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湛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 云南 昆明 650011)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主要病理改變為組織水腫、破壞,廣泛粘連及疤痕形成,患者往往兼有痛經、腰痛、性交痛以及排便疼痛等癥狀,且在勞累、月經前后加劇的表現。筆者對本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運用中醫外治療法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88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88例患者中,年齡22~45歲,平均33.5歲;已婚56例,未婚32例,但均有性交史;已生育者56例,未生育者32例;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6 a。主要臨床癥狀:小腹疼痛76例,肛門有墜感的44例,腰能部疼痛者42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診斷標準。臨床癥狀:下腹墜脹,腰骶部疼痛,常在勞累、性交后、排便時及月經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熱、月經量增多,不孕等。婦科檢查:常見子宮后傾,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輸卵管發炎時,在子宮一側或雙側可觸及條索狀物并有輕壓痛,盆腔結締組織發炎時,子宮一側或雙側有片狀增厚,壓痛或在盆腔一側或兩側捫及包塊。
桂枝、大黃、乳香、沒藥、防己按等分比例研末待用,用時各取20 g文火炒熱至不燙傷皮膚裝入自制布袋中,外敷下腹部氣海穴、關元穴、痛點阿是穴,1日1次,10 d為1療程。
3.1 療效標準 痊愈:治療后下腹疼痛及腰骶部疼痛等癥狀消失,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正常,證候、體征積分減少≥95%,停藥一月內未復發;顯效:治療后下腹疼痛及腰骶部疼痛等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明顯改善,證候、體征積分減少≥70%但<95%;有效:治療后下腹疼痛及腰骶部疼痛等癥減輕,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有改善,證候、體征積分減少≥30%但<70%;無效:治療后下腹疼痛及腰骶部疼痛等無減輕或有加重,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較治療前無改善或加重,證候、體征積分減少<30%。
3.2 治療結果 痊愈64例,占72.7%;好轉16例,占18.2%;無效8例,占9.1%。總有效率為90.9%。
夏某,女,45歲,工人。患者因腹部墜脹,腰骶部疼痛1周就診。盆腔炎病史5年余,患者訴近1年來少腹疼痛墜脹,腰骶部疼痛,反復發作,白帶增多,色黃質稠,月經先后不定期,淋漓不盡,經期時間延長至10~15 d 不等,易疲勞,腰酸痛,口干不思飲,舌質淡有瘀斑苔薄微黃膩,脈沉滑,患者正值月經期。辨證:腎氣不足,血瘀阻滯,沖任失調,濕熱下注。運用通經止痛散外敷氣海穴、神厥穴、及痛點1療程后,月經已盡,少腹疼痛減輕,白帶減少質轉清,半年后隨訪少腹疼痛未作,月經一直正常。
盆腔炎屬祖國醫學痛證范疇,它屬病人的一種自我感覺,它是許多致病因素各自通過一定的方式和途徑導致機體病理變化的表現。祖國醫學對疼痛闡發頗多,早在《內經》中就記載了諸多人體多部的疼痛,并對其病因病機、部位、性質、診治有較明確之論述。如《素問。舉痛論》中有:“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不通,故卒然而痛”;“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痹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等之論述。二千多年來,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對疼痛的理論,治療方法和手段,不斷發展、充實、完善和提高,并有了新的理論,認為人身經脈流行,氣機環轉,上下內外,無有已時,外護衛表,內貫于臟,發揮其循環捍衛的作用,血則隨氣運行,出入升降,循環無端,外而周身四肢,內而五臟六腑,發揮其營行濡養的作用,因而氣之與血,“氣行則血行”。如影之隨形是不可分離的,氣所到之處即血到之處,維護正常的生理功能,當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使經脈流行失常,氣血運行失調,壅滯不通,疼痛即可產生。說明不論外因、內因、不內外因均可通過作用于維持氣血運行的某些環節,而致氣血運行障礙而致疼痛。金元時期李東恒在《醫學發明。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中明確指出了“痛則不通”之理論學說。同時,在治療上也相應地確定了基本治療方法—通利之法,即所謂“痛隨利減,當通其經絡,則疼痛去矣”。
通經止痛散之所以能應用于臨床,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就是有歷代醫家之理論為指導,抓住“通之法”而研制的。既然疼痛之根本在氣血運行障礙,那么治法之本也應以調理氣血為本。正如清、高士宇所說:“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通經止痛散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散結消腫之功效,其最終目的是達到氣血通暢而使疼痛消除。它運用廣泛,適用于寒熱夾雜、虛實互見之痛癥,并體現了祖國醫學“內病外治”的特點。
參考文獻:
[1]衛生部.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學科技出版社,200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