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木相撞的啟示
1994年,一顆英勇的彗星以悲壯的舉動,給人類敲響了警鐘。
這顆彗星名叫蘇梅克-列維9號,發現于1993年3月。軌道計算表明,1992年,它曾從距離木星極近的地方經過,被木星強大的引力分裂成21塊碎片??茖W家們還預言,它將在1994年7月以“自殺襲擊”的方式撞入木星,以雪前恥。
1994年7月16日,第一塊碎片如期撞入木星,在木星的大氣層中騰起高達1000千米的火焰,撞擊瞬間產生的高溫將超過20000℃。隨后的6天時間里,21塊碎片相繼撞入木星,在木星的南半球上留下串串傷疤,其中最大的一個甚至超過了地球的體積。觀測表明,最大的一塊碎片撞入木星所釋放的能量達到了6萬億噸TNT當量,而此次撞擊釋放的總能量為二戰時,美軍投放在廣島的原子彈能量的10億倍!想想看,如果這顆行星撞向了地球,后果將是怎樣?
這次彗木相撞,讓科學家們如夢方醒:地球不安全!
盡管與太陽系初期相比,橫沖直撞的小行星已經少了很多,而且大都安靜地待在遠離地球的小行星帶之中,但總是有一些不肯循規蹈矩的家伙,會在機緣巧合之下,受到其他大行星的引誘,偏離原先的安全軌道,闖入一條與地球非常接近的軌道之中,這些小行星就被稱為——近地小行星。
計算表明,直徑1~5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就會帶來局域性的災難性事件,這種撞擊平均每幾百萬年就會發生一次;而直徑5千米以上的小行星,撞擊則會帶來全球性的大浩劫,在過去的6億年間,這樣的事件就發生過將近60次。
開展“巡天”計劃
驚魂未定的科學家們很快就展開了各種小行星“巡天”計劃,希望找到90%的直徑在1千米以上的近地小行星,并且精確地追蹤它們的軌道。
而這個“巡天”計劃的結果,讓科學家們驚出了一身冷汗。
他們發現,早在1989年3月23日,一顆直徑為300米的小行星就從距離地球僅40萬千米的地方飛過。如果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腳步再遲上6個小時,它就會直接命中地球,造成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爆炸。
2004年3月18日,又有一顆直徑約30米的小行星從距離地球4.26萬千米的地方掠過,比月亮離地球的距離還要近10倍,創造了小行星離地球距離最近的記錄。
不過,僅僅兩個星期之后(2004年3月31日),這個記錄就被刷新了:一塊10米大小的巨石從6500千米的高空飛過,差不多已經擦到地球的“鼻尖”了。
截至2011年9月,科學家發現中等體積大小的近地小行星數量約為19500顆。其中有500多顆小行星的直徑超過1千米。這些小行星中的任何一顆一旦撞擊地球,都將帶來巨大的災難。
積極應對撞擊
科學家們不再滿足于聽天由命的被動等待,他們已經在研究主動出擊小行星的防御方案了。
最早提出的,也是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方案,就是大家在好萊塢電影中看到的,利用核武器的爆炸來迫使小行星改變軌道方向。不過這種方案存在著巨大的漏洞。首先,太空真空環境中的核爆炸從來沒有被實驗過,這是國際法律所明令禁止的;核爆炸能否改變小行星軌道,結果無法預料;并且,現在的天文觀測已經表明,許多小行星實際上是松散地聚集在一起的石頭堆,核爆的威力很可能會將它炸成更多的碎塊,如果沒有改變軌道方向,反而會對地球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如今,科學家們已提出更多更有創意的方案:可以在小行星表面上安裝自動質量加速器,將小行星上的物質不停地以極高的速度沿著特定的方向拋射出去,借由持續的反沖改變小行星的運行方向,降低小行星的質量;也有科學家提出,在小行星上安裝巨大的太陽帆,利用陽光的壓力將小行星推離危險的軌道。
2005年11月的《自然》雜志提出了一種方案,在小行星附近放置一輛20噸重的引力拖車,利用拖車與小行星之間的引力作用,緩慢地將小行星拖離原先的軌道。
也許這些方案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方案中的許多技術也確實是紙上談兵,遠沒有成為現實,但是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在這場與命運抗爭的戰斗中,科學家們自然是其中的主力,但是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同樣可以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在我們人類共同的努力下,也許終將會有一天,我們可以自信地宣布,恐龍滅絕的悲劇將永遠成為歷史,杞人也可以永遠不再憂天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