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安娜
交際是人與人之間借助某種手段傳遞信息、交流感情的一種社會活動,它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雙向或多向行為。馬克思曾精辟地概括:交際是一種“人類機能”,是人的存在方式。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人“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就要適應社會,經歷一個個體的社會化過程。現代人的工作崗位不同,工作對象各異,工作性質也有差異,但都要通過以個人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繼而實現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如果忽略了現代交際禮儀知識的學習,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建立和睦的人際關系,就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無論面試、營銷還是推廣、交友等活動,都存在讓他人考察的內容。“判斷別人時,自己也被別人判斷”,就是這個道理。
一些人由于不懂得怎樣與他人交流,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言行舉止,結果被淘汰出局。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所以,要適應時代發展,掌握現代交際禮儀,以較高的綜合素質、優雅的風度、良好的舉止、得體的談吐,展示文明風范,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實現自身與社會的融合,從而促進工作和事業的順利發展。
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擁有較高學歷的年輕人都能做到舉止得體、教養有素。美國首位華裔市長黃錦波在做客廣東藥學院時曾講道:“很多中國人受過教育,但沒有教養,有教養比拿文憑更重要,很多清華、北大的畢業生為什么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態度不好。”
現代交際禮儀,從其核心內容講是一個人生態度問題,即以怎樣的態度處世為人。君子以誠為貴。誠者,人之道也。要有一顆真誠的心,一顆尊敬他人的心。而其外在表現形式上是怎樣約束言行舉止的問題,如坐立站行、言談話語、方位座次等。無論是與人交往、聯系公務、協調關系、開展活動、組織領導、個別談話、匯報工作都要使用有聲語言,都要講究講話的方式、詞句的安排、語氣的運用、聲調的把握。內外兼修,才是交際成功的精髓所在。
相互尊重是交際的前提。現代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動機論”,他把人類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歸屬與愛情)、尊敬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揭示了人類生存的愿望和意義。這些都需要通過交往實現。
適度得體是交際的必須。孔子在《易·系辭傳》中說:“上交不諂,下交不瀆。”也就是說在交往中,既不要低聲下氣,也不要傲慢無禮。還有時間、地點等,都要根據交際的對象和場合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唯此,才能得到人們的理解和尊重,獲得交際的成功。
寬容體諒是交際的發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擁有寬廣胸懷的人往往能寬容對方,體諒對方的難處,虛懷若谷,不計得失,心無芥蒂,自然易于被對方接納、信任,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反之,心胸狹窄、斤斤計較、挑剔苛求,則會造成交際雙方感情疏遠甚至破裂。
寬容體諒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嚴于律己。不要強加于人,更不能發號施令,要讓對方在實際行動中感受到自己的美好的品格,贏得對方的信任。二是寬以待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交際雙方難免有性格、興趣、處世為人等方面的差異,也可能會因一些問題而發生爭執。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得饒人處且饒人”,安之若素,曠達樂觀,充分體諒對方。三是堅持原則。遇到大是大非的問題,要開誠布公、襟懷坦白、亮明觀點、相互批評。這樣做也許對方一時不能接受,但明白事理之后,就會倍受感動,從而發展雙方關系。
君子修行,全在點滴之處。從點滴處注重個人素質的提高,不僅美化個人,而且美化城市、美化生活。這不僅是個人素質提高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