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子望
緣何中國孩子優秀卻沒用
◎ 徐子望
20 世紀90 年代早期,我曾在摩根斯坦利中國區擔任負責人,后來被高盛挖去做董事總經理、集團合伙人。
在外企,我發現一個問題:從美國招來的中國孩子越來越優秀,卻越來越沒用。他們都是西方頂尖學校中 3% 的優秀學生,很多孩子在語言上是中國人,但在社交上、文化上都是西方人。當他們從國外名校回到中國工作時,常常會無所適從,自信心缺失。
1998 年,高盛開始在國內四所大學試點招聘,分別是北大、清華、復旦、交大。我們在這四所大學只招三四個人,來應聘的學生卻多達 1000人,可想而知,我招進來的幾個孩子都非常優秀。當年9月,他們去紐約培訓。走之前,我叮囑他們:“你們以前在國內讀書都講競爭、論排名,現在是工作,要轉型,一定要互相幫助?!币粋€月培訓下來,這三個孩子全是滿分,這樣的成績在當年新進員工中只占 15%。年底工作評定,他們的業績考核卻都在底部。我當時就在反思,這是不是反映了中國教育的某些缺失。
第一,國內的孩子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中國的學生常在老師的指令下工作,學生很少自己獨立做項目、寫論文。當一個不確定、需要研發的工作交給孩子,他們會無所適從。第二,缺乏團隊合作能力。在國內,學生以前是個體競爭,只要排名靠前就成。到了國外工作卻需要大家配合,這就需要語言溝通能力和文字溝通能力。
我的這些經歷、際遇同時影響了對自己兒女的培養。我需要從父親的角度考慮,到底讓自己的孩子變成小外國人,還是變成一個有根的國際公民,中國扎實基礎教育的受益者?
在我看來,十四五歲的孩子出國念書,首先是要選一所他自己愿意去的好學校,其次是學校的氛圍,有沒有孩子喜歡的伙伴。人是最主要的,群體圈子、交朋友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重要的,和孩子的氣場、波段相符才是擇校最重要的方面。我建議中國家長千萬不要只看國外學校的排名,最關鍵的是,你孩子的高中四年會幸福嗎,精神狀態好嗎?這才是最重要的。學校再偉大,如果孩子覺得不幸福,學生群體和自己氣質不符,也是非常痛苦的。
(摘自《家庭之友·愛人》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