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軍
摘 要:市政工程項目作為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其工程的質量必須要符合城市整體的發展需求。我國的市政工程管理部門不僅作為領導參與到市政管理工作中,而且還充當行政監管的工作。本文分析了市政工程項目的參與主體,政府、監理方、施工方、業主、質檢部門等不同主體間的復雜相互關系,以期提出對政府的監管制度的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案,進而提高市政工程質量。
關鍵詞:政府監管 工程質量 市政工程
中圖分類號:TU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b)-0248-01
市政工程項目是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它的質量好壞、規模的大小都將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我國當前的工程管理體系主要是由政府強制性的質量監管、來自社會方面的群眾監督、施工方內部的質量控制這三個方面構成。在這三方監管力量中,政府的強制性監管的工作效力對市政工程的質量、進度、安全等的影響作用最大。市政工程項目管理的迫切任務是建立一套市政工程的監管制度,確定政府的監管地位,并利用政府公權力帶動群眾的社會監督,利用行政權監管好施工方的工作。
1 市政工程質量監管的現狀分析
1.1 工程各參建方的質量責任
市政工程項目涉及多方利益主體如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等,對市政工程的質量管理要遵循以客戶為焦點、以預防為主、持續改進的三大基本原則,明確各方主體的工程質量責任,從而明確監管職責,保證工程質量。(如表1)
1.2 市政工程監管的問題
全國在“十一五”期間開展了多項市政工程,各參建方將確保設計使用的年限作為工作重點,從而較好地保障了工程質量,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取得成績的同時,市政工程建設中仍存在質量管理體系不太完備、管理規范不夠完善等一系列的不可小覷的問題。監管中的具體問題總結如下。
(1)市政建設工程的部分質量檢驗的相關標準已過時。
在面對多種新型材料、新的工藝和施工技術,市政工程建設中常用的評定標準如《市政道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中并沒有相應的標準條例,即使對其進行相應的修改也很難在驗收時采用這樣缺乏根據的檢驗標準。
(2)市政建設工程的原材料質量沒有保障。
市政建設工程采用的構件、材料的使用量大,且規格較多。對于原材料提供方的質量把關直接關系到市政工程的結構安全性和使用壽命。就具體的市政工程項目,不乏有原廠商沒有相應的資質證書、沒有檢驗設備和技術、沒有標準的質量體系等情況存在,工程的材料質量缺乏保障。
(3)建設單位的缺乏規范管理。
市政工程項目的建設單位一般是政府部門,由于其有權利優勢,在項目的招投標中發生不合理的工期規定、將中標價壓低于成本價、制定不科學的招標文件等違法現象。一般性的市政建設項目中,建設單位充當業主和領導機關的雙重身份,在行業上同時管理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這些建設單位掌握著強話語權,在市政工程建設過程缺乏有效合理的機制要加以節制。
(4)監理人員的素質不齊。
監理機構要完成監理任務,監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是重要的制約因素。監理人員是否有進行平行檢驗、抽檢、旁站等的專業技術,以及強烈的工程質量責任人心是監理工作能否順利展開的關鍵所在。
1.3 市政工程監管的針對性建議
市政工程項目多屬于公益性項目,政府在開工之后對質量的重視程度不夠,相應的管理程序也不夠完備。結合市政工程的相關案例和相關的市政工程管理經驗,筆者認為做好市政工程監管工作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嚴格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對施工過程中的建設構件和原材料的供給廠商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2)加大對施工企業、監理單位的管理;(3)盡快出臺相應的驗收標準和行業規范;(4)改進項目法人責任制。只有市政工程的各參與方嚴格堅守質量原則,監管人員秉公盡責,采用真正確保市政工程最終質量。
2 市政工程質量政府監管模式的改進優化方案
市政工程的監管系統主要分為質量檢查、微觀方面的監督、宏觀方面的監督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主要是由建設單位與質量檢查監督單位的被監督與監督關系;第二個層面主要是政府機構在微觀方面的監督管理;第三個層面是政府在宏觀方面的監督。
