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
在今日,霍元甲這一形象經電影電視渲染,幾于無人不知;而可惜正因電影電視渲染,故幾乎沒有人知道真正的霍元甲究竟是什么樣。王洪海自稱農民作家,曾撰《正說霍元甲》(百花文藝出版社)、《中國近代愛國武術家霍元甲》(天津霍元甲紀念館出版)及小說《霍元甲》等書,對霍氏生平考核最稱翔實,是當代研究霍氏真正的專家。王氏與霍家為同里世好,故能如此。
但王氏書也有不足之處。首先是太偏重霍氏個人及家族,而對精武體育會之描述不足。例如精武會中濟濟多士,可是趙連和、趙連城在書中只簡單提了一筆,鷹爪門陳子正、螳螂拳羅光玉也都沒敘述到。精武會在全國的拓展情況,所述也極少。精武會在南洋的發展,則因霍元甲兒子霍東閣在印度尼西亞教拳的緣故,對印度尼西亞敘述獨詳,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竟幾乎未談。
其次是他太側重霍元甲的生平事跡,而對他的“藝”論述不足。
這個問題與上一問題是有關聯的。李連杰《霍元甲》電影拍攝后,霍家人對之極為不滿,去法院提出了控告。電影中描寫霍元甲全家滅門,對家屬后人來說自然難以忍受。其他事跡,電影中也亂扯一通。王氏既與他們世家交好,替他們申辨,情有可原。但霍元甲之所以重要,老實說跟他有沒有后裔沒太大關系,跟他的生平瑣事也沒太大關系,主要是他的藝。無此技藝,便無法成那些事,也不值得人們來研究。
可是王先生的論著在這方面卻是不足的。霍元甲的武術到底是怎么回事,李連杰、袁和平固然搞不清楚,王先生也不太明白。我在天津南河鎮霍元甲故居(其實故居早坍了,這是新造的假古董)訪問時,霍氏曾孫霍象正先生練了一趟霍家拳給我看,形貌略具,而精氣神采似乎也相去甚遠,這是現今最遺憾的事。
精武會所刊行之拳譜甚多,包括潭腿、工力拳、少林拳、鷹爪連拳、螳螂拳等。霍氏迷蹤拳卻無專書,只有霍氏練手拳,號稱雜采各派手法而成,如少林、鷹爪、長拳、佛家、形意、八卦、太極、螳螂。但太極、形意、八卦如何與少林、螳螂、鷹爪等等混合為一,實在很玄,因為彼此拳理上大相徑庭,不無參差之處。且若以此拳為迷蹤藝之一,那么迷蹤拳大抵就跟北派長拳差不多,可是依姜容樵在民國十八年所寫的《寫真秘宗拳》考之,情況卻頗為不同。
據姜容樵說,流傳于河北滄州的叫秘宗拳,分兩支:下洼一帶,稱為秘宗架、燕青拳;城廂附近,稱燕青架、秘宗拳,又稱秘宗藝、迷蹤藝、猊藝。其藝由道光年間魯人孫通所傳。孫氏晚年嘗游東三省,又在天津靜海授徒,“聞霍元甲君之曾祖,系孫之弟子”,因此“霍氏所傳之全部刀棍拳棒,動作名稱,理法功用,皆與孫氏所傳完全相同,其為秘宗之正宗也明矣”。
依他這樣說,秘宗拳就不是霍家拳,而是廣泛流行于山東河北乃至東三省的一個拳種,只是霍家人也練它罷了。可是霍家所練究竟是否正宗呢?姜氏的說法似乎又有所保留。
因為姜氏所描述的秘宗拳,乃是近于太極拳的拳種,因此曾服務于中央國術館的滄州人王子平替姜書作序時說:“其與普通秘宗拳有別者,即斯術之不用力而有內動,不養氣而氣自貫丹田,上下連絡,動作自然,決無縱竄蹦跳之弊,亦無聚氣努力之害。”
他所批評的“普通秘宗拳”即包括了霍元甲所傳習的那一種。姜氏講得更直接:“余以二十年之廣征博訪,幸遇秘宗藝之能者十余人,然求其真能得斯術之三昧者,不過二三人而已。……學者率多莽夫,徒以使氣努力為妙用,以鼓胸踢腰為美觀,滯而不化。……及見靜海霍氏之秘宗,亦殆受其弊而不知。”(《序》)直言霍氏之秘宗雖然確是秘宗,所謂“正宗”,但仍未得真傳。
