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糯牛


人腦那自傲、強大而又神秘無比的信息處理功能一直令人癡迷。就在最近半年里,“造腦行動”又有了新的進展:IBM和Qualcomm兩大巨頭先后發布了基于神經擬態技術的“腦芯片”。
IBM的SyNAPSE芯片號稱模擬了一百萬個神經元細胞和超過兩億個神經突觸連接,初具人工大腦的規模。Qualcomm公司4月公布的Zeroth芯片也在硅片上高效地模擬了腦神經元,裝載了該芯片的機器小車還能運用“受到人腦啟發的算法”完成尋路、躲避障礙等任務。不過,仿真腦的時代真的要來臨了嗎?其實我們不止存在著技術上的巨大困難,連制造仿真腦的目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機械化任務:人腦模式沒市場
當今流行的電子設備和人腦在形態上沒有半點相似,在計算原理上也基本不搭界,然而這些電子設備在相當一部分任務中卻表現得相當出色。這些任務包括設備控制、大規模批量處理、長時間重復作業等等。無論是在自動化生產的車間里,或是運營上千臺網絡計算機的“服務器農場”里,甚至在更加新潮的無人管理的大型倉庫里,那些原來由“人腦+人肉”完成的任務現在都已經轉交給了機電設備,它們的高效、精確和可靠已經達到了令人腦難以企及的高度。而相比之下,探索、學習和適應環境才是人腦真正有優勢的領域。
學習創造:人腦模式也未必更好
然而,在學習和創造領域,模仿人腦模式也未必比現有的計算機技術更有優勢。很多原本被認為是人腦獨霸的工作,譬如人臉識別、國際象棋、音樂創作等等,現在也慢慢出現了被電腦取代的苗頭。而完成這些任務的電腦,也并沒有采取人腦的信息處理模式。為什么諸如探索、學習、創造這樣本應由人腦固守的領地也會被攻破?這要追溯到人腦的一個底層缺陷—記憶能力不足。
大腦的基本構成細胞是神經元細胞,這種細胞可以組成高效的信息網絡,但它并不是很好的記憶元件。神經元細胞從功能上來說像是一個傳聲筒,你這頭傳話進去,它在另一頭變個聲音傳話出來。這種結構能夠迅速完成一些信號變換,但是卻不適用于長期儲存信息。相比之下,電子元件或者磁性元件能夠長期保持在“電位高”“電位低”或者“磁極南”“磁極北”的狀態,信息一旦寫入就很久不會遺忘。除此以外,電磁元件的狀態只要通過簡單的操作就能在幾微秒內翻轉變換,所以信息不但存得久,而且可以迅速進行更改。然而,在神經元細胞構成的大腦網絡中,要想快速改變狀態就不那么容易了。
像識臉、下棋、作曲這些任務固然需要學習、聯想和創造,但更重要的其實是積累龐大的信息數據庫作為支持。而人腦要花超過電腦很多倍的時間才能儲備足夠的數據。如果在仿真腦的研究領域,記憶能力不足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那么仿真腦在這些學習任務上也就沒了優勢。
人腦至今領跑的項目:運動控制
那么在人腦的功能里,究竟有哪些是電子設備至今還難以企及的呢?孤懸于海中的一盞明燈乃是人腦對肢體運動的控制。
人體的運動神經信號傳輸質量其實遠遠比不上電子設備。人體中的神經脈沖信號常年經受著各種噪聲和擾動的影響。此外,神經信號的延遲也十分可觀,神經脈沖的傳播速度平均下來只有幾十米/秒,就算完成一次最簡單的脊髓反射也需要花費掉30毫秒之巨。而在這30毫秒之內,一個不算太高端的嵌入式控制器(假定1000Hz采樣率)已經完成了30次微調控。
然而,在這些巨大的劣勢之下,人類居然還能完成跑跳投捻推揉等各種動作,行動的過程中還能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實時調節動作。這些重重挑戰簡直就是機械疙瘩和硅片腦袋的噩夢。
如果真要用芯片來制造仿真腦,運動能力大概會是一個不錯的研究方向。而仿真的神經網絡能否讓機器人運動自如,這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下結論。
從研究角度講,仿真腦可以幫助人類揭開腦科學中的謎團。而從實用技術角度看,造腦的目的則應該是剝離出人腦真正強勢的功能,制造出超越人腦且超越電腦的新體制智能設備——在肢體運動控制這樣的領域,人腦模式的表現依然值得期待。要想制造出具有人腦般性能的芯片,研究者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