以及一系列的附屬設施所構成,可以表現出城市最具代表的文化元素符號,是城市最為核心的標志性空間[4]。如世界的巴黎埃菲爾鐵塔、紐約自由女神像、法國凱旋門。國內如北京故宮、上海外灘、拉薩布達拉宮等。(2)歷史文化空間。城市歷史文化空間實際上就是城市中因為歷史存留或者與歷史有關而擁有文化特色,對人們產生心理以及審美影響的具體空間。它通過傳統城市格局、建筑風格的保存,或其通過歷史事件對當地居民精神面貌產生影響,從而這一區域的文化體現出歷史的延續性。如北京大柵欄、哈爾濱中央大街、蘇州平江路、福州三坊七巷等。也包括一些以歷史村鎮如麗江古鎮、浙江烏鎮、江蘇周莊等。(3)民俗文化空間。這一區域具有鮮明的人文活動特征,即在現實生活中通常有民俗活動的傳承,從而在城市社區、文化村落等開放性的空間范圍形成生活禮儀、婚喪嫁娶、節事活動等區別于其它區域。烏魯木齊回民聚居區的“肉孜節”、寧海前童(元宵節)等、象山開漁節等。(4)休閑文化空間。休閑文化是城市發展的一項重要標志,它充分體現著人們思想意識的變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休閑空間載體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通常需要多樣城市資源、多元經濟社會活動和人性化場所設施所構成。這類休閑空間包括美食、購物、娛樂等多種形式。(5)文化創意空間。文化創意空間也就是以文化為底蘊進行的創新的人群或者產業集中區域,這一區域內的可以包括以營利為目的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或文化產業園區[5]。如北京798等、上海宋莊,也可以包含非營利為目的群體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創作聚集區,如巴黎郊區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紐約的格林威治村、倫敦東區、東柏林區的普倫茨勞伯格區等。endprint
2 秦皇島城市文化空間發展基礎評價
2.1 文化資源底蘊豐厚
秦皇島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有以山海關、老龍頭為中心的明長城文化,以秦皇求仙傳說為中心的秦文化以及春秋戰國文化;有豐富的濱海休閑文化資源,以綠樹紅墻為色彩的北戴河休閑養生文化休,以老龍頭濱海區、樂島公園、秦皇島東山浴場、秦皇島亞運村海灘、翡翠島、黃金海岸為代表的濱海休閑文化;秦皇島有民俗文化資源,共27個民族,民俗文化突出的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吹歌之鄉、中國孤竹文化之鄉等”。
2.2 城市文化空間初具雛形
近年來在發展依托逐年壯大的旅游產業,努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壯大文化產業的根基,逐漸形成了山海關和北戴河一“古”一“洋”兩個文化產業核心基地,并沿著長城和濱海兩線,逐步鋪展其觸角,形成了今天遍布全市的文化產業網狀格局,沿濱海線、長城線鋪陳開來,匯聚成秦皇島歷史文化基地、文化創意基地、休閑文化基地、民俗文化基地、婚慶文化基地、
2.3 空間格局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上說,秦皇島的城市文化空間建設還處于初級起步階段,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是城市文化空間的生成和發展基本上還處于無序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很多有價值的文化資源不到應有的關注而沒有被發掘出來;其次,空間布局呈散漫狀態;再次,城市文化空間以消極承襲原有文化為主,缺乏有創造性的更新;第四,文化開發視野不開闊,不能夠整體演繹城市文化是些意向;最后,城市文化空間的產品化仍然欠缺。
3 秦皇島城市文化空間發展布局
根據產業基礎和發展條件,全市文化產業在空間上可構建一核兩帶、三片區的發展格局,即:
3.1 一核
中心市區文化聚集輻射核。依托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與多種文化資源的聚集,承擔著包括公共行政服務、信息咨詢服務、研發服務和消費服務等諸多方面等在內的全市文化發展服務中心功能,承載各類文化的聚集和域外文化資源的進入與集散,發揮對全市文化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3.2 兩帶
其一是海濱休閑文化帶:地域范圍包括山海關開發區、山海關海濱地區、海港區求仙入海處和東南山地帶及西浴場、北戴河海濱地區、南戴河度假區、黃金海岸旅游區。主體是休閑娛樂文化、休閑餐飲文化、養生文化、海濱風情文化、休閑體育文化、休閑生態文化、文化創意;其二是歷史民俗文化帶,范圍東自山海關古城西到青龍的冷口。以長城為軸向兩側延展10 km范圍。產業主體是長城文、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民間工藝品、在這個產業帶上,坐落著山海關古城文化產業園區、祖山奚族文化產業園區、桃林口文化產業園區。
3.3 三片區
其一是碣石山—柳河北山—缸山片區:地域范圍包括昌黎縣昌黎鎮、十里鋪鄉等的碣石山周邊、盧龍縣劉田莊鎮和蛤泊鄉、撫寧留守營鎮西部的缸山地帶,主體是葡萄酒生產及葡萄酒文化;其二是撫寧留守營鎮片區:位于撫寧縣西南部,地域范圍包括留守營鎮鎮區和樊各莊、前韓家林村,主體是造紙、包裝裝潢印刷等工業文化。其三是秦皇島開發區片區:主體是數據傳播服務、科技研發、創意設計、文化娛樂文化等。
4 城市文化空間推進策略
基于秦皇島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與趨勢,立足于秦皇島文化的發展基礎,著眼于全球科技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大勢,秦皇島在未來五年和今后一個時期文化產業體系可按“12569”的框架建設,即提升一個城市文化識別空間、加速推進兩大旅游帶,著力做強五大特色城市文化品牌空間,重點開發六大行業文化空間,打造九大文化產業聚集空間。
4.1 一個城市文化識別空間
提升城市文化識別空間,即塑造代表性、拳頭性的文化空間的圖特形象。秦皇島獨步天下的文化產形象應為“長城海濱文化”。長城海濱既區別于其他地方的長城,又有別于其他地域的海濱,是秦皇島所獨有的文化符號,其標志性建筑為老龍頭入海長城。因此可以老龍頭入海長城作為秦皇島文化的標志性CI識別符號。
4.2 兩大文化空間帶
加速推進長城歷史文化空間、海濱休閑度假文化空間兩大文化空間帶的建設,逐步形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發展格局。
4.3 五個特色品牌空間
著力做強包括第一關城古城文化文化空間、戴河休閑養生文化空間、東方德源道教文化養生空間、中國數谷數字科技文化空間、歡樂海灣娛樂休閑文化空間等這五大特色品牌空間。
4.4 六大行業文化空間
重點開發文化旅游、創意設計、會展節慶、文化娛樂、數據采集傳播、服務業,文化教育培訓業等六大行業文化空間,構成以文化旅游為核心、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互為有機聯系的文化空間框架。
4.5 九個文化產業聚集空間
山海關古城文化旅游產業園區、海港區道南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秦皇島開發區數據產業園區、北戴河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北戴河新區會展產業聚集區、南戴河婚慶文化產業園區、昌黎—盧龍—撫寧葡萄酒文化產業聚集區、撫寧留守營造紙印包產業聚集區、青龍祖山奚族文化產業園區。
參考文獻
[1] 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文化圈理論的應用[J].江西社會科學,2005(1):102-106.
[2] 王承旭.城市文化的空間解讀[J].規劃師,2006,22(4):69-72.
[3] 唐任伍,趙莉.文化產業—— 21世紀的潛能產業[M].貴陽:貴州人名出版社,2004.
[4] 付寶華.城市主題文化與世界名城崛起[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5] 莊志民.旅游經濟發展的文化空間[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