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海,龐廣新
(義馬市煤業集團公司總醫院神經外科 河南三門峽 472300)
高血壓腦出血大約80%位于幕上,最常見部位為基底節區[1]。患者多為急性起病,1/3患者起病時癥狀重,1/2在起病后數分鐘到數小時逐漸惡化,60%在就診時存在意識障礙,其中2/3為昏迷,如不及時處理,患者往往在數天內死亡[2]。義馬市煤業集團公司總醫院神經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對8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分別施以多靶點定向軟通道血腫抽吸引流術和常規開顱手術,對患者各項指標進行對比,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8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38~72歲,平均58.3歲,均具有高血壓病史。GCS評分:6~12分,平均為6.8分,出血部位: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除外腦動脈瘤破裂及腦動靜脈畸形出血患者,血腫量45~80 ml,平均為61.5 ml,發病到手術時間:早期手術(<7 h)43例,晚期手術(>7 h)37例。治療組40例,對照組40例。兩組性別、年齡、GCS評分、出血部位、發病到手術時間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術前均予以吸氧、降壓、脫水降顱壓、預防感染及對癥支持治療。治療組:均根據術前腦CT片定位,確定顳部、額部穿刺點、穿刺角度及穿刺深度,手術采用局部麻醉,必要時予以鎮靜,常規取血腫同側中線旁3 cm,發髻內2~3 cm處局部麻醉,取顱鉆鉆顱,刺破硬腦膜后,緩慢將12號腦室引流管置入血腫腔,5 ml注射器緩慢抽吸出3~5 ml血腫以證實引流管位置準確[3]。經額部及顳部引流管緩慢抽吸出1/3~1/2血腫,固定引流管并接引流裝置。引流12~24 h后,分別向額部及顳部引流管注入尿激酶稀釋液2萬單位,閉管4 h后開放,每日2次,定時復查腦CT并根據殘留血腫情況適當調整額部或顳部引流管位置,當血腫消除達80%~90%時,可根據情況拔出額部及顳部引流管[4]。對照組:均行氣管插管全麻,根據患者情況分別行小骨窗直視下血腫清除術及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后者必要時行去骨瓣減壓術。
1.3 統計學方法 用PEMS 3.1版統計軟件包行χ2檢驗或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期間死亡率等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
2.2 兩組遠期療效比較 隨訪兩組患者遠期療效(3個月以上),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定標準。治療組Ⅰ級(2/36),Ⅱ級(8/36),Ⅲ級(16/36),Ⅳ級(7/36),Ⅴ級(3/36);對照組Ⅰ級(2/31),Ⅱ級(7/31),Ⅲ級(14/31),Ⅳ級(6/31),Ⅴ級(2/31)。兩組患者遠期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于腦出血病人,血腫小于顱內體積的4%,一般不需手術,血腫占顱內體積的4%~8%時,結合臨床決定手術與否,血腫占顱內體積的8%~12%,建議行手術治療,血腫占顱內體積>12%時,手術對預后無幫助[5-6]。手術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使受壓的神經元有恢復的可能性,減少或防止腦出血后一系列繼發性病理變化,挽救生命及爭取部分神經功能恢復[7]。傳統的開顱手術由于耗時長、出血多、并發癥多等不利因素可能會加重病情,影響預后,而多靶點定向軟通道技術具備快速、簡單、易操作、手術風險小、出血少、花費低、成功率高、手術對病人刺激較小等優勢。顱骨鉆孔因創傷小,尤其適合于老年人[8]。如術者手術操作正確熟練,指征把握良好,預后好于傳統的開顱手術,因此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
[1]邢永國,閆東明.神經內鏡聯合顯微鏡手術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J].河南醫學研究,2013,22(6):25-28.
[2]梁子聰,曾松,陳進,等.不同術式對高血壓腦出血老年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0,15(6):372-373.
[3]司玉紅.腦出血并發肺部感染患者的相關因素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4,23(2):41-42.
[4]王京寬.8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手術治療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8):1004-1005.
[5]馬玉龍.高血壓腦出血顱內血腫微創穿刺軟通道技術與硬通道技術臨床應用比較[J].臨床醫藥實踐,2010,19(22):825-826.
[6]張成,黃好峰,李習珍,等.軟通道經額入路穿刺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1):124-125.
[7]郝晉彪,杜治泉,孫雪波.軟通道技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24):85-86.
[8]張毅,陳紅偉,徐金山,等.CT定向軟通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76例[J].中國傷殘醫學雜志,2011,19(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