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銳++楊思明
有人說,現(xiàn)在養(yǎng)一個孩子比以前養(yǎng)幾個孩子都頭痛。的確,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長輩們對孩子更是有求必應。久而久之,讓孩子養(yǎng)成了任性的性格。
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
一是家長對孩子過分愛護。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zhuǎn),孩子要什么馬上滿足孩子。長此以往,孩子覺得家長為自己所做的事是理所當然的,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很難考慮別人的需求。遇到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孩子就大哭大鬧,甚至以不上學、不吃飯、不睡覺威脅父母。家長會想盡一切辦法,不惜放棄自己的需求,再去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
二是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不一致。家長教育子女的觀念不同,尤其是和老人同住,往往在教育孩子時大家各抒己見,甚至一個管孩子另一個護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孩子很容易變得任性固執(zhí)。因為孩子有了自己的保護傘,更加不聽從管教,一味任性到底。
三是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長采取棍棒政策,對孩子非打即罵,不顧孩子的自尊。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要么逆來順受、毫無主見,要么骨子里極其叛逆。
由此可見,任性作為一種不良的性格,多是在后天環(huán)境下,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的教育影響下,通過孩子自己的實踐活動而逐漸形成的。既然任性多是后天形成的,家長就完全可以通過教育來糾正。
對任性孩子的教育方式
一是“約法三章”,定好規(guī)則。家長要與任性的孩子事先約好:你需要的東西,我們每周去一次超市,你可以選著買。在回家的路上不能再買路邊的東西。這樣的規(guī)則定好后,孩子知道自己需要的東西已在超市買了,就不會在路上纏著大人。孩子小,容易養(yǎng)成習慣;一旦養(yǎng)成了習慣,孩子走在路上就沒心事了。
二是采用不理睬的方法。家長可以用“負強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來對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著要買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滾,父母可采取不勸說、不解釋、不打罵的方法,讓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這些行為。當孩子鬧夠了,從地上爬起來時,父母可以說:“我們知道你不開心,但你現(xiàn)在不鬧了,真是一個好孩子。”并表示出高興、滿意和關(guān)心,跟孩子講道理,分析他剛才的行為對不對。
三是想辦法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父母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想辦法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改變孩子的任性行為。
四是事中態(tài)度堅決,事后多與孩子溝通。當孩子任性勁上來時,家長一定要注意在行為上堅持對他的約束。如吃飯的時候,孩子忽然想起愛吃的菜今天沒有,就生氣地拒絕吃飯。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親也不應該遷就孩子給他做,應明確表示飯菜準備好了,就不應該隨便更換。如果孩子繼續(xù)鬧,可以讓他餓一頓,等他感到饑餓時自然會找食物吃。當孩子靜下來后,家長要告訴孩子什么樣的行為才是對的,讓孩子明辨是非。
五是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身教重于言教。家長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好形象。自己做不到的不要亂許諾,也不要用欺騙的語言哄孩子,以免使孩子誤以為大人心虛、沒理,從而更放縱自己的任性行為。為了根治孩子任性的毛病,家長還可以找機會帶孩子到比較落后、貧苦的農(nóng)村去,讓孩子親身體驗一下農(nóng)村孩子艱苦的生活和學習條件,建議孩子幫助農(nóng)村孩子,這會使孩子無形中得到深刻的教育。不但會使孩子改變?nèi)涡缘男愿瘢€會使孩子變得淳樸、有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