據姜氏評價,秘宗以滄州較佳,能得真傳三四成,天津南洼與天津城兩派大約兩成,河間、任邱、獻縣所傳也差不多,霍氏家鄉靜海及青縣則只得一成。至于山東德州青州,更差,一成也不到,因為純剛不柔。另有兗州、濟寧、漢上,拳架與滄州完全不同,但其八趟秘宗合戰拳,又稱八趟燕青靠,頗存古風。
古風是什么呢?就是柔。姜氏甚至有時會直接說它叫柔術。假若不柔,那就錯了,因此他說:“練手拳、綿掌拳、秘宗靠,皆無一顧之價值。”他的書,名叫《寫真秘宗拳》,就是想把這個真相揭露出來。
姜氏描述的迷蹤藝:“斯術姿勢動作完全太極,見效之速,又似形意,偶有步法手法,轉輾進退,則又類似八卦。考古證今,固知孫通大師之秘宗藝,決非今日以訛傳訛之秘宗所可望項背者。”
這種秘宗藝,“柔多剛少,無跺腳、無坡腿,旋風腳、二起腳則更不見”(《序》);“在最初發明之時,其技確為柔術上乘、內家正宗。其姿勢、動作、理法、功用,無不與太極拳息息相通”(第一章)。
該書第一章“論秘宗與太極相同之點”、“論秘宗之天然內功”、“論今昔之秘宗藝”和第二章“秘宗拳之要訣”各節,對于它與太極相似之處闡述極詳。不只說站立時一樣要豎項、頂動、垂肩、含胸、舌抵上腭、提肛,而且演示時要如回翔之鳥,動作不停,純任自然,不用力而有內動,不蓄氣而氣貫丹田,同時還說此拳之要訣亦有拗、粘、靠、攔諸法。總之是在太極八卦術沒發明之前,內家拳術之正宗。
姜氏是與霍元甲同時代而略晚的人,對于霍氏技藝,亦褒亦貶,既許為正宗,說各地所傳“唯精武霍氏遺傳仍存少許之占派”,又批評它不盡合古法,剛多柔少,第一章且專門辟一節,名叫“論靜海霍氏之秘宗藝”,里面說:“霍氏所學,皆近代之秘宗藝而非最古之猊藝,似乎偏于一方。霍氏對此,亦頗自認,且不恥下問,可見霍氏之一肯虛心,能容納,固非世之以一得自矜者所能及其項背。”實是陽褒陰抑,要推倒霍氏秘宗拳這個大招牌,另立一法門。
姜氏本身也是武術大家,他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迄今沒什么人考辨。可是在當時精武會及霍元甲聲望如此之高的時代,公然著書立說如此,沒一點證據或把握,恐怕是不行的。因此我從發言情境上認為對于姜氏之說決不能默然視之。霍氏迷蹤藝固然柔少剛多,然而王洪海《正說霍元甲》一書中便收有一張精武會員習武的照片,練武的人是在“云南蒙自個碧鐵路公司柔術部”(見題頭圖),可見精武會也講究柔術,并不只一味剛猛。至于姜氏強調拳術不能只有猛力,須有內功,乃是練武的通理,練秘宗拳當然也不能不如此。故其說還是很應參考的。也唯有通過這類挑戰霍氏權威的言論,我們才能更深人且準確地把握迷蹤藝到底是什么藝。
其實,迷宗藝之謎,還不只在于它究竟是內家拳抑或外家拳。它本是猴拳之一支,又名或古名猊便是明證。可是如今已不太看得出它與猴拳的關聯。姜氏解釋說是當年因見群猴嬉斗于山中,彼此往來,純任自然,又有老猴婆娑作舞,凝神斂氣,剛柔相濟,故才創立此拳,恐怕也是臆想的成分多些。關于這部分,我也很想知道答案,可惜天津霍元甲文武學校里南拳北腿練著去打金牌的朋友,不太能跟我解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