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新研
6月26日,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到達新北市,這是他訪臺“傾聽基層”的第一站。在臺灣政壇下一接班梯隊中的佼佼者、新北市長朱立倫陪同下,張志軍走訪了當?shù)赝脸琼斊彝欣现行摹V形缬貌蜁r,這兩位官員穿戴起專用的圍裙與手套,客串起“打飯班班長”,幫長者打菜。次日,臺灣《聯(lián)合報》將這張“打飯班班長”的大幅照片醒目地放在了頭版頭條,這個畫面讓臺灣民眾感到很新鮮——想象中高高在上的大陸官員竟如此親民,這在過去是連想都沒想過的。
在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今年2月訪問上海后,張志軍此次回訪臺灣,成為第一位踏上臺灣這塊土地的國臺辦主任。此訪也宣示兩岸已建立常態(tài)溝通管道,開啟了兩岸關(guān)系交流的新一頁。
今年3月臺灣爆發(fā)“太陽花學運”后,臺灣社會散發(fā)一股浮動情緒,連帶也影響了兩岸交流。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qū)域研究所教授林德昌指出,3月學運后張志軍仍決定來訪,就是要向臺灣社會傳達這樣的信息:中國大陸重視兩岸關(guān)系,對臺政策不但延續(xù)不變,還會聽取包括基層在內(nèi)的臺灣各界的不同聲音,“這點他做得很漂亮”。
“太陽花學運”的導火索雖然是反對當局簽署服貿(mào)協(xié)議的操作流程,卻一度引發(fā)一些臺灣民眾對當局兩岸政策的不滿,不少大學生擔心服貿(mào)生效后大陸企業(yè)會大舉入臺,影響就業(yè)機會。而針對這種不滿,臺灣當局的宣傳手法抱殘守缺,不僅沒有說服力,而且破綻百出,導致不滿情緒一度蔓延。
張志軍此次訪臺,一方面要對臺灣釋放出更多善意,化解誤會與敵意;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此次“帶著耳朵的旅程”,傾聽臺灣真實的聲音。

針對質(zhì)疑,張志軍澄清表示,大陸從未想要吃掉臺灣經(jīng)濟,陸資來臺也不可能買下臺灣。他希望兩岸能攜手,就像網(wǎng)球運動員彭帥(大陸)、謝淑薇(臺灣)組成雙打,珠聯(lián)璧合。
過去,大陸高層來臺總是行禮如儀,會面對象不是國民黨大佬,就是企業(yè)界人士等,很少深入到普通老百姓中去。但這次張志軍不一樣,他舍掉很多官式拜會活動,主打“傾聽”“了解”“基層”。四天三夜行程間,他與里民合照,在果園采木瓜,探視老人、孩童,與學生座談等,就是希望凸顯這次來訪的主題。
臺灣人講究“搏感情”,張志軍的表現(xiàn)正合此道。他在下飛機時用臺灣方言說“臺灣鄉(xiāng)親,打給厚”(大家好)問候臺灣民眾。到新北市五股參訪微格餅家觀光工廠,嘗一口鳳梨酥后,他又用閩南語說“吼甲”(好吃)。為了這次臺灣行,行前學了幾句閩南語,雖然說得不太標準,但臺灣人并不介意,重要的是誠意。
平常看起來一絲不茍的張志軍,在訪問新北市時和婆婆媽媽們一起跳舞,還祝大家“今年二十歲、明年十八歲”,立刻收服現(xiàn)場女性的心。隨后前往汐止參觀全臺第一座公共托育中心,他又化身熊貓爺爺送熊貓絨毛玩具給孩子們,立即引起小朋友們一陣歡呼。這些輕松的舉動,很快就拉近和臺灣民眾的距離,也贏得好感。
張志軍和臺灣地方首長的會面行程中,沒有安排臺北市,主要是比照王郁琦先前訪問大陸的模式,降低政治敏感。大陸方面同時也表態(tài),希望多了解基層的意見。過去,兩岸交流主要集中在政商精英之間,而這一次張志軍訪臺,將交流重心擴展至臺灣中低層社會,顯示出大陸方對臺灣基層民意的重視。
張志軍來臺時機相當敏感,正值臺灣“立法院”召開臨時會議,處理兩岸服貿(mào)、兩岸協(xié)議監(jiān)督條例等相關(guān)法案,稍有不慎,則可能卷入政治風暴中。因此,張志軍避免發(fā)表敏感談話,不讓綠營有機會做文章,身段更是靈活柔軟,充分考慮到臺灣當局先前所提出的要求。
張志軍訪臺首日即對臺釋放善意。對于臺灣爭取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協(xié)議(TPP)與區(qū)域全面經(jīng)濟伙伴關(guān)系協(xié)議(RCEP),張首度表示同意啟動研究。兩岸也對兩會互設(shè)辦事機構(gòu)的人道探視功能取得明確共識,之前雙方對這點的協(xié)商有所分歧。
