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福
一 個偉大的民族,必然是一個朝氣蓬勃的英雄民族。一個固步自封的平庸民族,必然是喪失戰斗精神的民族。
近代中國“百年挨打”之根本教訓
在世界近代歷史上,有一個聞名于世的“中國教訓”。這個教訓的代價,是中華民族的百年災難。這個教訓警示21世紀的中國:實現和平崛起的前提,是具有戰斗崛起的勇氣和力量。
從19世紀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到20世紀初期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他們對“中國教訓”都有深刻的分析,對防止中國式覆轍都發出嚴厲警告。
(一)馬克思觀察中國——“安于現狀,注定要被打垮”
馬克思1858年在《鴉片貿易史》中指出:“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1/3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在這場決斗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
(二)羅斯福透視中國——“沒有戰斗精神的民族,必定衰敗”
20世紀初期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任紐約州長期間,于1899年4月l0日在芝加哥發表了著名的《贊奮斗不息》的演講中說:“我認為人生應該為最出色的成就奮斗,這種成就決不是那些想安閑地過日子的人們所能得到的,只有那些不畏艱險、不怕勞累的人們,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輝煌勝利。”
“我們決不能扮演中國的角色,要是我們重蹈中國的覆轍,自滿自足,貪圖自己疆域內的安寧享樂,漸漸地腐敗墮落,對國外的事情毫無興趣,沉溺于紙醉金迷之中,忘掉了奮發向上、苦干冒險的高尚生活,整天忙于滿足我們肉體暫時的欲望,那么,毫無疑問,總有一天我們會突然發現中國今天已經發生的這一事實:畏懼戰爭、閉關鎖國、貪圖安寧享樂的民族,在其它好戰、愛冒險的民族的進攻面前,是肯定要衰敗的。”
(三)斯大林感慨中國——“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中國,曾經有一個時期被稱為是中國現代經濟發展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但是在斯大林的視野中,此時的中國,正是一個極其危險的國家。他說:“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而沒有這些武器,就不能保持國家獨立,國家就會變成外敵用武的對象。那時我們的地位,就會和目前中國所處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軍事科學院政治部:《堅定信仰信念 強化戰斗精神》第7輯,第333頁)
有鑒于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上半葉的中國“因為保守而陷于停滯”、“由于墮落而趨于衰落”的嚴重教訓,中國共產人才吸取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華,以曠世的豪情和艱苦卓絕、前赴后繼的英勇斗爭,推翻了封建主義、官僚主義、帝國主義三座大山,解人民于倒懸,創建了英雄輩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領導人的“六不怕”英雄氣概
新中國領導人,在領導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與外部勢力的斗爭特別是軍事斗爭中,顯示了一種戰略氣魄,形成了一種戰略傳統,保持了一種戰略優勢,這就是“六不怕”的英雄氣概:不怕封鎖;不怕制裁;不怕孤立;不怕包圍;不怕破裂;不怕戰爭。
(一)不怕封鎖——毛澤東說:沒有美國就不能活命嗎?
