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民
翻開農墾半個多世紀農業發展史,產業選擇成為成敗的關鍵。產業選擇不當造成的損失,除了投資變成泡影外,更大的損失是資源被長期占擠,別的優質產業發展不起來,嚴重制約農場的發展。造成失敗的原因除了體制約束外,與產業選擇缺乏前期科學論證有很大關系。有些產業剛上去還沒有完全投產就消逝了,有些產業高居戰略發展高位,土地被占,投資無法回收,拖累農場長達40年之久。海南農墾光油棕、咖啡、茶葉等長期作物放棄的面積就超過1.8萬hm2,至少損失5.4億元,教訓異常深刻。原本就沒有被看好的胡椒、水果等產業,經過長期的探索,逐步浮出水面,變成墾區最具活力最受推祟的優質產業,引領著現代農業的進程。由此看來,產業選擇非常重要,既是成敗的關鍵,又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切入點。海南農墾從2011年開始踏上了二次創業的新征程,應該認真吸取經驗教訓,在產業選擇方面,每走一步都必須慎之又慎,切勿重踏歷史覆轍。
客觀地說,過去產業選擇的過失,許多是體制造成的。例如:大面積種植油棕,是為了實現食油自給發展戰略,1955年就開始在南濱、南海等農場種植油棕,1960年種植面積就達到0.756萬hm2,速度之快標明它的產業顯赫地位。可是結果十分糟糕,按收獲面積計算,每畝產油棕原油12.9 kg,而且多數棕園還沒有投產就淘汰了,南濱農場的經濟發展被油棕拖累了40年之久,好在從1974年開始進行結構調整,歷經20年終于在1994年結束了油棕產業,所有投資幾乎打了水漂。從經濟角度看問題,一畝油棕生產12.9 kg原油,按現在價格計算收入也只有60元左右,恐怕沒有比油棕更低的產業選項了,況且很大一部分油棕根本就沒有掛果。令人無法理解的是人們并沒有從中吸取教訓,20世紀80年代,澄邁華僑農場耗巨資引進萬畝油棕種植項目,前期論證時,有人提出應該認真吸取海南種植油棕失敗的教訓,但項目單位以高產品種自恃,連專用基肥也從國外進口,不出所料種植的油棕同樣因為不掛果而宣告失敗,只好把油棕樹當綠化風景樹出售,收點零花錢,投資同樣打了水漂。直到目前為止,海南種油棕為什么屢屢失敗,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更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在海南農墾二次創業中,還有人把油棕當作選項,南濱農場一位科長在農墾報上看到這個消息,感到不可思議,希望擇業者不要忘記歷史。
糖蔗幾乎伴隨海南農墾所有的發展里程,可以說從來沒有間斷過,1992年種植面積達到1.41萬hm2,至2013年還有0.57萬hm2。據統計,墾區累計收獲甘蔗348.76萬畝,產量922萬t,平均畝產2.6 t,在海南糖廠長期坑農政策的驅使下,一直不敢執行按糖價6%收購甘蔗的通用政策,蔗農利益長期受到損傷,扣除種苗、肥料、季節工費用外,蔗農幾乎是白白忙了一年又一年。即使以現在每噸糖5 000元計算,甘蔗收購價應該是每噸300元,畝產2.6 t收入780元,扣除種苗、肥料、季節工支出后,蔗農純收入所剩無幾。然而就是這種效益很低的產業卻拖累了半個多世紀,至今還在延續,表明農業領域產業選擇的警覺和理念并沒有真正形成。對比之下,臺灣的臺糖機構類似海南農墾,在臺灣占有很多土地,而且憑借發展蔗糖產業,曾經對臺灣前期農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但就在20世紀70年代,在糖蔗畝產超過8 t的情況下,臺糖機構卻堅定地調整產業結構,告別糖業改種水果和花卉,大大提高農業經營效益,使臺灣農業在亞洲乃至世界享有較高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在產業選擇認知問題上,差距何等巨大。
