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楠



農(nóng)歷九月,在記憶中大多已至寒露時節(jié)。小時候在山東菏澤老家已經(jīng)能吃到甜蜜稀軟的大柿子了,揭開薄薄一層皮,濃得化不開的甜香撲鼻而來,稍微吸得慢一點兒,柿子的蜜汁就會流到手臂上,所以有人打趣說,那誰家的小屁孩,吃柿子都吃到脊梁上去了 !可不是嗎,揭開柿子皮,趕緊吸果肉,果汁忙不迭順著手腕流下來,抬手舔舔手臂,手里的大柿子一舉,可不就沾到后背的衣衫咯。大柿子算是道開胃甜品,真要說到九月里最濃香的記憶,當屬老家的牛肉水煎包了——水里煎包子,聽說過嗎?
在老家趕廟會時,按老規(guī)矩,各攤頭的位置都是固定的: 賣蒸饃篦子的,自是廟門上手第一家;水煎包實屬面食行當里的頭領(lǐng),攤子正對著戲臺,這叫頂臺的買賣,趕廟會時, 他家的棚子不先搭起來,別的如糖糕、燒餅、面泡子、簽子饃等面食攤根本不敢支攤。
正宗的山東菏澤王家水煎包,面皮是用手工和的發(fā)面團搟制,有經(jīng)驗的王家人用手拍拍面團,就知道發(fā)的勁道夠不夠了。包子餡兒要選三年以內(nèi)魯西大黃牛的牛胸肉,用有些鈍的刀錘肉,還得加羊油。聽王家包子的傳人講,牛油太澀,菜油太稀,要想包子餡兒香而不膩,要一斤牛肉加二兩青山羊的羊油, 拌上王家祖?zhèn)鞲邷?,一點藥料面都不加。這樣的包子餡兒纖維細密,脂肪分布均勻,沒有佐料渣,嚼起來口感鮮美,富有彈性。
一個個圓圓的水煎包包好,先放在案板上醒著,鐵鍋燒熱,包子上鍋,加水煮熟,面皮在沸水里發(fā)脹松軟,王家人看著火候,待面皮剛開始結(jié)鉻渣時, 用翻鍋刀把包子一個個翻過來,這時候水已經(jīng)煎熟了包子,兩面金黃,圓滿好看??斐鲥仌r,一定要澆上香油,這樣水煎包上下兩層的面鉻渣才會焦香發(fā)脆。這樣的水煎包居然一點都不黏鍋, 想來真是奇跡。
小時候判斷一個小孩是否健康的標準,大概要看這孩子胖不胖了,想來真是十分地不科學啊 !逢年過節(jié),來爺爺家串門的親戚都會捧著我圓圓的臉蛋兒夸贊這孩子長得好,因為她的小胖臉足夠圓??釔叟H饧灏奈遥灾@樣的發(fā)面肉包成長到少女時代,終于意識到不能再這樣吃下去了,于是及時調(diào)轉(zhuǎn)方向,韭菜、雞蛋、蝦皮、粉絲餡兒的素煎包成了我的首選,但很可惜的是,我那圓滿飽脹的面孔如同隨風而逝的童年一樣,再也縮不回去了。
十幾歲來到上海以后,吃過吳江路上的小楊生煎,飽含湯汁的餡兒口感尚可,但對于生煎竟然不是兩面焦黃而深深不滿。也吃過牛肉煎包,但跟小時候的記憶完全兩樣。九月風起,寒露已至, 早晚的露水已鋪滿了草叢。這漸涼的天氣里,真是應該吃點熱量高的食物,讓記憶中的濃香驅(qū)散寒意。
崇明的私人訂制
文_ 鄭自華
四季中,我一向鐘情秋天。秋天不僅僅氣候宜人、秋高氣爽,還因為秋天的美食讓我心動。
說到秋天的美食,我不由想起那次崇明行。那年我所在的單位搞活動,選址崇明。晚飯時間到了,我們在餐廳剛落座,只見服務生魚貫而出,不一會兒桌上冷菜擺放完畢。望著桌上的菜肴真是心花怒放,不是因為來了一批“餓煞鬼”,也不是因為冷菜的檔次多么高, 而是因為這冷菜五彩繽紛,讓人賞心悅目:崇明白扁豆和崇明山藥之嫩白,崇明黃金瓜和崇明玉米之金黃,大紅袍赤豆之血紅,馬蘭頭干之草綠。還沒動筷, 色彩就征服了我們。那時手機沒有拍照功能,更沒有微信,數(shù)碼相機還十分稀罕。如果是現(xiàn)在,早就發(fā)到微信朋友圈里了。
之所以我能清晰地將11 年前的菜譜寫出來,是因為我當時向服務員索取了一份菜單。除了上述這些菜肴, 還有崇明甜包瓜、魚干、醉螃蜞、醉蟹、糟青魚、崇明野生甲魚、崇明老白酒。我仔細研究了一下,這份菜單還真是專門訂制的,大部分只有在崇明的秋天才能吃到。崇明白扁豆在8 月中下旬開始上市,白皮白肉(也有紫皮白肉), 豆粒粗扁質(zhì)細膩,色清麗而味香糯,是夏秋農(nóng)家菜中清淡佳肴的佼佼者。黃金瓜,又名金瓜、金絲瓜,在崇明已有百年以上種植歷史,是崇明的傳統(tǒng)特產(chǎn), 是瓜中奇葩,不需用刀功,瓜肉自然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