2.1 調整監管的機構設置
市政工程項目的政府監管優化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實現政府質量監督市場化;進一步規范市政工程質量的政府委托行為;政府對工程質量的監督制度要更加合理化;提高政府質量監督人員的整體素質和監督機構的有效性。按照工程實際情況,按照不同的專業特點劃分監督機構,從而提升監督機構的專業化程度。具體的措施主要有:以專家為主體建立顧問團,定期進行指導工作;監督機構的人員配備需有一定數量的精通現代管理和法律知識,且持有執法資格證的人員;設置質量監察科,監察其轄區內各質量責任主體的質量行為;監督機構內部設立較嚴格的考評制度和績效管理辦法。
2.2 改革監督機構的管理機制
監督機構的管理機制的改革與優化主要是從政府監管機制的改革、質量信息管理的改革、監督機構的績效考評方法優化、監督機構的內部改革、監督機構的收費制度改革等這些方面開展的,具體的改革方法如表2所示。
3 結語
本文詳盡的分析了市政工程質量的政府監管存在的具體的現狀與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政府監管機制的改革優化方案,對市政工程的質量提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燕.市政工程管理質量與控制體系的建立與完善[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1):88-90.
[2] 陳兵.合肥市市政工程質量政府監督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7.endprint
摘 要:市政工程項目作為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其工程的質量必須要符合城市整體的發展需求。我國的市政工程管理部門不僅作為領導參與到市政管理工作中,而且還充當行政監管的工作。本文分析了市政工程項目的參與主體,政府、監理方、施工方、業主、質檢部門等不同主體間的復雜相互關系,以期提出對政府的監管制度的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案,進而提高市政工程質量。
關鍵詞:政府監管 工程質量 市政工程
中圖分類號:TU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b)-0248-01
市政工程項目是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它的質量好壞、規模的大小都將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我國當前的工程管理體系主要是由政府強制性的質量監管、來自社會方面的群眾監督、施工方內部的質量控制這三個方面構成。在這三方監管力量中,政府的強制性監管的工作效力對市政工程的質量、進度、安全等的影響作用最大。市政工程項目管理的迫切任務是建立一套市政工程的監管制度,確定政府的監管地位,并利用政府公權力帶動群眾的社會監督,利用行政權監管好施工方的工作。
1 市政工程質量監管的現狀分析
1.1 工程各參建方的質量責任
市政工程項目涉及多方利益主體如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等,對市政工程的質量管理要遵循以客戶為焦點、以預防為主、持續改進的三大基本原則,明確各方主體的工程質量責任,從而明確監管職責,保證工程質量。(如表1)
1.2 市政工程監管的問題
全國在“十一五”期間開展了多項市政工程,各參建方將確保設計使用的年限作為工作重點,從而較好地保障了工程質量,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取得成績的同時,市政工程建設中仍存在質量管理體系不太完備、管理規范不夠完善等一系列的不可小覷的問題。監管中的具體問題總結如下。
(1)市政建設工程的部分質量檢驗的相關標準已過時。
在面對多種新型材料、新的工藝和施工技術,市政工程建設中常用的評定標準如《市政道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中并沒有相應的標準條例,即使對其進行相應的修改也很難在驗收時采用這樣缺乏根據的檢驗標準。
(2)市政建設工程的原材料質量沒有保障。
市政建設工程采用的構件、材料的使用量大,且規格較多。對于原材料提供方的質量把關直接關系到市政工程的結構安全性和使用壽命。就具體的市政工程項目,不乏有原廠商沒有相應的資質證書、沒有檢驗設備和技術、沒有標準的質量體系等情況存在,工程的材料質量缺乏保障。
(3)建設單位的缺乏規范管理。
市政工程項目的建設單位一般是政府部門,由于其有權利優勢,在項目的招投標中發生不合理的工期規定、將中標價壓低于成本價、制定不科學的招標文件等違法現象。一般性的市政建設項目中,建設單位充當業主和領導機關的雙重身份,在行業上同時管理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這些建設單位掌握著強話語權,在市政工程建設過程缺乏有效合理的機制要加以節制。
