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明



【編者按】本文作者來自清華大學清源協會(微博:http://weibo.com/u/2792184152)。清源協會是一個致力于改善我國貧困地區環境的學生團隊,該協會通過招募清華學生和留學生來組建團隊,與貧困地區開展合作從而改善當地環境問題。本文講述的就是清華大學清源協會送水入農村的公益活動。
水是生命之源,我們的生活與水息息相關。很難想象沒有水的話,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生活在城市里面,打開水龍頭我們就可以使用清潔干凈的飲用水。這個時候你可曾想過,在我們國家,還有一些地區,至今還飽受飲用水的困擾。
缺水的麻黃山
麻黃山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這里為黃土丘陵區,常年干旱少雨,風大沙多,自然條件惡劣。這里沒有河流通過,地下水水位較深而且是苦咸水,不便于打井取水,因此,吃水問題一直是當地老百姓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人們只能在地面上打一口水窖,下雨的時候利用水窖收集雨水。雨水混雜著地表上的塵土和其他雜質一同流進了水窖,剛收集的雨水渾濁不堪,存放久了之后水視覺、味覺感官差,水中還會滋生許多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直接飲用這種水后對身體會產生危害。大部分當地居民對飲用水狀況很不滿意,有人說:“有時候下完雨后水窖中水非常渾濁,水存放久了之后會發現水面上漂浮著一些小蟲子,喝這樣的水當然不安全了,但是沒有辦法。” 由于生活條件所迫,當地人一直延續著這種飲水方式。
在了解到麻黃山當地居民的飲用水條件后,清源協會的同學們萌發了將生物慢濾池技術推廣到那里的想法,這樣可以幫助當地的居民解決飲用水清潔安全的問題。那到底什么是生物慢濾池技術呢?
小容器大作用
生物慢濾池是一種水處理方式,主要原料為沙子和石頭,通過沙石的過濾作用及可將地下水變為干凈的飲用水,其制造成本低廉,十分適合在農村等偏遠地方使用。
生物慢濾池由五個部分組成,分別為蓋子、濾層保護器、沙與碎石、外置導水管和濾池池體。當不潔凈的水被倒入濾池時,微生物和大的顆粒物會被上層的沙截留,形成生物膜,在生物膜中存在一個小型生態系統,通過微生物之間的捕食等作用能夠殺死細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
在一些偏遠貧困的農村地區,實施較大規模的農村安全飲水工程難度較大且不現實,采用傳統的水處理工藝成本又太高。生物慢濾池則是十分經濟有效的處理技術,處理效果好且造價低廉,是解決農村飲水問題的有效途徑。
送水進村辦大事
在前期的飲用水調研過程中,清源協會的志愿者調查了目前當地居民對飲用水狀況的滿意程度和對生物慢濾池這種凈水設備的需求。志愿者們介紹了生物慢濾池技術后,當地居民很感興趣,渴望使用這種設備。在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清源協會的志愿者們找到了當地的鄉政府,協商有關生物慢濾池的推廣事宜。當地政府也表示非常支持,將生物慢濾池的推廣列為了當年為群眾辦的十大事情之一。
2013年暑假,清源協會的同學們再次利用假期時間前往麻黃山,展開生物慢濾池的推廣活動。建造一個生物慢濾池每月需要130元錢,考慮到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有限,當地政府決定讓居民出小部分資金,其余大部分由政府買單。資金問題解決之后,推廣活動陸續開展起來。政府統一采購了制作生物慢濾池的桶、導管和沙石等原材料。然后由清源協會的志愿者們統一分發給當地居民,在居民領取制作原材料之前,需要接受志愿者們的培訓,以方便回家自行安裝生物慢濾池。這次推廣活動共持續了十天時間,共計發出生物慢濾池約1300個,基本覆蓋了整個麻黃山鄉。
在我國還有很多地區像麻黃山鄉一樣面臨著吃水問題,此文旨在讓更多的同學了解到“吃水難”的艱辛。希望同學們利用自己的知識,共同努力改善不利的生存環境。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這么做,那么我們的生活環境會變得更加美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