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陵
神奇的龜苓膏
羅金陵
明朝時,街上有個叫李三的老人,懂些藥性醫理,平時常會進山采草藥,偶爾幫人看看病。
有一年的酷熱暑天,他患上濕毒。一天,他從山澗里捉得一只鷹嘴龜,又從山上挖來土茯苓,用文火煲了一鍋靚湯,飲用之后,美美地睡了一覺。第二天醒來,感覺身上不再痛癢。解衣細看,濕毒紅斑也消散不見了。“嘿,果真靈驗!”李三為自己的療法成功高興得叫了起來。他知道,土茯苓有清熱去濕功效,而金錢龜除了能驅除濕氣外,還能旺血生肌。
之后,凡是暑熱天氣,李三便會如法炮制煲湯飲,既飽口福,又防治病疾。后來,李三又加入些生地、蒲公英、銀花等藥物,擴大療效。為方便食用,他又把這些藥物搗制成膏體,配上蜜糖,使之具有清熱去濕、旺血生肌、止瘙癢、去暗瘡、潤腸通便、滋陰補腎、養顏提神的功用。街坊鄰里知道李三搗制的龜苓膏能去除濕熱毒癥,都來嘗試,均見效果。
由于龜苓膏性溫和,不涼不燥,男女老幼皆宜,因而受到人們的歡迎。李三也樂于推廣,方便市民大眾。漸漸地,人們形成了以食用“龜苓膏”作為預防和治療熱毒、濕毒的食療習慣。
一些店鋪作坊看到龜苓膏是個商機,也效法李三,在街邊制作龜苓膏,用木桶盛著擺賣。
明朝末年盛夏的一天,驕陽似火,地上嫩綠的草葉曬得卷起了邊。突然間,天空烏云密布,暴雨傾盆而下。明軍殘部南逃到梧州,衣服全被雨水濕透了,然而,不到兩袋煙的功夫,天又轉晴,毒辣的太陽又當頭照射。由于北方的官兵對南方的氣候、水土不適應,紛紛染上了濕毒和熱毒疾病,皮膚紅腫痛癢,煩躁難忍。
軍中有個醫官,藥方開了半個籮筐,官兵服用卻不見效果,醫官束手無策。一天,醫官尋醫到街頭,看見店鋪擺有桶裝的黑色龜苓膏,感到好奇,便問有何功效,坐鋪的剛好是李三,他告訴醫官,龜苓膏有除濕毒熱毒的功用。醫官不信,試吃一碗,只覺甜中帶甘,略有苦味,口感不錯。第二天又來食用。三天之后,他發現身上紅腫竟已消散,也不再痛癢,濕熱毒疾漸愈。于是,醫官奔回營中,叫官兵們上街服用龜苓膏,終于治愈了眾官兵的毒疾。
此后,梧州龜苓膏名氣越來越大,人們紛紛以吃到梧州龜苓膏為樂事。到清代,龜苓膏傳到宮廷,連皇帝都知道了。于是,一些官員便到梧州來采購,并把龜苓膏作為名貴藥膳,進貢給宮廷,專供皇帝食用。
經歷了幾百年,梧州龜苓膏制作得愈來愈精美,深受群眾喜愛。南方其他地方有的街市上也制作擺賣龜苓膏,問之都說是“梧州龜苓膏”,有時還會鄭重地加上“正宗的”三個字,以招徠顧客。
責任編輯: 張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