朝鮮戰爭爆發后,中美關系處于敵對狀態。美國在1950年12月3日宣布對新中國實行全面封鎖禁運。美國頒布管制對中國輸出戰略物資等法令,凍結中國政府在美國的資產,中美貿易完全停止。還有36個國家參加對中國的封鎖禁運。這給中國人民的生活和建設造成很大困難。
面臨美國的封鎖,毛澤東的態度一是反對,二是不怕。早在1949年8月評論美國白皮書時,毛澤東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說:“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沒有美國就不能活命嗎?”(《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6頁)作為應對,中國政府開展了反對封鎖禁運的斗爭,積極發展對外貿易。中國人民千方百計突破封鎖,既保證了前線的供應,又改善了人民生活,使美國封鎖新中國的圖謀徹底破產。
(二)不怕制裁——鄧小平說:制裁中國“七十國也沒有用”
1989年中國“六·四”風波后,美國帶頭制裁中國,西方七國集團以及20多個發達國家參與。鄧小平1989年9月17日在會見日本客人時說:中國不怕威脅,不怕孤立,也不怕“制裁”。老實說,“制裁”十年、二十年,中國也還是存在。1990年7月11日,鄧小平在會見加拿大客人時指出:“中國有抵抗‘制裁的能力。中國的特點是建國四十多年來大部分時間是在國際‘制裁之下發展起來的。”
1989年7月2日上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總統特使斯考克羅夫特和助理國務卿伊格爾伯特之前,先對李鵬和錢其琛說:“制裁措施我們不在意,嚇不倒我們。” 錢其琛說,不久將舉行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不知又會宣布對中國采取什么制裁措施。鄧小平說:“不要說七國,七十國也沒有用。” 鄧小平說,中美關系要搞好,但是不能怕,怕是沒有用的。中國人應該有中國人的氣概和志氣。我們什么時候怕過人?解放后,我們同美國打了一仗,那時我們處于絕對劣勢,制空權一點沒有,但是我們沒有怕過。中國的形象就是不怕鬼,不信邪。
(三)不怕孤立——鄧小平說:世界上最不怕孤立的就是中國
鄧小平1989年10月26日在會見當時的泰國總理時指出:“社會主義的中國誰也動搖不了”。他說:“過去兩個超級大國主宰世界,現在情況變了。但是,強權政治在升級,少數幾個西方發達國家想壟斷世界,這點我們看得很清楚。巴黎七國首腦會議就體現出來了,就是在這個會上決定制裁中國,他們使用經濟手段,也使用政治手段,如高級官員不接觸。這個東西對中國有什么影響?美國也好,法國也好,他們的決策人至少有兩點對中國認識不清。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打了22年仗建立起來的,建國后又進行了三年抗美援朝戰爭。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不可能取得勝利。這樣一個國家隨便就能打倒了?不可能。不但國內沒有人有這個本領,國際上也沒有人有這個本領。超級大國、富國都沒有這個本領。第二,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鎖、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國。建國以后,我們處于被孤立、被封鎖、被制裁的地位有幾十年之久。但歸根結底,沒有損害我們多少。為什么?因為中國塊頭這么大,人口這么多,中國共產黨有志氣,中國人民有志氣。還可以加上一點,外國的侵略、威脅,會激發起中國人民團結、愛國、愛社會主義、愛共產黨的熱情,同時也使我們更清醒。所以,外國的侵略、威脅這一套,在我們看來并不高明,而且可以使我們從中得到益處。事實表明,那些要制裁我們的人也開始在總結經驗了。總之,中國人民不怕孤立,不信邪。”(《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頁)
(四)不怕包圍——鄧小平說:我們這個國家是不怕包圍的
