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瑩



書院、云深書院
書院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教育形式,起源于唐代,發達于宋代,延續于清代,1901年后改制為學堂。書院一般為私人創立,與官學相對應,選址在風光秀麗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在遠離塵埃“無市井之喧”的地方建立校舍。中國古代的書院遍及全國各地,數量達7000余所。據統計目前至少有400余所書院以學校、圖書館、博物館等形式留存下來,成為各地的文化教育場所及重要的文化景觀,服務于今人,造福于社會。
書院教育歷時2000多年,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書院是我國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結合得最為完美的地方。走進任何一所書院都能感受到無法言說的莊重和人文氛圍。那些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風致趣聞,給人一種舒適、爽朗的感覺。置身其中,拂去歷史的塵埃,古老的書院就會浮現在我們面前。說起“書院”名稱的由來,要追溯到唐朝。它是中國士人圍繞著書,開展包括藏書、讀書、講學、著書、刻書、祭祀活動的教育機構。書院是實施藏書、教學與研究三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書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備與宋,廢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歷史,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與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書院走向世界起始于明代。而隨著中國文化的向外傳播,書院制度也被移植到國外,為傳播中華文明,并促進這一文明與當地文化的結合,進而推進世界文明的向前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當代中國書院紛紛舉起,大多是國學培育、書畫交流之所。
武漢中心城區往東,穿過武漢最具發展潛力地區的陽邏經濟開發區,在風景如畫的倒水河畔,云深書院就這么靜靜地矗立在那里。云深書院是武漢新洲籍企業家孫興建先生,為振興家鄉文化事業,報答家鄉父老鄉親,弘揚儒學文化,培植人文道德與價值觀,于2005年投資近300萬元興建的一所古典書院建筑。書院按明代建筑風格設計,參考國內多所書院格局而建。2006年底建成后,對社會公益開放,舉行了一系列儒學講習和研討活動,成為國內外儒學同道以文會友的場所,吸引了很多人到此學習。云深書院不是政治書院,不討論國家政治體制及發展;不是宗教書院,不討論宗教問題;也不是漢學院,對中華56個民族在中華文明發展史起的作用均予以肯定。通過興學實踐,云深書院將加強對中華禮儀的推廣和教學。用行禮儀和讀經典,讓學生體驗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愛親愛家愛國的品質,成為學校德育的第二課堂。教成人、家庭行禮儀,為民眾提供學習傳統文化的場所。書院對企業、團體講學和主持禮儀,促進“禮儀武漢”建設。書院還在傳統節日里,舉行具有傳統特色的禮樂活動,是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好去處。
云深書院大門并不開闊,里面是一方小院,用來停車。一道籬笆將停車場和院墻分開,中間是一條小道。整個書院仿造明清風格,青磚小瓦,挑梁斗拱,花窗掛落,簡潔明快。回廊三面,圍起一座花園。園中有方池,花樹環繞。園子正對面是云深課堂,館閣之中擺滿蒲團,供講座解學之用。從課堂往兩邊走,一邊為接待室,設明清家具,勁瘦簡潔的桌椅,古香古色;另一邊是圖書室,幾個木頭書架上擺滿諸子百家。從書院側門往后院走,要經過一個木頭藤架。穿過藤架,是一排小屋,可以供人居住。在書院讀書累了,到這里小憩,倒是不錯的選擇。
在這里,人們容易浸入一種文化的氛圍之中,被一種安靜的情緒所感染。信步里,去看那些“養正”的禮儀,去演習那些“拱手禮”、“揖禮”,去翻閱儒學的典籍……即使在這里呆上的時間有限,或許僅僅只是大半天,卻依然能給予每一位帶著一身繁世塵埃的來者不少寧靜、帶走不少浮躁。書院必將越來越受到社會和人們的看好,逐漸成為傳承和發展文化的一方凈土。
書院人物
孫興建的家庭很普通,母親信奉佛教,從小耳聞目睹。結婚生子后夫人和小孩信奉基督教,周末陪她們去禮拜堂時,偶爾在里面聽聽,有時在外面看報紙等待,那時的他開始思考:“大部分的中國人周末在干什么呢?除了逛街、打球、上網外,是不是應該有一個培養倫理價值觀及禮儀規范的場所?民族傳統里是否有這樣的教化場所呢?和諧社會中最重要的人生觀、價值觀除了學生時代接受課堂教育外,是不是成年以后存在一個繼續教育的問題?我們的古人創造了那么輝煌的中華文明,他們在這個事情上是如何做的呢?”過去的中國有書院傳承中華文化,是否可以從這個方面著手進行?于是,孫興建把云深書院作為教化工作的試驗田,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而他所期望的是“云深書院能直接或間接培養出正直、博愛、智慧好學并有創新精神的仁人君子”。
孫興建是六十年代生人,作為八十年代鮮有的大學生,就讀于大連理工大學化工系。雖然是工科學生,但是他的文化底子很深厚,也很博學,并且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很大的熱愛之情。畢業后,孫興建先是在上海和武漢從事石油化工工程設計,后南下深圳在著名的新加坡企業嘉里集團工作。后來開始自己創業,主要從事化工油脂行業設備制造與工程建設。經歷了讓人鮮艷的國企、外企工作,然后選擇自己獨立創業,有著三十多年的人生沉淀和積累。
和大多數60年代的小孩一樣,孫興建的童年物質生活貧乏,但是無憂無慮。直到他在大連讀大學期間 ,他最愛的就是去海邊和爬南山。孫興建喜歡楚文化,他覺得楚人在哲學思想、藝術創作、科學技術等方面都達到了那一時期的新高峰。后面的漢唐文化也沿續了楚文化的因素。中華文明是一種文明,并沒有人種和國家或者地域的區分。他個人認為儒家學說不是宗教,也不存在國教的問題,儒家學說倡導培養的是一個正直、博愛、智慧好學且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希望云深書院能直接或間接培養出正直、博愛、智慧好學并有創新精神的仁人君子。
書院現任副院長
汪金勝
汪副院長之前一直從事著儒學的研究工作,直至09年開始加入到書院工作之中。他主管了書院的日常工作,生活在書院,工作在書院,是一個標準的“書院人”。
BOSS:您覺得現代書院之所以能建立起來,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汪副院長: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提高,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人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有了更高的追求。而且現代人普遍都有一定的教育程度,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人們會選擇自己有意向、興趣的文化區接觸、了解。
BOSS:云深書院在您看來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汪副院長:在云深書院,大家對儒學價值觀都是認同的,甚至可以說,把儒學作為自己的信仰,同時堅持對儒家學術的學習、堅持、弘揚等。通過興學實踐,讓學生體驗中國傳統文化,成為學校德育的第二課堂;教成人、家庭行禮儀,為家鄉民眾提供傳統文化學習;書院還在傳統節日里,舉行具有傳統特色的禮樂活動。書院還在傳統節日里,舉行具有傳統特色的禮樂活動,使書院成人們節假日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好去處。
BOSS:對于儒學的推廣、弘揚,您覺得除了書院之外,還有什么其他的方法?
汪副院長:傳統文化、儒家經典,是歷史精華的沉淀積累,值得我們現代人去學習思考,并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傳承下去。對于學校教育來說,我覺得如果能適當導入相關課程的教育會對經典的學習更有幫助。
BOSS:來云深書院的人群,基本是哪些類型的?
汪副院長:來我們云深書院的人,有很多種。有大人,也有小孩;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有一開始就喜歡儒學的,也有到了這邊受到熏陶而投入其中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來到這里都是對儒學、儒學精神的一種肯定和關注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