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ischn
引路人來了
黎明時分,在湘西(湖南省西部)的崇山峻嶺之中,本該是一片靜謐。可是一陣鑼響和搖鈴聲,打破了山間的平靜。不一會兒,就看到一個身著黑袍,手執小銅鑼與攝魂鈴的人,轉過山彎,遠遠地走來。他就是我們今天的大主角——亡靈引路人。
亡靈引路人?你是不是沒搞懂他是干嘛的?簡單地說,他的工作就是將死去的人帶回家鄉安葬。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客死異鄉的人的尸體是要運回家鄉埋葬的,這就叫落葉歸根,但是在那數百里或上千里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用車輛或擔架運輸,于是有人就創立了這一奇怪又經濟的辦法——趕尸回鄉,而做這個工作的人自然就是亡靈引路人啦,在當地人們都稱這些人為“趕尸匠”。而且,這一奇怪的風俗在湘西一帶曾十分流行。
可是這種怪風俗究竟打哪兒來呀?這個嘛,很多學者都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但是民間倒是有這么個傳說:相傳幾千年前,苗族祖先蚩尤在黃河邊與黃帝部落對陣廝殺,當時的戰況十分慘烈,尸橫遍野。蚩尤便對軍師下令,要帶死去將士的遺體回歸故鄉。奇怪的是,誰也不知道這個軍師站在滿地的尸首中間做了什么,原本躺在地上的尸體卻一下子全都站起來了,跟在蚩尤高舉的“符節”后面規規矩矩地向南走。
根據傳說來看,亡靈引路人大概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上崗”的,而趕尸回家鄉的怪風俗也就這么傳下來了。
為亡靈引路很神秘
如果說亡靈引路人本身就讓你覺得超級神秘、驚奇,那當你看到他們實實在在地工作的時候,就會在內心驚悚個亂七八糟的!
當我們在黎明看到那個亡靈引路人時,有眼尖的當地人可是張著大嘴愣在那了,據他們說,分明看到了引路人身后跟著一排行動詭異僵硬的人,一道在山路上行走!那排人被黑色尸布遮住,頭上戴著高筒氈帽,臉上貼著黃符紙,行走時更是夸張地蹦跳著前進。
一位老婆婆顫抖著回憶了她小時候親眼見到的情景:“那個走回來的死人,身穿白衣,頭戴斗笠,雙手下垂,到家后趕尸匠取下他的斗笠,他就倒下了,家人就給他洗澡、穿新衣服,再把他放進棺材,埋葬了。而且那個死人臉色蒼白消瘦,一點也沒有腐爛。”
看到這兒,肯定有些膽小的同學扔下雜志,“咻”地跑了。如果你到現在還是很好奇,想要探尋真相,說明你還真有點柯南的探索精神,值得嘉獎!那我們就繼續往下看吧!接下來,我們就得動動科學大腦,好好分析一下這種不符合常識和情理的特殊事件了。
探秘為亡靈引路這件事
趕尸事件多發生在湘西這個地方,這是怎么回事呢?據專家考證,湘西地處中原文化和西南的巫術文化的交匯地帶,而且這里生活的人們大都貧瘠而保守,也十分迷信神靈和巫術,因此稍微懂點兒“法術”的人就顯得很有本事。有了當地民眾的廣泛認同,亡靈引路人就會利用自己的大膽和技術,順利開展工作了。
我們知道人死了以后,尸體是不可能行走的,它已經沒有生命了,怎么可能一蹦一跳地回家鄉呢!可是有人卻信誓旦旦地說自己親眼見過亡靈蹦跳著,好像有意識地跟隨引路人行走。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般情況下,人們見到尸體,會因恐懼而不愿接近,而膽子稍微大點的人也只是通過遠遠地觀察,來推測和探究亡靈引路人的行為。因為沒有直接而真實的接觸,所以大家看到的現象不一定是真實的,更多的是人為推測,例如有人認為趕尸的主要工具是竹子。趕尸匠用竹竿穿過死者大袖壽衣的腋下,將數具尸體排在一起,前后兩名趕尸匠便可抬著竹子趕尸。因為尸體的雙臂被綁在竹子上,寬大的袖筒遮住了竹子;而竹子的韌性使得前進時會上下晃動,帶動尸體同樣上下晃動,遠遠望去,尸體便好像蹦跳著前進。
可這個說法并不能解釋當只有一位趕尸匠在為亡靈引路時的情況。畢竟一個人是不可能前后分身抬著兩根竹竿的。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人雖然死了,但是身體的重量在短時間不會有很大變化。假設一具尸體重50千克,在同時要為多具這樣重量的亡靈引路時,別說一個亡靈引路人了,就是兩個人將竹竿扛在肩上,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中也是十分勉強的。
也許還有另外一種更為巧妙的方式,既能讓人大概看出亡靈蹦跳回鄉的動作,又能同時為多具亡靈引路。這又是什么方法呢?有學者就認為,某些亡靈引路人會先將亡者的頭、手、足卸下來,再用稻草扎個很精致的稻草人,或者用當地的棕樹皮把尸體裹上。而尸體的其他部分便就地處理了。這樣既能保證亡靈生前的大體形態,又能輕松引路。可是這樣一來,多少都會有人看出死者的遺體不全吧,那亡靈引路人的工作不就“露餡”了么?
還有一些人認為亡靈引路人通曉醫理知識,會先給死者做防腐或脫水處理。這樣一來,既避免了尸體腐爛,被脫水和防腐過的死尸重量又會較之前輕了許多,在引路時也變得輕松方便了。
大家看過了上面的種種分析與推測,想必對亡靈引路人和他的工作,不再感到那么神秘恐怖了吧?社會發展了,人們運送尸體的方式越來越多,湘西趕尸已經成為了一種傳說,趕尸匠這個行業也早就沒落了。雖然對于趕尸,我們仍然還有很多解不開的謎團,但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湘西趕尸事件的真相會被越來越多的科學愛好者破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