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元緒
北京召開的世界種子大會,讓我記住了兩句話。一句是:一粒種子比一粒黃金更珍貴;另一句:種子比土壤還重要。這后句話有點思辨的味道,下回要開土壤大會,記住要倒過來說。土壤品質太差,種子就金貴不起來。當年我在西北看農民種“撞田”,耕地很廣很薄,雨又稀,種子撒下去往往顆粒無收。但連撒幾年“撞”上一年雨旺,就夠吃幾年。“人定勝天”屢屢碰壁,索性跟老天爺玩概率游戲,倒也餓不著。
人心也是土壤。當年紅軍長征,就被領袖喻為播種機。途中經過了很多窮鄉僻壤,祖輩未聞什么叫翻身和解放;但長征播下的種子,在日后幾十年里發芽、長大并結了果。今年兒童節,習主席向孩子們祝賀了節日,要求各方努力,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少年兒童心中生根發芽。種子入心是要發芽的,所以種子很重要。
有些種子的故事很沉重。前不久央視報道了發生在云南鎮雄的一場惡性事件。其實那天官員為化解矛盾已花了不少力氣,但當事人方九書離開現場時矛盾陡然激化,被特警當場擊斃。警方稱方“駕車沖撞趕集群眾”。奇怪的是群眾卻不領情,不送錦旗不說,上百人還寫聯名信稱,方“沒有危害群眾安全”,“他車開的很慢,比人步行還慢”。事情早已按官方的說法平息了;我一直惦記的是,那一百多位簽名畫押的目擊者會怎樣想——你無法說服他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閉上嘴巴的同時,一些陰影卻在心里留下,那是些消極的種子:冷漠、自私、不再信賴。維穩還要穩人心,不應止步于表面的寧靜與太平。
不禁想起了導演哈內克的獲獎影片《白絲帶》。德國北方一個小村子,接連發生了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件,丑行牽進了孩子們。孩子受罰后,就要在手臂綁上象征清白和純潔的白絲帶,甚至睡覺時都被白絲帶綁在床上。但這份羞辱并沒有奏效,卻在他們內心種植了仇恨。二戰時這群長大了的孩子,都成了納粹精英分子。影片引起了巨大轟動,尤其是德國有識之士的深刻反思。化解矛盾、因勢利導、播種文明,是任何社會走向和諧的重要一課。
種子是生命,延續才有力量。在真實的故事《八仙桌》里,一個周姓工人為母治病,偷拿了鄰居的金戒指;日后追悔道歉時,主人卻說:你那是為了救命啊,為何不多拿幾只?這話有如種子落入周的心中,善良就這樣得以相傳。日本有些廁所墻上寫著:“為了下一位使用者,請保持干凈。”每人都為了“下一位”——一個助人與感恩的鏈條,恰似一粒種子的善意傳遞。拉一句閑話:如今從西方進口的圣誕節、情人節甚至鬼節都熱鬧非凡,唯獨感恩節無比冷清——憑什么要感恩?“全世界都欠了我的”!
《今日說法》講述過一件發生在賓館里的殺人碎尸案,兇手之殘暴令人發指。樓道攝像頭里,一位旅社女老板風姿綽約地被人領入房間;兩小時后離開房間,卻是在兇手的拉桿箱里。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深仇大恨?罪犯供述:三年前我租住她的房子,想換間大一點的卻遭她惡言惡語罵我窮……不過是幾句口角,女老板早忘得一干二凈,沒料到卻如一粒種子埋進他毒性的土壤,終至一天破土而出。世上有些惡人,初交時難以識別;但我們能做到的是:約束自己,善待他人,絕不恣意傷人自尊。即使你學不會“拆彈”,也不要把自己變一顆火星。“小過”釀成“大悲”,可惜了老板娘一條命。
關于種子,也不乏浪漫的故事。作家陳世旭小時候家里很窮,學校催繳學費,逼得父親拼命捶打瘦骨嶙峋的胸脯。世旭逃到郊外,在一座建了一半的園子里,聽高音喇叭播送一篇小說。在雨中他聽那動人的聲音講述非洲的一個悲涼故事,涌起一陣莫名的憂傷,淚水和雨水一道流下。作家回憶說,文學的種子就是隨著那陣雨,早早地播入了心田。
作家好運,種子播入心田,剛好有一場豪雨。說到底,那心田的土壤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