新中國總共三次被包圍,第一次是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初對中國形成的包圍圈;第二次是在中蘇關系破裂后,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對中國組織的包圍圈。這兩次對中國的戰略包圍,都歷時20年之久。第三次是從2011年開始,美國提出重返亞洲,把戰略重點轉移到亞洲太平洋地區,開始構建遏制中國的戰略包圍圈。可以預見,美國在21世紀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和戰略遏制,時間將更為持久,情況將更為復雜,對世界格局的影響也將更為深遠。
新中國建立之初,美國從朝鮮、臺灣海峽、印度支那三個戰略方向,形成了對于中國的向心迂回進逼之勢,中國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美國政府在太平洋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軍事基地網,這個基地網從阿拉斯加的美軍基地開始,經過阿留申群島、日本、琉球、朝鮮、臺灣、菲律賓、越南,一直延伸到泰國。對新中國形成新月形包圍。
中蘇關系破裂后,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蘇聯對中國也實行了戰略包圍。1969年珍寶島事件后,蘇聯針對中國,提出了“亞洲集體安全體系”。蘇聯不僅在中國北部邊境陳兵百萬,并且在1978年底建立遠東戰區司令部,統一指揮遠東、后貝加爾、西伯利亞三個軍區,不斷擴充太平洋艦隊,做好了在遠東地區打常規戰爭和核戰爭的準備。為了包圍中國,蘇聯在1966年1月同蒙古簽訂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在1971年8月同印度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在1978年11月又分別同越南和阿富汗簽訂了同樣性質的條約,這些條約都帶有軍事同盟的性質。根據條約規定,蘇聯勢力大舉進入蒙古、印度、越南、阿富汗等國家,打著集體安全的幌子,形成了包圍中國的聯盟。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說:“1978年12月,越軍入侵柬埔寨,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并且扶植起一個親越政府。”“在中國看來,中國的邊境態勢正在演變成一場戰略噩夢。在北方,蘇聯持續不斷地集結部隊:蘇聯在邊境上仍保持將近50個師的兵力。在中國西部,阿富汗經歷了一場紅色政變,蘇聯的影響力在那里越來越強。中國還認為蘇聯插手了伊朗革命,最終在1979年1月16日趕走了伊朗國王。蘇聯繼續在亞洲推行集體安全體系,目的顯然是為了遏制中國。與此同時,蘇聯還在與美國進行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的談判。中國的看法是,此類協議會‘將蘇聯的禍水東引。中國似乎正處在十分危急的關頭。”
進入21世紀,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崛起,大力構筑針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圈”。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圍堵”,突出表現為在“三海、兩鏈、16航道”的軍事布局。美國不僅控制了全球16條最重要的海峽通道,而且在東海、臺海、南海這三海,在太平洋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這兩條島鏈封堵中國。
面對國外各種勢力的重重包圍,中國沒有畏懼,反而將其作為發奮圖強的第一動力。鄧小平在會見多國外賓時都講到過:“我們這個國家是不怕包圍的。”我們“幾十年的革命歷史就是在包圍中生存,在包圍中干出革命的勝利”。
(五)不怕破裂——毛澤東說:我們不愿破裂,但也不怕破裂
在1957年12月12日舉行的第73次中美大使級會談中,美國采取一些不正當手段,使會談由僵持到中斷。對此,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指出:“我們愿意談判,并積極爭取成果。如果美國不愿意談,我們也可以中斷談判。我們不愿破裂,但我們也不怕破裂。美國如想打仗,我們也可以奉陪。”
