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若冰
作家、秦嶺文化學者。主要作品有詩集《巨大的冬天》,長篇系列散文《走進大秦嶺》、《尋找大秦帝國》、《渭河傳》、《仰望太白山》,電視紀錄片《大秦嶺》(先后獲得多種國家級紀錄片獎)等。現為天水日報社副總編。
在奇寒肆虐的第四紀冰川期,如果不是年輕的秦嶺和太白山用寬厚的襟懷讓大熊貓躲過了滅頂之災,世界必然會缺少一個令人唏噓不已的生物種群……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在都城長安以南的秦嶺中,珍禽異獸肯定比現在要多得多,大熊貓家族肯定比現在要龐大得多。上林苑里的大熊貓、羚牛等珍稀動物,大概都來自太白山或秦嶺的密林深處。
每當我想起太白山大熊貓,我就不清楚自己為什么會定下這樣一個題目。不過在我的想象中,如果在通往大爺海、拔仙臺的山道兩旁茂密的箭竹林中,一只憨態可愛的大熊貓意外顯身,那么無論是在雨雪霏霏的初冬,還是在萬山蔥綠的盛夏,都極富天人合一的情趣。
我們不知道,在大熊貓尚未成為瀕臨滅絕的物種之前,它的身影還出現在中國的哪些高山密林里。這些年我出入于秦嶺,一旦談到中國大熊貓,當地人都會說出同一句話:秦嶺大熊貓長相最漂亮,是“國寶中的美人”。
科學家為秦嶺大熊貓劃分的核心棲息地,就在太白山周圍。
太白山,大熊貓的庇護所
800萬年前大熊貓就已經出現在這個世界上,這一歷史不僅提示了這種生命的古老,還讓人浮想聯翩,對它產生了無盡的猜想:在導致眾多生物滅絕的第四紀冰川期,它是如何幸存下來的;這種生物壽命僅18~20年,且生育及生存能力極其低下,但它如何延續至今……
在太白山東南麓洋縣華陽鎮長青自然保護區,我看到過兩只大熊貓。那是保護站收治的野生大熊貓,一只受傷后在療養,一只懷孕后即將分娩。太白山自然保護區面積過于遼闊,而且山大林密,我無緣與那些在海拔兩三千米的密林里覓食、嬉戲、曬太陽或酣睡的大熊貓相遇,但想起這些古老精靈在800萬年前就安身于此,我更情愿把大熊貓的命運同太白山的崛起聯系在一起。
4億年前,當太白山與秦嶺一起從海洋下面崛起時,世界還是一片寂寞。當秦嶺以太白山為制高點,發育成為一條真正的山脈后,我們不知道大熊貓是不是最早在它的腹地安家的動物,但我們完全可以斷定:在奇寒肆虐的第四紀冰川期,如果不是年輕的秦嶺和太白山用寬厚的襟懷讓大熊貓躲過了滅頂之災,世界必然會缺少一個令人唏噓不已的生物種群。
有一種說法是,人類最初生活在亞非大陸。原因是第四紀冰川期到來之前,亞非大陸溫暖濕潤,適宜當時還不知如何御寒的古猿類生存。第四紀冰川期開始后,奇寒迫使人類學會了以獸皮御寒、以火取暖制作熟食,并躲進山洞避開冰雪覆蓋的寒冷。當第四紀冰川期漸漸退去,滔天的洪水接踵而至,地球上大部分陸地被水淹沒,而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亞洲大陸中部,成為人類可以避免大洪災之害的理想安身之所。這就是著名考古學家安德里斯和著名地理學家泰勒的共同觀點——他們認為人類起源于亞洲中部,在大洪災過后,一條條連接不同陸地的海峽變成了路橋時,人類才由此遷徙到四面八方。
藍田猿人與大熊貓
人類出現之前,世界上曾有過哺乳類生物大繁榮的時期。那時恐龍已經從地球上匿跡,鱷魚、龜、蛇成了這個世界的主人。那么,我們現在可以在太白山看到的大熊貓,是不是在這一時期來到長滿茂密竹林的秦嶺深處的呢?以我現有的知識無法做出決斷,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即大熊貓在以太白山為主峰的秦嶺地區生活700萬年后,我們的先祖——藍田猿人才在太白山東面不遠處的藍田縣公王嶺開始其洞棲穴居生活,并嘗試打造簡陋的生活石器——這也是中國最早學會直立行走的人類。
