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20 07年以來,空軍勤務學院黨委緊盯能打仗打勝仗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目標,拓展戰略視野,創新路徑平臺,積極開展英雄文化理論研究,取得了創新性豐碩成果。
一、著眼“三個角度”——拓展英雄文化理論研究視野
文化建設須有大視野。空軍勤務學院英雄文化建設以悠久的民族文化為沃土根基,以光榮的革命傳統為源頭活水,以不朽的英雄豐碑為礪劍寶石,他們對中國特色英雄文化的開創性研究,集中體現了民族文化的歷史積淀和傳承,體現了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和政治本色,體現了軍隊建設和軍事斗爭的現實需求。其深入研究英雄文化的戰略視野,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歷史角度——對英雄文化的傳承規律進行歷史的審視。英雄文化傳承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一個國家的脊梁,超越信仰,跨越時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主流價值觀的體現。中華民族既是一個崇尚英雄的民族,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從古代神話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的頑強精神,到南宋岳飛“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英雄氣概,到鴉片戰爭時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無不閃耀著英雄精神的光輝。在人民革命、民族解放和國家建設發展中,也正是無數英雄不怕犧牲、戰天斗地、頑強拼搏,從而激勵和鼓舞著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團結奮斗,才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歷史命運。人民軍隊成長壯大的歷史,就是一部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壯麗史詩,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上甘嶺精神、雷鋒精神、“兩不怕”精神、甘巴拉精神、抗洪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等,無不蘊含和詮釋著英雄的內涵、英雄精神的力量和英雄事業的不朽,為建設英雄文化提供了豐厚的精神財富。
二是理論角度——對英雄文化的政治性質進行理論上的科學分析。文化的先進性和生命力,取決于指導思想的科學性。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還是英雄創造歷史,這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根本分歧。唯物史觀在強調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前提下,也充分肯定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英雄人物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社會發展關鍵時期、生死抉擇重大關頭,都以忠誠的品格、非凡的智慧、過人的膽識和超常的毅力,引領著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奮斗、力挽狂瀾,推動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不斷譜寫出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歷史華章。英雄人物并不是單獨起作用的孤立個體,他是人民群眾的重要一員和杰出代表,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英雄人物歷史作用的一個重要觀點,是英雄文化建設的科學理論指導。
三是現實角度——對英雄文化的實踐價值進行時代考量。當今世界并不太平,西方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不斷加大對我西化、分化戰略攻勢,尤其是對我軍的滲透破壞活動明顯加劇,竭力推銷西方治軍理念,兜售“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等錯誤政治觀點,具有很強的隱蔽性、蠱惑性和欺騙性。社會各種文化思潮泥流俱下,無孔不入,時時刻刻影響著官兵的思想。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有句名言:“我寧肯不要印度,也不能沒有莎士比亞。”英雄文化體現著一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積淀,反映著整個社會的理想追求。生活在一種什么樣的輿論環境和文化氛圍,就會擔負起一種什么樣的道德義務和社會責任。必須堅持不懈地用英雄精神引領、用英雄事跡激勵、用英雄文化熏陶,大力培養學員從軍報國、崇尚英雄的思想境界和心理品質。
二、堅持“三個結合”——創新英雄文化理論研究路徑
學院堅持用英雄文化培養人、塑造人、激勵人,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整合紅色資源,突出軍校特點,緊緊圍繞“三個結合”,不斷深化英雄文化理論研究。