(六)不怕戰爭——鄧小平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說:我們天不怕、地不怕
1955年1月,在解放軍攻克一江山島后,美國第七艦隊主力開始向臺灣海峽和浙江東南海面集結,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美國還威脅要使用核武器。1955年1月28日,毛澤東在芬蘭首任駐華大使孫士敦遞交國書進行談話時,針鋒相對地指出:“今天,世界戰爭的危險性對中國的威脅主要來自美國的好戰分子。他們侵占中國的臺灣和臺灣海峽,還想發動原子戰爭。我們有兩條:第一,我們不要戰爭;第二,如果有人來侵略我們,我們就予以堅決回擊。我們對共產黨員和全國人民就是這樣進行教育的。美國的原子訛詐,嚇不倒中國人民。我國有六億人口,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國那點原子彈,消滅不了中國人。即使美國的原子彈威力再大,投到中國來,把地球打穿了,把地球炸毀了,對于太陽系說來,還算是一件大事情,但對整個宇宙說來,也算不了什么。”“我們有句老話,小米加步槍。美國是飛機加原子彈。但是,如果飛機加原子彈的美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那么,小米加步槍的中國一定會取得勝利。全世界人民會支持我們。”
鄧小平1974年11月在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會談時說,如果蘇聯打算進攻中國,正如毛主席和你所談的,想只用100萬軍隊就占領中國是不可能的。他們必須再增加100萬,甚至這樣也不夠,因為如果他們下決心同中國打仗,那他們必須決心打20年。1975年10月他在與基辛格會談中再次提到:“至于中國,我們是天不怕、地不怕”。
鄧小平1981年1月12日在會見日本參議院議長德永正利時進一步說:“就中國自身來講,中國不怕戰爭,就是世界打起來,通道斷絕,中國自己也有比較強的生存能力,充其量也就是回到延安的窯洞,那樣也能生存。”
解放軍對美軍“5次亮劍”譜傳奇
一個偉大的民族,總是和一支英雄的軍隊聯系在一起。
新中國成立以后,美國軍隊是解放軍第一號對手。當時的世界兩大陣營,以美國和蘇聯為首領,但是美國和蘇聯之間的軍事對弈,主要是以冷戰的方式進行,是以軍備競賽的方式競爭,蘇美之間沒有發生直接的戰爭對抗。而在此期間,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軍事對弈,不僅是冷戰,而且是熱戰。二戰后美國進行的最大規模的戰爭,是與新中國在朝鮮的作戰。在美國與新中國幾十年時間、多個戰略方向、多種斗爭形式的軍事對弈中,中國沒有輸過,美國沒有贏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是全世界發動和進行戰爭最多的國家。根據德國人寫的《美國的戰爭——一個好戰國家的編年史》一書中提供的資料,美國從建國前的1622年到1945年二戰結束,在這320多年的時間里,總共進行了9次戰爭。其中,只有一次是針對中國的,那就是1900年~1901年的“義和團起義——中國之戰”。而從1947年冷戰開始,到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在這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美國的戰爭、戰爭危機、軍事行動,就有30次。新中國建立以后,美國與新中國之間牽動全局、影響世界的軍事對弈有5次,分別是1950年~1953年的朝鮮戰爭;1954年~1955年的臺海危機;1958年的臺海危機;1962年~1973年的越南戰爭;1969年~1973年的支援老撾抗美防空作戰。在老撾期間,我軍對空作戰95次,擊落飛機35架,擊傷24架。解放軍有269人獻出了生命,其中210人被安葬在老撾孟塞和班南舍烈士陵園中。二戰后,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與新中國進行軍事交鋒和對弈的次數是最多的。更耐人尋味的是,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軍事行動,除了個別例外情況,比如1980年在伊朗的“鷹爪”行動的失敗,絕大多數都是成功和勝利的。而在中美之間的軍事對弈,則完全是另一番邏輯。在此期間,中美之間5次亮劍,美國沒有一次贏過。中美5次軍事對弈是充滿智慧的交鋒,閃耀著藝術的光芒,創造的是戰略教學的經典,留下的是膾炙人口的傳奇。在中美軍事對弈中,美國在武器裝備上占上風,中國在戰略智慧上是強者,解放軍在對美軍事斗爭中,既打出了“國威”、“軍威”,又斗出了“智威”、“權威”。