現在,如果在太白山的山澗中與一只毛色黑白相間、神態憨厚可愛的大熊貓相遇,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在藍田猿人——他們為獲取食物而剛學會用簡單打磨的石塊打擊獵物、砸開果實的堅殼——剛剛睜開眼睛的那一刻,面對這種陌生的生物,會不會也和我們一樣發出嘖嘖的贊嘆之聲呢?一開始,藍田猿人還不是這座大山的主人。那時候大熊貓家族肯定比現在要龐大得多,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太白山周圍的中高海拔密林深處的洞穴、高大喬木的枝頭,到處都可以看見神態莊嚴的母熊貓帶領家庭成員棲息、安身,而長滿茂密箭竹的林間坡地、流水清澈的河谷和山澗小溪,則是成群結隊的大熊貓覓食的天堂。而成員稀少的藍田猿人,則只能圍繞公王嶺及周邊的灞河谷地,艱難而艱辛地維持生活。
當然,那時與大熊貓共同主宰太白山及其周邊叢林的,還有東方劍齒象、葛氏斑鹿、東方劍齒虎等巨型動物。茂密的叢林,溫暖濕潤的氣候,讓大熊貓在人類如夢初醒的幼年時代,成為太白山的另一種充滿溫情的動物。但我們依然無法弄清楚的是,在第四紀冰川期到來之際,許多體格健壯的動物在地球上絕跡了,而看似溫情柔弱的大熊貓究竟是如何幸存下來的呢?
有人說大熊貓嗅覺靈敏,可以讓它比別的動物能夠更早地預見即將降臨的危險;有人說大熊貓至今生活在中高海拔地區且不懼寒濕的習性,是讓它從嚴酷的第四紀冰川期逃生的根本原因;還有人認為大熊貓本身耐寒,它的主要食物——箭竹也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所以在冰雪覆蓋大地的第四紀冰川期,太白山及秦嶺中低海拔地區的箭竹讓大熊貓體內貯存了足夠的熱量,用來御寒……這一切只不過是推斷和臆想。大熊貓這種看似溫和弱小的動物,比同一時期兇猛而殘忍的東方劍齒虎擁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其個中原因,也許只有大熊貓自己才知道。
西漢時期,上林苑豢養大熊貓
不過,大熊貓的憨態與模樣,自古至今都招人喜歡。
中國古代,大熊貓叫“貘”。《爾雅》介紹說:“貘體色黑而駁,食竹。”這里的“貘”,與生活在亞洲南部島嶼、中南半島以及美洲的那種尖嘴而長相丑陋的“貘”相比,顯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動物。西漢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記述上林苑豢養的40多種異獸里,就有當時被叫作“貘”的大熊貓。
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在都城長安以南的莽莽秦嶺中,珍禽異獸肯定比現在要多得多,大熊貓家族肯定比現在要龐大得多。漢武帝上林苑里包括大熊貓、羚牛在內的珍稀動物,大概都來自太白山或秦嶺的密林深處。只不過在那個時候,如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大熊貓、羚牛和金絲猴等精靈,在秦嶺和太白山叢林、河谷和高山之上隨處可見。它們生存、游走的天地,也比現在要遼闊得多。沒有人類的干擾,大熊貓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小文公廟的大樹枝頭閉目養神,在蒿坪寺、上白云、下白云、平安寺一線的竹林里覓食。如果有必要,三兩成群的大熊貓家族還會下山,在一片翠綠,人跡罕至的河谷飲水、漫步。即便有狼蟲虎豹躡腳而來,敏銳的嗅覺也會幫助它們早早地躲藏起來。待到危險解除,下山時留下的氣味會引導它們重返自己的領地,繼續安靜而恬淡的生活。800多萬年來,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一直沒有改變。
和世界獨一無二的秦嶺大熊貓一樣,頑強而持久地在太白山生存下來的動物還有羚牛,以及與大熊貓如影隨形的金絲猴;珍稀植物有獨葉草和紅豆杉等。在中國東部大陸最高處太白山,這些物種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年復一年煥發出古老而誘人的生命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