(4)監理人員的素質不齊。
監理機構要完成監理任務,監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是重要的制約因素。監理人員是否有進行平行檢驗、抽檢、旁站等的專業技術,以及強烈的工程質量責任人心是監理工作能否順利展開的關鍵所在。
1.3 市政工程監管的針對性建議
市政工程項目多屬于公益性項目,政府在開工之后對質量的重視程度不夠,相應的管理程序也不夠完備。結合市政工程的相關案例和相關的市政工程管理經驗,筆者認為做好市政工程監管工作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嚴格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對施工過程中的建設構件和原材料的供給廠商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2)加大對施工企業、監理單位的管理;(3)盡快出臺相應的驗收標準和行業規范;(4)改進項目法人責任制。只有市政工程的各參與方嚴格堅守質量原則,監管人員秉公盡責,采用真正確保市政工程最終質量。
2 市政工程質量政府監管模式的改進優化方案
市政工程的監管系統主要分為質量檢查、微觀方面的監督、宏觀方面的監督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主要是由建設單位與質量檢查監督單位的被監督與監督關系;第二個層面主要是政府機構在微觀方面的監督管理;第三個層面是政府在宏觀方面的監督。
2.1 調整監管的機構設置
市政工程項目的政府監管優化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實現政府質量監督市場化;進一步規范市政工程質量的政府委托行為;政府對工程質量的監督制度要更加合理化;提高政府質量監督人員的整體素質和監督機構的有效性。按照工程實際情況,按照不同的專業特點劃分監督機構,從而提升監督機構的專業化程度。具體的措施主要有:以專家為主體建立顧問團,定期進行指導工作;監督機構的人員配備需有一定數量的精通現代管理和法律知識,且持有執法資格證的人員;設置質量監察科,監察其轄區內各質量責任主體的質量行為;監督機構內部設立較嚴格的考評制度和績效管理辦法。
2.2 改革監督機構的管理機制
監督機構的管理機制的改革與優化主要是從政府監管機制的改革、質量信息管理的改革、監督機構的績效考評方法優化、監督機構的內部改革、監督機構的收費制度改革等這些方面開展的,具體的改革方法如表2所示。
3 結語
本文詳盡的分析了市政工程質量的政府監管存在的具體的現狀與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政府監管機制的改革優化方案,對市政工程的質量提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燕.市政工程管理質量與控制體系的建立與完善[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1):88-90.
[2] 陳兵.合肥市市政工程質量政府監督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7.endprint
摘 要:市政工程項目作為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其工程的質量必須要符合城市整體的發展需求。我國的市政工程管理部門不僅作為領導參與到市政管理工作中,而且還充當行政監管的工作。本文分析了市政工程項目的參與主體,政府、監理方、施工方、業主、質檢部門等不同主體間的復雜相互關系,以期提出對政府的監管制度的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案,進而提高市政工程質量。
關鍵詞:政府監管 工程質量 市政工程
中圖分類號:TU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b)-0248-01
市政工程項目是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它的質量好壞、規模的大小都將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我國當前的工程管理體系主要是由政府強制性的質量監管、來自社會方面的群眾監督、施工方內部的質量控制這三個方面構成。在這三方監管力量中,政府的強制性監管的工作效力對市政工程的質量、進度、安全等的影響作用最大。市政工程項目管理的迫切任務是建立一套市政工程的監管制度,確定政府的監管地位,并利用政府公權力帶動群眾的社會監督,利用行政權監管好施工方的工作。
1 市政工程質量監管的現狀分析
1.1 工程各參建方的質量責任