(一)中美首次較量在朝鮮
新中國建國初期,要站穩腳跟,必須成功應對美國遏制中國的“三管齊下”戰略,必須能夠贏得三個戰略方向的主動。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是由于朝鮮國內南北兩個政權的矛盾引發的,也是世界冷戰格局的產物。朝鮮戰爭爆發兩天后,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出兵朝鮮,并且控制中國領土臺灣,同時援助侵略越南的法國軍隊。美國政府打出來的這一套組合拳,對新中國的三個戰略方向形成了“三管齊下”的嚴重威脅:出兵朝鮮是從東北方向威脅新中國;控制臺灣是從東南方向威脅新中國;援助侵略越南的法國軍隊,是從南部方向威脅新中國。
1950年10月間,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燃燒到鴨綠江邊,毛澤東從國際戰略全局和新中國的長遠安全著眼,決策出兵抗美援朝。隨后解放軍的主力部隊陸續以志愿軍的名義入朝鮮參戰,進行了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規模最大的局部戰爭。
朝鮮戰爭或抗美援朝,這場戰爭到底是“平局”,還是勝利?中國和美國雙方說法不一,人們的理解也不盡一致。
其實,朝鮮戰爭與抗美援朝,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兩個概念,兩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含義。
所謂朝鮮戰爭,1950年6月25日爆發,到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定簽字,歷時37個月。戰爭的結局是:以三八線為南北朝鮮的分界線,在戰爭開始的地方,結束了戰爭。因此,朝鮮戰爭是一個打成了平手的戰爭,朝鮮戰局是一個平局。
所謂抗美援朝,是在朝鮮戰爭開始近4個月以后,在以美國軍隊為首的聯合國軍隊推進到中朝邊境分界的鴨綠江時,新中國組成的志愿軍在1950年10月19日進入朝鮮,10月25日在朝鮮云山地區發動首次戰役,才開始的。新中國抗美援朝的過程,是一個從鴨綠江邊打到朝鮮三八線的過程,是把美國軍隊從鴨綠江邊趕回三八線以南的過程,是一個從三八線班師回國的過程。所以,抗美援朝是從鴨綠江邊開始,在三八線附近結束,新中國的抗美援朝,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開國第一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使中國軍隊以英雄的形象矗立在世界軍事舞臺上,使中國在軍事上自立于世界強國之林。
1950年中國和美國的國力對比是:美國的國民收入是2400億美元,中國的國民收入只有426億人民幣(按照匯率計算,不過100多億美元),是美國的1/24。當年美國的鋼產量是8772萬噸,中國只有60萬噸,是美國的1/146。1950年初,解放軍總兵力雖然有550萬人,但主要是陸軍。剛開始組建的空軍只有60架繳獲的飛機,從中只挑選出10架能夠使用的戰斗機組成一個中隊保衛北京。新中國當時連一架飛機、一艘戰艦、一輛坦克、一臺機動車都不能生產。在朝鮮戰場上,美國軍隊擁有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掌握著絕對的制空權、制海權,中國沒有海軍參戰,戰爭開始后,才有少量空軍掩護后方。在陸軍裝備上,美國軍隊一個軍編制有各種炮1428門,志愿軍一個軍的編制只有各種炮198門,火炮質量和口徑也不如美軍。美軍一個師就有各種機動車4000余輛,志愿軍每個軍只有機動車幾十輛。中國軍隊的對手在朝鮮戰場上還擁有1000多輛坦克和1000多架作戰飛機支援。在運動戰階段,志愿軍基本上是“三軍對一軍”,就是除了在正面戰場放置兵力外,還需要在朝鮮東西海岸各保持部分兵力以便防止敵人登陸。同時,又以“一軍對三軍”,就是以陸軍對付敵人的陸海空三軍,是以平面戰爭對付敵人的立體化戰爭。
