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理哲
這幾年來,全球每年賣出幾億臺手機、相機和電腦,數以億計,把所有制造商的規模都變大了,產品沒有永遠持續成長的可能,未來還有什么新產品可以喂飽這些大廠的產能呢?于是,有人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也就是我們家里或辦公室里使用的設備,都可以裝上一個電腦并連接互聯網;這些大企業企圖為自己的營業額創造下一波榮景。
我們早已知道,眼鏡、手表、運動計步器、汽車等,這些日常設備都已經有了可以上網的產品,他們的出現,不是市場的需求,而是供應商創造出來的需求。
我們認為智能手機改善了生活,所以會變成全人類的標準配備。但是我們忘了,在iPhone還沒被蘋果公司創造出來以前,大家并不需要隨身攜帶一個可以隨時上網的智能手機。
是的,需求可以創造。
現在你可以大聲質疑,我家的冰柜為什么要連上互聯網?
的確,你家的電視以前也沒有連上互聯網,但是今天你買得到的電視都有一臺電腦在里面,你可以在電視上看優酷,看電影,甚至看電視節目(幾乎沒有互聯網看不到的電視節目),電視機上網早已是稀松平常之事。
電視、冰柜、電燈,甚至你的皮夾今后都可能上網,有一天你一早起床,一邊刷牙,一邊聽電動牙刷給你預報天氣的時候,物聯網時代就來臨了。
那時候的印刷出版產業會是什么樣?
出版商可能得考慮內容是給哪些人看的,以及這些內容經由哪個設備送到讀者眼前。例如,當有人利用微波爐(已經聯網)熱菜的時候,什么樣的內容會比較吸引這個人?
我們知道,電視是現在大眾媒體中廣告覆蓋面最廣的媒體,但是你知道嗎?現在電視收視率的調查方式是調查公司和為數有限的家庭(在臺灣只有2000個)簽了合同,先記錄了這一家人的屬性(年齡、性別等),合同約束他們在看電視時必須利用一臺通訊裝置,輸入誰在看電視、看什么節目,從而統計出收視率。也就是說,臺灣有2300萬人,僅由2000個家庭來決定各種節目的收視率高下,根本談不上準確。可是除此之外還沒有更聰明的辦法,多年來廣告商只好容忍如此不準確的收視率調查報告。
物聯網時代就不一樣了。
在物聯網時代,你把牛肉和胡蘿卜放進冰柜時,冰柜的電腦經由掃描、辨識,早就記錄了你的庫存,而當你下次再打開冰柜以前,冰柜的屏幕上顯示了里面還有什么食材。技術上,出版媒體可以及時送出紅燒牛肉的食譜,或是一部有趣的微電影(某牛肉品牌代言人正快樂地和家人享受美食),然后一鍋剛剛煮好的紅燒牛肉就放到了餐桌上。
顯然,物聯網的出版媒體和今天不一樣,因為閱聽大眾在接收內容以前,出版媒體可以先進行查看(冰柜里有什么材料)或判斷(讀者平時的消費習性)。如果出版媒體無法提供有針對性的內容,那么不可能再得到廣告商的青睞。
出版的技術勢必因為物聯網而改變,什么”物“都能連上網,可以想象未來物聯網上的數據量一定是天文數字。大數據不可避免地將成為物聯網時代必要的出版技術,這就是出版商的能力。
美國《洛杉磯時報》的網站在今年3月17日清晨,洛杉磯發生4.4級地震后8分鐘就報道了這則新聞,是因為《洛杉磯時報》有一臺電腦可以自動接收國家地震局的數據,利用電腦程序撰稿,自動編排成新聞稿件,自動發表到網站上。
美聯社老總Lou Ferrara上個月給其媒體顧客一封特別的信件,解釋美聯社采用了機器人編輯,未來客戶收到的上市公司的財報新聞,將會是電腦程序從大數據中截取材料,自動編撰的新聞稿。
英國《衛報》的美國版在今年4月推出了由機器人當總編輯的報紙《#Open001》,連報紙名稱都不傳統。利用軟件去搜尋和分析出讀者最愛看的新聞,不只該報網站上的文章,還包括各種社交網站上大家討論、轉發或貼文最多的新聞,把這些大數據里的內容結合編輯成一篇篇文章,然后自動排版成報紙去印刷,目前發行量有5000份。
這幾家報社目前雖然為了節約人力成本,開始了編輯機器人的應用,倒是讓我們想到物聯網的大數據不只是新聞的來源,還有網絡上時時刻刻都有各方好手提供的精彩內容分享,不論是散文、游記、笑話或小說,被人在社交網絡中一再傳播,數量之大足以讓有機器人的出版媒體好好挖掘,如果是人去做就累壞了。
物聯網時代的機器人編輯一定越來越繁忙。至于印刷,《衛報》的《#Open001》報紙在物聯網時代何嘗不是一個可以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