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巍巍九連山雄偉綿延,悠悠連平水溫婉清幽”,連平的自然美景讓無數人流連忘返,贊嘆不已。然而,游客們在欣賞連平美景的同時,也留下了“貧窮連平”的印象。連平縣是全省十六個重點扶貧開發山區縣之一。據了解,連平新一輪省定貧困村共36個,貧困戶4997戶,貧困人口達21089人。
新一輪扶貧“雙到”工作開展以來,“貧困連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一些經濟貧困、交通不便的老區村更是煥然一新。據了解,到今年6月底止,全縣已投入扶貧開發資金4929.16萬元,村級收入平均達到5.41萬元,貧困村人均收入4851.11元,完成農房改造958戶。在扶貧開發的工作中因地制宜,依托當地現有資源,實施精準扶貧,探索出有連平特色的“產業扶貧”模式,實現了由“輸血型”向“造血型”方式徹底轉變。特別是今年以來,該縣積極貫徹落實《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基本達到了“村村有項目、戶戶有就業、年年有收入”的目標。
制定精準扶貧策略,構建“大扶貧”格局
村民想創業,但找不到足夠的資金和合適的項目,村集體經濟來源單一,村里交通、水利、通信難題未得到解決。這些是困擾內莞鎮桃坪村村委多年的難題。隨著新一輪扶貧“雙到”工作開展以來,村委們的苦惱迎刃而解。
桃坪村位于連平縣內莞鎮的東北部九連山脈深處,是一個老、少、邊、窮的革命老區村。山高路遠,村落地處平均海拔700多米的九連山上,距離縣城50多公里的路程全是翻山越嶺的彎道,全村無耕地,有豐富的森林資源。2013年,深圳市南山區城建系統結對幫扶桃坪村,駐村組把深入掌握貧困根源作為開展幫扶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并深入全村73戶貧困戶開展座談調查,找準貧困戶致貧的關鍵因素。幫扶單位與桃坪村委初步達成開展高山雨霧茶的種植項目后,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投資幫扶資金180萬元,由村委會牽頭,種植200畝高山綠茶,帶動全村70多戶農戶參與茶葉種植,憑著茶園種植和茶葉加工,村民去年戶均增加收入4500多元。
在連平,這種針對具體扶貧情況,精準制定策略的例子并不少。連平縣扶貧辦主任黃樹強介紹,進駐連平各村的工作組在駐村的第一個月內,就和當地村“兩委”干部一同對申報的貧困戶進行全面核查,把真正貧困的家庭納為扶貧對象,確實做到扶真貧。此外,各幫扶單位、幫扶干部實施“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靶向療法,切實的找準關鍵問題,深入到村、戶進行調查研究,逐一找準村及貧困戶致貧的關鍵因素和群眾反映的難點、熱點問題,圍繞這些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幫扶規劃和措施。通過精準制定扶貧策略,村集體經濟收入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快速增長。
實施產業幫扶,構建長效脫貧機制
“前幾年由于種植面積小、技術差、產量小,一年種植水稻和紅薯的收入很少,主要經濟來源靠外出務工,現在發展優質糧油作物的種植,每年收入都有幾萬元。”說起“華航絲苗”水稻的種植助力村民致富,嘗到甜頭的連平縣油溪鎮小溪村的村民贊不絕口。
小溪村屬粵北丘陵地帶,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落后,是一個典型的老區貧困村。小溪村全村共有18個經濟社、688戶共3015人,其中貧困戶125戶共594人。自省林業廳對口幫扶以來,堅持因地制宜、產業扶貧的工作方針,在廣泛調研和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引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參與小溪村扶貧開發“雙到”工作,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發展了300畝“華航絲苗”水稻種植。目前林業廳已制訂三年幫扶方案,發展小溪村的優質水稻產業基地,同時帶動農戶發展優質糧油作物種植、經濟果林種植和蔬菜種植,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構建了小溪村發展的長效機制。
小溪村的“華航絲苗”水稻產業僅是連平扶貧“雙到”工作中產業脫貧的一個代表。目前,“產業扶貧”已經成為連平扶貧開發“雙到”工作中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有力措施。除了小溪村的板栗基地、桃坪村和藍州村高山茶園基地,大陂村、黃花村、新下村的大蒜基地建設,另外幫扶單位還扶持有條件的重點村開發利用小水電、山地、旅游項目等,這些均已經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保障,初步形成了“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扶貧開發和帶動脫貧戶致富的工作格局。目前,全縣已建立主導產業18個,引進龍頭企業9個,成立專業合作社15個,全縣36個省定貧困村絕大部分都培育了一個以上主導產業,并建立了一個以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
黃樹強表示,扶貧開發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如何讓貧困戶脫貧而不返貧,一直是困擾扶貧開發工作的難題。“造血”重于“輸血”,建立一種行之有效而且長效扶貧的機制尤為迫切和重要。實踐證明,連平縣在扶貧開發的工作中因地制宜,依托貧困地區現有資源,探索出有連平特色的“產業扶貧”模式,實現了由“輸血型”向“造血型”方式徹底轉變,成為破解貧困戶穩定脫貧難題的“金鑰匙”。
開展民生扶貧,展現“變臉”村容
村道水泥硬底化,村民喝上安全衛生的飲用水,貧困家庭學生讀上大學,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這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項目,是連平縣扶貧“雙到”工作組上交給縣委、省委的一份滿意答卷。
黃樹強介紹,拿小溪村舉例,2013年小溪村已有38戶住房困難戶完成建設并通過驗收,在公共設施建設上,已安排專項資金維修2座危橋,布設13盞路燈。已投入專項資金10萬元,開展農業種養技能培訓和外出務工人員技能培訓。同時,著力開展教育文化幫扶,提升造血功能,去年小溪村考上高等院校的學生10人,每人都領取了5000元獎、助學金。
據了解,自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開展以來,連平縣民生項目已啟動68個,已落實資金1143.77萬元。村道建設已完成29.9公里,已完成“三面光”渠道鋪設42929米,垃圾池已建好90個,農技和非農技培訓5312人。村級收入平均達到5.41萬元,貧困村人均收入4851.11元。全縣省定貧困村中的農戶喝上了安全衛生的飲用水,徹底解決了飲水難的問題。同時,對孩子在大、中專院校讀書的貧困戶,幫扶單位采取直接補助生活費、協商學校減免學費或助學貸款、介紹做暑假工等多種形式,減輕貧困家庭開支,確保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由于我縣經濟基礎較差,有些扶貧專項資金下撥不及時,造成民生項目建設進度慢,尤其是農房改造繁重,部分單位恐怕完成不了市委、市政府要求的三年工作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我們下一步的工作目標,將按照《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的要求,搭建社會參與平臺,整合各類扶貧資金,引導民間組織和企業參與扶貧開發,培育多元化的社會扶貧體系?!秉S樹強告訴記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