在抗美援朝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火硝煙中,解放軍與世界最強大的美國軍隊為首的總共由16個國家的軍隊組成的“聯合國軍”(是50年前侵略中國的八國聯軍參戰國家數量的兩倍)作戰,這是對中國軍隊的挑戰,也是對中國軍隊的鍛煉。
三年零一個月的朝鮮戰爭是以“平局”結束的,但是中國進行了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卻是一場偉大的“勝利”。
(二)兩次越南戰爭,新中國如何牽制美國
新中國與美國軍事對弈的第二個戰略方向,就是中國南疆的印度支那方向。中國領導人在1954年決定以談判的方式結束印度支那戰爭。當時,美國公開表現出派出軍隊直接介入越南的意向,中國支持的越南獨立同盟與法國的戰爭又陷于僵持局面。中共中央認為,如果在中國南部出現近似1950年秋天朝鮮戰場那樣的形勢,新中國又要被迫以志愿軍的名義出兵參戰。可是越南的自然條件惡劣,不利于大兵團作戰,中國的工業中心東北又距離越南遙遠,只有一條鐵路線相通,保障大軍參戰的后勤將十分艱難。從另一個方面說,中國從1953年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如果在越南再打一仗,將延緩國家經濟建設。于是中央決定利用法國的厭戰心理,粉碎美國企圖擴大戰爭的圖謀,在印度支那戰場上實行“以打促和”的方針。中國在援助越南人民軍攻克法國軍隊占領的重要據點奠邊府以后,于1954年7月在日內瓦會議上達成了協議,法國撤軍并且以北緯17度線對越南分區而治。這就大大緩和了中國南疆的緊張局勢,使中國南部這個戰略方向穩定下來。中國和平解決印度支那問題,挫敗了美國在中國南部擴大事態、遏制中國的陰謀。
1964年,美國擴大越南戰爭,開始轟炸越南北方。1965年春,中國援助越南的部隊開始秘密出境,參加防空作戰和戰勤支援。解放軍為應付戰爭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擴編,全軍總員額于同年超過500萬人。在美國全面擴大侵略越南戰爭并且不斷使用飛機入侵中國領空并向中國空軍飛機發射導彈后,毛澤東根據美國軍隊的挑釁行動,在1965年4月決定改變原先對侵入中國國境的美國飛機一般不進行攻擊的規定,確定給予堅決打擊。又規定了要將美國入侵飛機殲滅在中國的國境線內,做到既堅決打擊敵人又盡量避免擴大沖突的目的。同時,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并且由巴基斯坦政府傳達內部信息,警告美國軍隊不得超過越南的北緯17度軍事分界線。在此背景下,美國也一直限制越南戰爭的規模,始終沒有敢于以地面部隊越過這一界線,因此,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就避免了發生戰爭。
美國軍隊在第二次越南戰爭中,之所以始終不敢藐視中國的警告,不敢越過中國劃定的紅線一步,就是因為有朝鮮戰爭的警示作用。
(三)臺灣海峽兩次“打蔣擊美”
新中國建立以后,解放軍在東南沿海地區,同美國支持和控制的國民黨軍隊進行了持續多年的軍事斗爭,這個方向的斗爭實質,是“打蔣擊美”,就是通過打擊國民黨軍隊,痛擊美國分裂中國的陰謀。這場斗爭從1950年6月美國出兵臺灣海峽以后開始。中共中央通過政治、軍事、外交斗爭相結合的方式,使東南沿海方向的作戰表現出特殊的形式。
在抗美援朝取得勝利、印度支那問題和平解決后,在臺灣海峽方向,毛澤東親自籌劃了1954年末到1955年初解放浙東沿海島嶼的作戰。在浙江東部群島戰事激烈之際,1954年12月2日,美國和臺灣當局簽訂了《共同防御條約》。為了顯示中國人民反對這一條約并且不懼怕威脅的態度,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華東軍區在浙江東部沿海發起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攻占了一江山島,并且迫使駐浙江東部沿海其他島嶼的國民黨軍隊由美國海軍輸送到臺灣。在這整個過程中,解放軍在美國的直接軍事威脅之下,不僅從國民黨軍隊手中解放了浙東各島,而且采取了十分智慧和謹慎的方式,避免了中國和美國軍事力量的直接交戰,導演了一幕幕精彩的軍事對弈的傳奇。這個方向的作戰,針對美國在臺灣海峽“劃峽而治”、分裂中國的陰謀,在維護中國統一、打擊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斗爭過程中,創造了一系列精彩經典的軍事斗爭案例,特別是1958年的金門炮戰,創造了世界戰爭歷史上的奇觀。這場炮戰從1958年8月23日開始,到1979年1月宣告結束,整整持續了20年。