市政工程項目涉及多方利益主體如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等,對市政工程的質量管理要遵循以客戶為焦點、以預防為主、持續改進的三大基本原則,明確各方主體的工程質量責任,從而明確監管職責,保證工程質量。(如表1)
1.2 市政工程監管的問題
全國在“十一五”期間開展了多項市政工程,各參建方將確保設計使用的年限作為工作重點,從而較好地保障了工程質量,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取得成績的同時,市政工程建設中仍存在質量管理體系不太完備、管理規范不夠完善等一系列的不可小覷的問題。監管中的具體問題總結如下。
(1)市政建設工程的部分質量檢驗的相關標準已過時。
在面對多種新型材料、新的工藝和施工技術,市政工程建設中常用的評定標準如《市政道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中并沒有相應的標準條例,即使對其進行相應的修改也很難在驗收時采用這樣缺乏根據的檢驗標準。
(2)市政建設工程的原材料質量沒有保障。
市政建設工程采用的構件、材料的使用量大,且規格較多。對于原材料提供方的質量把關直接關系到市政工程的結構安全性和使用壽命。就具體的市政工程項目,不乏有原廠商沒有相應的資質證書、沒有檢驗設備和技術、沒有標準的質量體系等情況存在,工程的材料質量缺乏保障。
(3)建設單位的缺乏規范管理。
市政工程項目的建設單位一般是政府部門,由于其有權利優勢,在項目的招投標中發生不合理的工期規定、將中標價壓低于成本價、制定不科學的招標文件等違法現象。一般性的市政建設項目中,建設單位充當業主和領導機關的雙重身份,在行業上同時管理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這些建設單位掌握著強話語權,在市政工程建設過程缺乏有效合理的機制要加以節制。
(4)監理人員的素質不齊。
監理機構要完成監理任務,監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是重要的制約因素。監理人員是否有進行平行檢驗、抽檢、旁站等的專業技術,以及強烈的工程質量責任人心是監理工作能否順利展開的關鍵所在。
1.3 市政工程監管的針對性建議
市政工程項目多屬于公益性項目,政府在開工之后對質量的重視程度不夠,相應的管理程序也不夠完備。結合市政工程的相關案例和相關的市政工程管理經驗,筆者認為做好市政工程監管工作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嚴格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對施工過程中的建設構件和原材料的供給廠商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2)加大對施工企業、監理單位的管理;(3)盡快出臺相應的驗收標準和行業規范;(4)改進項目法人責任制。只有市政工程的各參與方嚴格堅守質量原則,監管人員秉公盡責,采用真正確保市政工程最終質量。
2 市政工程質量政府監管模式的改進優化方案
市政工程的監管系統主要分為質量檢查、微觀方面的監督、宏觀方面的監督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主要是由建設單位與質量檢查監督單位的被監督與監督關系;第二個層面主要是政府機構在微觀方面的監督管理;第三個層面是政府在宏觀方面的監督。
2.1 調整監管的機構設置
市政工程項目的政府監管優化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實現政府質量監督市場化;進一步規范市政工程質量的政府委托行為;政府對工程質量的監督制度要更加合理化;提高政府質量監督人員的整體素質和監督機構的有效性。按照工程實際情況,按照不同的專業特點劃分監督機構,從而提升監督機構的專業化程度。具體的措施主要有:以專家為主體建立顧問團,定期進行指導工作;監督機構的人員配備需有一定數量的精通現代管理和法律知識,且持有執法資格證的人員;設置質量監察科,監察其轄區內各質量責任主體的質量行為;監督機構內部設立較嚴格的考評制度和績效管理辦法。
2.2 改革監督機構的管理機制
監督機構的管理機制的改革與優化主要是從政府監管機制的改革、質量信息管理的改革、監督機構的績效考評方法優化、監督機構的內部改革、監督機構的收費制度改革等這些方面開展的,具體的改革方法如表2所示。
3 結語
本文詳盡的分析了市政工程質量的政府監管存在的具體的現狀與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政府監管機制的改革優化方案,對市政工程的質量提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燕.市政工程管理質量與控制體系的建立與完善[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1):88-90.
[2] 陳兵.合肥市市政工程質量政府監督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