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錢,吳秀娟,閆勝鴻,劉會芳
(1.河北省畜牧業協會,河北石家莊050000;2.行唐中學,河北行唐050600;3.河北省動物衛生檢驗監督所,河北石家莊050081;4.石家莊神九動物疾病研究所,河北石家莊050000)
因肉牛牛源市場供求矛盾加劇和受國家可繁母牛補貼政策的影響,河北省農區和農牧交錯帶規模化母牛場和養殖戶不斷增加。河北省肉牛養殖增長迅速,存欄量比去年上升,出現了許多新特點。
據統計,2013年全省肉牛出欄325.3萬頭,存欄199.5萬頭,據測算能繁母牛存欄240.25萬頭,與2009年相比分別下降5.52%、23.77%、3.39%;與2012年相比分別下降4.42%,5.42%,2%。2014年估算新建規模肉牛場50個,新增母牛3萬頭,規模化、標準化程度大大提高,借鑒奶牛養殖進行了技術改造,牛舍設計和規劃有所超越,但由于全省面積大,環境氣候不同,飼養模式差別很大,如壩上地區采用放牧和半舍飼模式、山區采用自由散欄式生態舍飼模式、平原農區采用自由散欄式生態舍飼模式等,差別很大。現將調研的重點市縣肉牛養殖情況具體分述如下:
1.1 廊坊市
河北廊坊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平原地區,經濟較發達,以規模化養殖為主,小型養殖戶較少,前幾年一直是河北省的架子牛育肥大市,但隨著牛源緊張和價格上漲,育肥存欄量在不斷下降,但隨之出現了規模母牛場數量增加。在充分與廊坊市畜牧局主管人員座談交流的基礎上,又一同走訪調研了廊坊市文安縣和三河市的兩家規模化母牛養殖場。
1.1.1 文安縣北方田園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牛場存欄西門塔爾肉牛800頭,其中能繁母牛有500頭,全部采用舍飼喂養,已經連續四年使用德系西門塔爾(弗萊維赫)進行改良,其中部分母牛產奶高峰期能達到25~30千克,但遺憾的是僅有十幾頭擠奶,供本場職工飲用,其他沒能開發乳肉兼用性能。公司總經理劉永利介紹,由于公司自有土地4000畝,種植的玉米全部做青貯,種植和收購設備齊全,飼料成本較低,每頭母牛每年飼養成本能夠控制在3000元內,而犢牛由于使用西門塔爾和德系西門塔爾雜交,表現出良好的雜交優勢,并且母牛乳汁充裕,使得犢牛在7月齡體重可以達到200~250千克,出欄價格在8000元,因此通過幾年運轉,年年盈利,計劃擴大規模,基礎母牛800頭,母牛存欄1200頭。
1.1.2 三河市福成五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牛場是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三河綜合試驗站的依托單位,原來全部采用購入架子牛采用舍飼喂養進行短期育肥。但針對育肥牛源緊缺問題,該場已經改變傳統架子牛飼養方式,目前存欄肉牛8000多頭,繁殖母牛6000多頭,并準備下一步建造母牛繁育舍、多購進能繁母牛,大力推進母牛繁育工作,提高后備屠宰牛存欄量。座談中發現,由于規模化養殖,受飼料成本和繁殖率影響很大,使得養殖成本偏高,沒有什么利潤。
1.2 承德市
承德市地處河北省北部,屬于農牧交錯帶及燕山山區,經濟欠發達。該市是河北省肉牛養殖和母牛存欄大市,母牛存欄3萬頭以上的縣有4個。其中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和隆化縣母牛存欄在25萬頭左右,我們實地走訪考察了5個家庭養牛戶(存欄10~30頭母牛)和圍場縣裕泰和養牛專業合作社(存欄母牛500多頭)。
1.2.1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包括壩上和壩下兩部分,肉牛育肥和母牛養殖基本以小型養殖戶為主(5~30頭),規模化牛場只有一家即圍場縣裕泰和養牛專業合作社(存欄母牛500多頭),沒有屠宰加工企業。規模化養殖比重較低。飼養品種以西門塔爾為主,飼養方式基本采取半放牧半舍飼的自繁自育模式,其中6~9月份放牧,其他時間舍飼;公牛采取放牧或集中育肥飼養,400千克左右出欄運往農區繼續育肥。放牧期間2~3天補鹽一次;舍飼期間每天每頭牛補飼精料1~1.5千克,粗飼料一般是玉米干秸稈(壩下)或玉米青貯(壩上地區)。因此,一般舍飼期間飼料成本每天每頭6~7元,放牧大部分采取集中專業放牧,4個月放牧時間每頭牛只需交260~280元的管理費用。大多數養殖戶估算母犢6月齡8000元,每頭母牛每年可以有2000元左右的利潤(人工費包括其中),育肥13個月齡出欄,價格10000元,利潤2000元左右。