“太陽花學運”對服貿(mào)協(xié)議的杯葛,迫使臺當局將該協(xié)議退回行政單位,原定的生效時程確定延后,馬英九相當憂心,唯恐后續(xù)的貨品貿(mào)易協(xié)議受到延宕。所幸張志軍做出了正面回應,表示將盡快安排溝通,讓臺灣方面大大松了一口氣。
民進黨對服貿(mào)協(xié)議采取杯葛態(tài)度﹐但它同時也想拉近與大陸關(guān)系﹐這兩者看似矛盾,但民進黨分得很清楚:杯葛服貿(mào)﹐主要是基于反對黨的監(jiān)督立場;至于和北京改善關(guān)系,則是出于選票考慮。
國民黨長期主導兩岸話語權(quán)﹐民進黨則因“逢中必反”未能參與其中﹐也導致其在兩岸政策上頻頻失分﹐無法得到社會信賴。為了突破障礙,甫上任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積極檢討反省兩岸政策。她的當務(wù)之急就是要破除民眾對民進黨“逢中必反”的印象﹐通過推動與對岸的交流﹐讓這個存在民眾心中的標簽慢慢去除。
為了重新贏回“政權(quán)”,民進黨正逐步褪去其“臺獨”色彩,向中間靠攏。他們不再像陳水扁當權(quán)時代,還想搞正名、制憲,因為民眾知道這些都是在“騙選票”,而且會讓臺灣陷入危險,所以后續(xù)的民進黨主席,如蔡英文等,都很務(wù)實,并非不講道理的死硬派。
2008年海協(xié)會長陳云林首度來臺,民進黨曾動員群眾抗議,引爆激烈沖突,當時黨主席蔡英文因此被冠上“暴力小英”之名,對其形象有極大殺傷力。這次張志軍來臺,向來“逢中必反”的民進黨已改為正面看待,從地方到中央都對張志軍表示歡迎。在張志軍來臺前,蔡英文表示愿意在不設(shè)前提下進行“張蔡會”,同時又表示不排斥兩岸高層互訪,對大陸釋善意的動作相當明顯。
對于蔡英文的善意﹐大陸方面其實看在眼里,并不排斥接觸。但是,民進黨不愿放棄或凍結(jié)“臺獨”黨綱,導致雙方進一步接觸仍有難度。最近有民進黨代表聯(lián)署提案凍結(jié)臺獨黨綱﹐爭取中間選民認同。今年7月,民進黨全國黨代表大會將如何處理凍獨提案﹐大家都在看蔡英文的決定。
張志軍在與臺灣學者閉門座談時,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問:“民共交流如何開始?凍結(jié)‘臺獨黨綱算不算?”張志軍回應說:“我們不只看綱領(lǐng),也看政策以及實際行動。”這個說法已經(jīng)比過去更有彈性,大陸方面顯然不再以是否廢止或凍結(jié)臺獨黨綱來作為雙方交流前提,同樣看重其實際的作為。可以確定的是,中共和民進黨雙方都體現(xiàn)出善意,開展對話應是為期不遠。
民共交流曾因民進黨大老謝長廷提出“憲法各表”而邁開過一小步。謝長廷前年10月曾應邀訪問大陸,去年7月他主持的維新基金會與中國社科院臺研所聯(lián)手在香港舉辦了兩岸研討會,此后即告沉寂。但雙方有意對話的火花并未澆熄。前不久,獨派色彩濃厚的臺南市長賴清德訪問上海,可以看作是大陸對綠營開綠燈的信號。
張志軍此行另一個重頭戲是跟民進黨接觸﹐雙方交流又更進一步。張志軍會見高雄市長陳菊,成為此行一大亮點。被稱做“花媽”的陳菊,在高雄人氣極旺,張志軍能將觸角延伸到綠營大本營,是意想不到的“達陣”,也是中共與民進黨關(guān)系的重大突破。
張志軍還沒下飛機前,桃園機場即爆發(fā)統(tǒng)獨沖突,中華統(tǒng)一促進黨和臺聯(lián)支持者相互間爆發(fā)肢體沖突,張下榻之處以及所到之地,都有獨派或?qū)W生團體抗議。但另一方面,也有人對他表示歡迎,展現(xiàn)了臺灣多元聲音。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抗議聲中,看不到有民進黨公職人員帶頭。
6月27日晚間,在高雄西子灣出現(xiàn)此行最嚴重的抗議行動,張志軍的座車遭潑白漆抗議。這讓身為東道主的陳菊顏面無光,她不悅地說,這是以非和平方式表達不同意見,實在不是臺灣人的待客之道,應以更理性態(tài)度,來表達臺灣不同的聲音與意見。 而面對這些抗議,張志軍表示這是臺灣多元社會的聲音,“很正常”。
此前媒體炒得熱鬧異常的“習馬會”,臺灣當局有相當期待。但張志軍在與王郁琦茶敘后,強調(diào)沒有談到這個話題。
就在“張王會”舉行的同時,馬英九在國民黨“中常會”表示,在推動兩岸交流上始終非常謹慎,一步一步都走得非常小心。他還提到“陸委會”今年3月公布的民調(diào)顯示,認為兩岸交流速度“剛剛好”的民眾仍占多數(shù),有44.8%,高于認為“太快”的31.3%及“太慢”的14.2%,顯示多數(shù)民意贊同政府推動兩岸交流的方向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