海南農墾從1953年開始種植咖啡,進入20世紀80年代,掀起種植熱潮,有26個農場參與其中,1988年咖啡種植面積達到0.39萬hm2,基地規模十分可觀。后來由于市場價格暴跌,咖啡豆銷售收入還不夠支付采摘的勞務費用,別無選擇只能從失管到全線放棄,至2013年只存下象征性13.27 hm2,曾經一度看好的產業在墾區基本消失。頗有諷刺意味的是紅光農場是全墾區重點咖啡種植基地之一,咖啡種植面積近萬畝,當時咖啡長勢良好,果實累累十分壯觀,可惜價格低下無法支付采摘的人工費用,只好讓咖啡果落在地里,最終全部放棄。后來倒是沒有形成種植規模的當地農民,憑借“福山咖啡”品牌,打造起“福山咖啡”文化名城,成為海南西線旅游熱點。由此看來,海南農墾當時選擇建立咖啡生產基地的決策或許是正確的,但建立起來后經受不起市場價格暴跌的折騰而最終選擇廢棄,應該引以為戒。歷史上海南農墾曾經種植過油茶、腰果等多種長期作物,幾乎都是曇花一現而淪為淘汰,亦為此花了厚厚一筆學費。
天然橡膠是國家發展戰略,容不得企業自行選擇,但從企業經營角度探究問題,在海南島種植橡膠效能嚴重偏低,以海南農墾為例,1952年開始生產,至2013年累計生產干膠6 049 649 t,平均畝產59.6 kg,其中:1994年橡膠市場開放至2013年平均每畝65.5 kg,期間橡膠平均銷售價格每噸13 422元,意味著橡膠畝產值只有879元,遠遠低于其它作物的產出率。特別是目前橡膠生產成本已超過2萬元,價格一直在1.5萬-1.7萬元之間徘徊,橡膠生產業陷入了虧損經營的困境,生產難以為繼。2007-2010年國務院曾經制訂中國天然橡膠產業發展方針,即:“以保障中國天然橡膠供給安定為目標,以增加膠農收入增強天然橡膠產業競爭力為核心,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天然橡膠產業可持續發展,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據此,筆者曾經建議:國家應該像農民種糧食那樣,制訂國產天然橡膠產業補貼扶持政策,才能使既定方針付諸實施。
胡椒在海南農墾原來規劃中并沒有被看好,也一直得不到專項投資或政策支持。從1957年開始試種,歷經24年在1981年種植面積才達到0.07萬hm2,1989年達到0.17萬hm2后,后來出現了6年的萎縮下滑,真正成為一項重要產業是2000年才開始,是年種植面積達到0.43萬hm2,產業地位才得到認可。從2001年開始以年增萬畝的超常速度推進,2013年達到8萬畝,當年產量達到11 736 t,已成為東部地區調整產業結構的新亮點,畝產達到163 kg,畝均收入超萬元,既成為墾區重要產業,也成為職工自營經濟的聚寶盆。作為一種產業探索,海南農墾從認識胡椒到最后確定它的產業地位,反反復復歷經了43年,表明要選準一種能推助經濟發展的優質產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科學態度,更需要在實踐中有追求的恒心。現代農業迫使品種更替速度加快,新的良種良苗不斷涌現,在這種條件下更應該有科學態度和追求恒心,特別是在長期作物的產業選擇上更要慎之又慎。
根據國營南濱農場的經驗,結構調整和產業選擇是建立現代農業的切入點,在二次創業中,特別是投資大的長期作物,產業選擇必須慎上又慎,不要重踏歷史覆轍。有些農場堅持種甘蔗,用的都是好地,但效益非常低。對比之下,中建農場在山上種紅肉蜜柚,畝收入超過萬元。種甘蔗的效益與種紅肉蜜柚根本就無法比。人們有理由提問:為什么糖蔗產業至今還在延續,這或許是農業現代化水平低的重要成因,也是海南農墾二次創業產業選擇必須勇敢面對和深刻思考的重大課題。這個問題如果不很好加以解決,必將拖延農業現代化進程。龍江農場在二次創業中,科學選擇了發展“王道”,即讓農業開發中成功的典型牽頭,用合作社形式帶領一方產業,既可以規避產業選擇的風險,又可以利用“王者”領路收到比預期還要好的效果,同時還可以省下大筆前期探索的所有費用。筆者認為,盡管農場之間資源稟賦有所差別,但地域優勢是無法取代的競爭資源,在特定的地域優勢搞了幾十年農業開發,相信每個農場都有成功產業的“王者”,應該好好學習龍江農場的經驗,把成功的“王者”充分挖掘出來,讓“王者”帶領開創二次創業新局面,鑄造一方產業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