1.2.2 隆化縣是典型的山區縣,有十幾家規模化育肥場,有一家屠宰加工企業,但沒有規模化母牛場。母牛養殖基本以小型養殖戶為主(5~30頭),最大規模不超過100頭母牛,養殖情況和圍場相似。而部分舍飼養殖母牛的養殖戶則表示利潤很低,不足1000元。
1.3 秦皇島市
撫寧縣玉潔肉牛養殖有限公司母牛存欄350頭,全部為和雜牛,采用生態舍飼養殖,周圍果園,定期放音樂,除去牛舍折舊和飼料人工費用,每頭牛每年利潤估算3000元。
1.4 石家莊市和保定市
石家莊三縣與保定阜平縣地處太行山區,地貌以山地和丘陵為主,當地農民歷來具有養牛習慣,肉牛存欄總數約達20萬頭以上,在“小規模、大群體”和“西繁東育”的發展戰略帶動下,山區農民利用廣闊山場家家戶戶從事“散養”形式的母牛繁育事業;丘陵、平原農民充分利用豐富秸稈資源進行架子牛育肥,從而涌現出大量養牛專業戶、專業村,是全國重要的肉牛儲備與生產基地。90年代中后期,當地養牛業出現滑坡,養牛數量和規模迅速減少。原因主要有:一是1996年水災,造成糧食、飼料和飼草短缺。二是實行封山育林和禁牧政策,改為舍飼后的母牛養殖比較經濟效益大幅降低。而近幾年,當地養牛業又有所回溫,能繁母牛養殖規模化比重逐漸加大,母牛養殖大戶明顯增多。原因主要有:一是市場價格帶動。在全國商品牛源持續緊張的影響下,架子牛價格節節攀升,目前市場價格約34.2元/千克,比3年前增長約一倍多,促使農戶養牛積極性提升;二是社會資金推動。很多工商資本擁有者看到了母牛養殖業的商機和效益后迅速涌入,推動肉牛養殖業向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1.5 衡水市
衡水市地處華北平原地帶,當地牛業具有典型的農區養殖特點。該地區肉牛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三年之內已建成千頭能繁母牛養殖場2個,其中衡水億通養殖有限公司購進德系西門塔爾牛凍精對本地肉牛進行改良,并實現規模化飼養,現已存欄西門塔爾母牛5000頭,并已籌劃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
2.1 基本特點
2.1.1 適度規模化母牛養殖業大部分為近3年內開始興起
在幾個調研地區內都能看到適度規模化母牛養殖從業者,存欄規模在100~5000頭不等,養殖比重占到當地總存欄數的20%以上,但大部分為3年內開始投產,由于母牛養殖周期較長,因此大多尚未見到效益回報。而據阜平縣騰達養殖公司負責人(礦產商)估測,在當地山區發展適度規模母牛養殖,存欄數保持在1000頭左右,規模化效益最為理想。
2.1.2 肉牛養殖方式均為舍飼
本次調研地區無論是山區還是農區,在禁牧政策的限制下,肉牛飼喂方式均采取舍飼喂養,養殖成本相對較高,平均養殖每頭母牛帶犢的成本約為5000~6000元/年,以元氏縣永澤養殖有限公司為例,每頭母牛帶犢年均飼養成本明細如下。

每頭母牛帶犢年均飼養成本明細
2.1.3 產業利潤呈現“倒掛”
據調查,目前在當地購進350千克架子牛的價格約為34.4元/千克,出售600千克的育肥牛價格約為25.6元/千克,價格差4.4元,呈明顯的“倒掛”狀態。因此,當地許多育肥專業戶都逐漸轉型為自繁自育的養殖模式,已成為當地肉牛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標志。
2.1.4 肉牛養殖零投保,企業普遍呼吁養牛保險扶持政策出臺
規模化養牛企業均表示對投保肉牛養殖保險的需求迫切,但受限于當地飼養管理成本較高,如再增加投保成本,將會大大削減養殖效益,甚至導致無利可圖,因此企業普遍呼吁養牛保險扶持政策出臺,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規模化養殖所帶來的風險,也可對企業申請銀行貸款提供更多便利。
2.1.5 新興規模化母牛養殖企業多為工商資本流轉形成
本次調研走訪的規模化母牛養殖企業如元氏縣永澤養殖有限公司,元氏縣嘉宏牧業有限公司,阜平縣冀隆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阜平縣騰達養殖公司,衡水億通養殖集團等都是當地的肉牛龍頭企業,而這些企業的前身均為礦工及地產企業,顯而易見,近年來國內肉牛業蘊含的巨大商機一直被社會資本所關注,他們也將成為未來肉牛業發展的主力軍,引領中國肉牛業向著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的方向邁進。