全國解放后,解放軍在東南沿海的軍事斗爭,一方面是中國內戰的延續,更重要的是為打擊美國分裂中國領土、制造兩個中國的圖謀所采取的正義行動。這場斗爭以多種方式進行,但是都緊緊圍繞著一個根本目標來進行,就是將美國的軍事力量驅逐出中國的領土,促進中國早日實現國家統一。而在這個方向的戰略對弈中,新中國也是文武兩手并用,軍事斗爭與外交斗爭配合。比如,在1954年~1955年第一次臺海危機之后,中國政府與美國進行了大使級會談,及時緩解了海峽兩岸的緊張局勢,還確定和提出了和平解放臺灣的口號,開始了主要著眼于通過政治方式實現祖國統一的歷程。
(四)美國人說,毛澤東就是一頭雄獅
崇尚英雄,是任何一個偉大民族的共同特征。一個不崇尚英雄的民族,不可能成為偉大的民族。
崇尚英雄,既要崇尚那些在戰場上奮勇沖殺的英雄人物,也要崇尚那些領導國家和民族戰略大方向的領袖。一個民族要崇尚“戰斗英雄”,也要崇尚“戰略英雄”。
一個偉大的民族,不但崇尚本民族的英雄,而且崇尚那些處于弱勢地位、卻能夠戰勝自己的民族的英雄人物。
毛澤東一生與西方世界的斗爭十分堅決,與美國的斗爭尤其堅決。新中國成立后,在近30年的時間里,整個國家最響亮的口號就是“打倒美帝國主義!”但是,西方世界最佩服的中國人是誰?是毛澤東!美國人最佩服的中國大英雄是誰?是毛澤東!
一位從美國回來的博士說,他在美國生活了五年,他的美國老師和很多朋友都欽佩毛澤東。美國人說,在這個世界上,有誰敢說美國是紙老虎?只有毛澤東!毛澤東就是東方的雄獅!東方獅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追求和平崛起,敢于“戰斗崛起”
解放軍從建軍以來,總共打了400多個戰役。在反侵略戰爭中,曾經與世界上21個國家的軍隊兵戎相見。中國和平崛起的基礎和條件是打出來的。21世紀,要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實現“強軍夢”。中國的軍事實力,要強大到任何強敵都不敢也不能用軍事力量來遏制中國崛起的程度和水平。
中國在崛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和考驗來自霸權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戰爭遏制”。克勞塞維茨說:“一方絕對忍受就不成為戰爭。”一個國家只要采取絕對忍受的態度與政策就能夠有和平,而中國的和平崛起,不可能是一種絕對忍受的崛起。中國的和平崛起并不排斥一種可能,那就是在反遏制戰爭中崛起。當霸權國家和軍國主義國家以戰爭遏制中國崛起時,中國就必須以軍事力量維護和保衛國家崛起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進程不被終止。
中國要和平崛起,為什么必須軍事崛起?因為和平崛起是多種因素雙方努力的結果:美國要允許中國和平崛起,就既不能進行冷戰遏制,更不能進行軍事壓制和戰爭壓制。2004年7月9日香港《信報》文章《地球上從來沒有和平崛起》的作者認為:“在無政府的當今時代,和平是愿望,霸權是事實,把自己武裝起來是根本。……僅僅為了保家衛國,為了和平,中國需要原子彈,需要朝鮮戰爭的英雄氣魄,需要強大的軍隊。”
國際社會過去沒有和平崛起,這不等于今后就沒有和平崛起。中國就是要在從來沒有和平崛起的情況下,為地球增加一個和平崛起的先例,而這個先例的創造需要中國和美國的共同努力,特別是需要美國的文明和開明。現在,美國在亞太地區組織包圍和遏制中國的軍事聯盟,支持一些周邊國家挑戰中國主權,與中國對著干。為了和平崛起,中國必須軍事崛起。中國的軍事力量越強大,對霸權主義的威懾力越大,越有利于中國和平崛起。
和平發展,和平崛起,已經成為21世紀中國的核心國家利益。發展權,崛起權,已經成為中國必須加以捍衛的國家主權。任何勢力妄圖以武力手段對中國進行“遏制”,中國都必須用戰斗來保衛自己國家的發展和崛起,這是實現偉大復興必須具有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