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耕 北京技術市場協會
20世紀80年代末,中央頒布了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和一個重要的措施——開放技術市場。經過20多年的發育,現在技術市場在全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基本的體系。全國技術市場交易額從1985年的90多億元,到2012年的6437億元,發展蓬勃。
我國的技術市場交易服務體系發展迅速,現在,全國上下常設的技術市場達200多家,專門從事產權交易類的機構,如北京產權交易所等有20多家,其他技術交易機構共兩萬多家,從業人員近50萬人。全國有各類技術轉移聯盟20多個,經過認定的創新驛站83個,建立了中國的技術交易信息平臺1個。經科技部、教育部和中科院共同認定的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達到了276家。

技術市場蓬勃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有裨益。一是充分利用了科技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抓住知識經濟的時代潮流,促使中國與世界同步;二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塊狀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三是推進了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的建設,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四是推動扶植了一大批科技中介機構的發展,引領了科技服務業的發展。
但是中國的技術市場建設和技術轉移工作依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六大類。
一是某些制度性的障礙亟需突破。如某政策文件要求大學科研院所的成果交易600萬元以上就必須得到財政部的審批,導致基本上沒有企業愿意執行這個優惠政策,嚴重阻礙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嚴重地阻礙了技術轉移的發展。

二是對企業來說,引入技術的“最后一公里”成功率不高。這項工作與高校、科研院所為主導的科技成果推廣工作類似,但對企業來說,需要的是集成的、經過工業化試驗的技術,而高校、科研院所研發性成果中往往這類集成性的、二次開發的工業化技術非常少。可以說,科技研發的“象牙塔”離企業的需求、市場的前景越來越遠。
三是重大科技項目的共享、轉移能力越來越弱,科研成果形成的專利技術轉讓微乎其微。我國的高校承擔企業的研發任務或合作研發成果是美國的3倍,而知識產權的許可獲得量,美國是中國的3倍。
四是我國科技技術轉移機構、科技服務行業發展嚴重滯后,能力欠缺、高端人才非常缺乏。在美國,一般從事技術轉移行業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博士、博士后學歷、在企業工作過一段時間、四十多歲。而我國相關行業,高學歷人才極度匱乏,嚴重地阻礙了技術轉移的發展。
五是國際技術轉移人才匱乏。而全國的跨國技術轉移交易額卻正以30%的速度在增長。
六是技術市場的管理缺位,監管空白,信息化程度依然較低。

這六大問題,都屬于技術市場發展的制度、組織、機制三方面的問題,如何進一步解決?有幾點思路。
我國R&D投入已占到世界前五位;我國技術市場的起步時間基本與美國同步,只晚了不到5年;我國相關法規制度制定得比較早,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出臺了《技術合同法》,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個先例。我國的技術交易體系可以說已經基本建立。但現在,我國的技術交易市場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當務之急,必須把建立和完善技術交易市場提升到戰略層面來規劃和實施,在國家目標上進行有組織的實現,政府要致力于解決系統的、關鍵性的問題。
要明確企業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而不是高校、科研院所——后者的定位應該是進行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近幾年,我國搭建了50多個國家級開發區、科技園區,政府筑巢引鳳,推動高新企業的發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再加上科技服務機構、技術轉移機構,構成了一條“創新鏈”,技術轉移機構就要把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連接起來,起到橋梁紐帶作用。在這條創新的生態鏈上,各機構應該明確定位,各司其職,明確主題,高效協同。技術轉移機構就應該把這幾個主體牽起來,要作咨詢、培訓、評估、技術分析、轉讓、知識產權服務,把這些技術集中起來二次開發,進行投資融資,產學研協同創新。
技術轉移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多環節的過程。技術轉移的成功,取決于技術的買方——企業買不買?需要不需要?
現在我國的技術市場正在從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技術轉移的內涵在于企業研發能力的提高和應用,科技服務業的發展要遵循規律,要走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的道路。
技術轉移越來越被認為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技術轉移的本質是工業產權的轉讓、轉移和權利的再分配。在斯坦福,技術轉讓85%是專利的許可,而10%左右是非專利許可,而我國正好相反,90%是非專利許可、非知識產權的轉讓。美國在1980年頒布了《技術創新法》,在1986年升級成了《聯邦技術轉移法》,目的是把美國的大學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迅速地轉移給地方政府和企業。
產學研的合作應該作為技術轉移的起點和最重要的形式。英國BTG集團技術轉移項目運作成功,95%都是產學研合作的結果,所以說產學研的合作既是我們技術轉移重要的一種形式,又是戰略的選擇,同時也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近10年來,清華大學純粹的技術轉讓額逐年下降,而清華大學承擔企業委托開發,或者跟企業合作研發的技術合同額在逐年上升,值得鼓勵。

全國有276家技術轉移機構,光是北京,就有20多種技術轉移模式,如:
一是以中科院為例的院地合作、院省合作。清華大學也跟地方成立了將近20個產學研合作辦公室。二是院企和校企委托研發、聯合研發,企業出錢,就某一個技術難題請大學、科研院所進行研發,在企業接著做小試、中試和工業化生產。三是協同創新聯盟,如江蘇省將大學、企業栓對,遠在東北的哈工大船舶工程學院跟鎮江的一個企業結了對。產學研合作后,要涵養這個創新源,就是把大學、科研院所從制度上的合作固定起來,而不是簡單地請個老師。四是高校、科研院所衍生辦企業。五是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包括區域平臺和行業平臺。六是場內交易,包括拍賣等知識產權一站式服務。七是辦會展。八是軍民技術轉移。九是辦網上技術市場,浙江省網上技術市場的開辦,是中國技術市場的一張名片。十是跨國技術轉移,這是個新的技術成果運作方式。
以上運作形式都可以歸納為“直接轉移”。高校科研院所在積極承接企業委托課題的同時,更要提高專利許可轉移比例。這樣,能盡量減少科研機構的風險,產業化階段的事交給企業做,如小試、中試、工業化試驗、二次開發跟集成開發等。還有一種運作方式是技術熟化以后再進行推廣。如銷售一個高科技杯子,科研機構從生產批號到衛生許可證都辦好,整體連商標一起轉給企業,對企業來說(尤其是些小企業),購買“全套”技術看得見摸得著。
除了“直接轉移”之外,技術成果轉移還有多種模式。
“集成經營”是指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都是非常單一的、非常偏的,企業一般情況下用不上。這時,就需要對成果進行集成開發、二次開發,將技術力量整合起來投入企業。
“高新技術企業并購”是指很多跨國大公司自己并沒有很強的研發力量,而是某個高科技小公司,正在發展需要資金,這時大公司干脆連人帶公司并購過來,非常快捷。
技術中介服務機構要堅持企業化運作、市場化的機制,同時堅持服務要專、要特、要優、要新。德國史太白基金的贏利點就是技術評估,美國高智的贏利點是專利經營。技術轉移成果交易原來是以大學、科研院所為主導,來進行技術的推廣,現在應該以企業為主導,以企業的需求、地方的需求為突破口,理念上把握規律,掌握核心要求,要構建戰略框架。
另外,在制度上要一定的突破,完善法律法規,建立體系,建立全國性、統一的、開放性的、競爭有序的技術市場,還要尋找戰略的關鍵點和突破點,從基礎政策、重大政策和輔助政策來獲取各級政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