2.2 存在問題
2.2.1 牧區繁殖母牛本交比例較高
牧區繁殖母牛還存在季節發情明顯的問題,多集中6~8月份。由于放牧時發情牛無法固定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部分采取本交,而本交牛是未經選育的公牛或育肥用公牛,嚴重影響下一代肉牛品質。盡管主管部門想盡辦法如放牧前誘導發情,集中配種,但受母牛體況較差(補飼不到位)的影響,還是有一部分會在牧草豐盛季節發情,導致本交比例較高,品種退化。
2.2.2 小型養殖戶沒有育種記錄和生產檔案
調研的小型養殖戶中的母牛基本沒有系譜或配種記錄,更沒有選育方向。盲目選擇公牛,甚至出現近親。規模肉牛養殖場對飼養什么品種母牛,怎樣進行育種和品種改良,定位在什么檔次和發展方向等目標均不明確。
2.2.3 繁殖成活率較低
調研中發現無論是規模牛場還是養殖戶,繁殖成活率普遍較低,有的甚至不足70%,個別能夠達到80%~85%,舍飼養殖牛的體況普遍偏胖,而半放牧半舍飼牛的體況普遍偏差。
2.2.4 舍飼養殖母牛利潤較低
無論是家庭養殖戶還是規模化母牛場,由于養殖過程飼料成本較高,特別是規模化牛場管理和人工投入較高,普遍利潤較低,甚至有的賠錢。
3.1 母牛存欄量短期內增幅不大,牛源始終短缺狀態,再加上生產周期長、飼料費、人工費上漲等原因,肉牛價格長期處于高價運行態勢,短期內不會改變。
3.2 犢牛價格高于育肥牛價格,產業利潤“倒掛”現象將長期存在,育肥專業場(戶)都逐漸轉型為自繁自育的養殖模式,已成為當地肉牛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標志。
3.3 近年來國內肉牛業蘊含的巨大商機一直被社會資本所關注,其他行業從業人員轉入肉牛養殖行業將越來越多,投資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養牛水平和標準增高,將嚴重沖擊原來的養牛觀念和思維模式,各種先進的設備和經驗(TMR的應用等)將充分應用于肉牛產業,肉牛養殖向規模化、標準化發展速度加快。
3.4 各種肉牛合作組織的合作形式由原來的松散型向密集型、利益均衡型轉化,形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局面。
3.5 高檔肉牛養殖向精品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將長期處于盈利狀態。
3.6 隨著政府對母牛繁育補貼政策的實施和輿論引導,肉乳兼用牛品種的乳用性能充分利用將提上日程,德系西門塔爾牛價格將處于高位運行,選種選育工作將在規模養殖場逐漸展開。
4.1 加強對標準化規模母牛養殖場建設的引導
各級政府應當對母牛養殖進一步規范,細化母牛標準化規模養殖的技術要求。在牛場項目審批過程和審批后,各地職能部門應當對本地區養殖場進行區域規劃,對新建規模化母牛場的布局和牛場的實用性進行跟蹤和引導,并進行技術指導,確保牛舍安全、標準和實用。減少建設后不符合生產工藝和防疫要求而進行改造,造成重復建設致使投資費用增加和浪費等。
4.2 對繁殖母牛進行良種登記,加強人工授精普及力度
在實施母牛養殖風險補貼的同時進行良種登記和生產檔案記錄,加快人工授精普及力度,通過選種選育,提高母牛的良種化水平,提高個體的綜合生產性能,杜絕本交和近親交配現象。
4.3 加強繁殖母牛技術研究與培訓
針對目前繁殖母牛養殖技術落后、繁殖率較低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對繁殖母牛按照不同生理階段分群飼養,日糧配方優化技術,TMR飼喂技術、良繁技術等新技術進行定期培訓,提高肉牛養殖的整體水平。
4.4 設立母牛保險扶持政策,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規模化養殖所帶來的風險,也可對企業申請銀行貸款提供更多便利。
4.5 政府輿論應對肉牛養殖向生態化、標準化、規模化方向引導,鼓勵山區尾礦改造后進行肉牛生產,對周圍栽果樹和防護林、種植牧草、加固梯田、道路修整、水電配套上進行補貼,既促進了肉牛生產,又杜絕山區泥石流的發生,減少了原來尾礦對周圍村莊的危害隱患,同時又減少大型養殖場占用平原農田對糧食種植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