一是堅持“軍”與“地”相結合。學院駐地徐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英雄之城,歷史上發生的萬人以上的戰爭400余場。兩千多年前的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揭竿起義、興兵滅秦的傳奇故事和那種“力拔山兮氣蓋世”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廣為傳頌,令人景仰。60多年前的淮海戰役,我60萬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80萬國民黨精銳,吹響了新中國成立的號角,奏響了一曲敢打必勝、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凱歌。在學院60年的建設發展史上,也涌現出一大批踐行英雄精神、傳承英雄文化的形象代表。畢業學員楊梓云在一次撲滅油庫大火的戰斗中,用身體堵住噴著烈焰的油罐口,用生命保護了油庫安全,被空軍授予“無私無畏英雄”稱號,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畢業學員陶宏在被視為“生命禁區”的高原雷達站艱苦奮斗20年,帶領官兵頑強拼搏、無私奉獻,所在雷達站被中央軍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榮譽稱號,受到時任軍委主席江澤民的親切接見。畢業學員謝博聞面對78名持械搶劫的犯罪分子,臨危不懼,帶領群眾英勇搏斗,一舉制服歹徒,被授予“全國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稱號,榮立一等功。他們都是學院英雄文化建設中涌現出來的精英戰士,其感人的英武事跡是學院精神寶庫中的閃光財富。
二是堅持“研”與“教”相結合。堅持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并舉,在理論研究中促進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中豐富理論研究成果。學院專門成立了英雄文化研究中心,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英模精神研究》、全軍《基于文化理念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研究》、空軍《空天一體背景下的空軍勤務文化》三個專項課題研究為牽引,圍繞英雄文化內涵特質、邏輯起點、理論基礎、體系框架、時代價值,以及與空軍藍天文化和空后天路文化的關系等課題,開展理論攻關,深化“弘揚英雄精神與實現強軍目標”、“建設英雄文化與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英雄文化熏陶與戰斗精神培育”等現實課題的研究認識。依托英雄文化理論研究中心,組建了英雄文化教學創新團隊,培養英雄文化教學骨干隊伍,加強英雄文化學科,開設英雄文化課程,快速推進了英雄文化進入教材、進入課堂、進入頭腦。
三是堅持“軟”與“硬”相結合。英雄文化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構成的有機整體。在精神層面上,凝煉出了反映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價值觀念、思想內涵、品格特征,編印了輔導書籍、編創了校園歌曲等;在制度層面上,制定了一系列英雄文化建設的措施機制、計劃方案、制度規定等;在物質層面上,建設彰顯英雄文化育人氛圍的主題雕塑、文化長廊、標語口號、礪志石刻等環境設施;在行為層面上,開展了以“崇尚英雄”為主題的系列文化體育,以“弘揚英雄氣、崗位當先鋒”為主題的教學訓練,以“學英雄、見行動”為主題的社會實踐等活動,凝練形成了反映軍事特性、體現軍校特色、彰顯軍人特質的,由英雄文化理念、英雄精神內涵、英雄行為規范、英雄品格特征、英雄精神儀式教育、英雄校園歌曲、英雄勵志口號等構成的“七位一體”英雄文化體系,較好地體現了英雄文化獨有的魅力和育人功能。
三、收獲“三大成果”——豐富英雄文化理論體系
經過七年的實踐探索,學院英雄文化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形成了比較系統完善的英雄文化建設理念、目標任務、方法手段、體制機制等,為創新發展英雄文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
一是深化了英雄文化理念內涵。把“英雄是我偶像、我是英雄傳人”、“不想當英雄的軍人不是好軍人”的英雄文化育人理念,融入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凝煉形成了以愛黨愛國,履職盡責的“忠誠精神”;不畏強敵,敢打必勝的“勇敢精神”;精武成才,百煉成鋼的“尚武精神”;頑強拼搏,敢于奉獻的“犧牲精神”為主要內容的英雄精神內涵,并在辦學實踐中不斷拓展深化。把頂天立地的“豪氣”、敢打必勝的“膽氣”、一往無前的“銳氣”、成才報國的“志氣”作為英雄品格特征提煉并確立起來。制訂了八個方面64字英雄行為規范:對黨忠誠、堅貞不渝;英勇戰斗、不怕犧牲;見義勇為、奮不顧身;攻堅克難、百折不撓;遇挫愈強、永不服輸;勤學苦練、勇攀高峰;愛崗敬業、拼搏奉獻;令行禁止、執紀如山,成為規范官兵日常行為養成的基本遵循和價值追求。去年9月,學院發起并承辦了鄭州、青島地區軍隊院校協作中心 “英雄文化建設與戰斗精神培育”研討會暨首屆英雄文化論壇,產生了一批英雄文化理論研究成果。
二是形成了英雄文化特色學科。牢牢把握黨在新形勢下強軍目標要求,聚焦培養能打仗、打勝仗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尤其是強軍目標對新型軍事人才的政治、能力和作風要求,緊緊圍繞英雄文化錘煉戰斗意志、激發戰斗豪情、鍛造打贏本領等方面,在所有教學班次開設《英雄文化概論》課程,填補了國內英雄文化學科建設的空白。把加強英雄文化學科建設作為學院學科建設新的增長點,作為深化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積極整合學院教學力量資源、增強英雄文化學科骨干隊伍,初步形成了以《軍隊英雄文化學》為主導、以《英雄文化概論》為支撐的英雄文化學科群。
三是推出了一系列英雄文化精神產品。編創《崇尚英雄》、《軍營90后》、《追夢無悔》等10首官兵原創歌曲,其中,《英雄之歌》被確定為學院院歌,英雄文化校園組歌拍成MV,面向軍地公開發行,廣為傳唱。同時,還編寫出版了《英雄文化概論》、《英雄精神的時代價值》、《英雄精神萬歲》、《英雄的土地》等15本英雄文化系列叢書。打造英雄文化“十堂大課”,拍攝制作英雄文化電視政論片。確立了“戰勝一切困難,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勵志口號,在全院叫響“安不忘戰,戰之必勝”、“時刻準備打仗”等戰斗口號,引導官兵始終繃緊戰備之弦,不斷激發官兵為祖國而戰的奉獻精神和時刻準備打仗的戰斗激情。
空軍勤務學院的英雄文化理論研究,在全軍獨樹一幟,是落實習近平主席興軍強軍指示的創新性實踐,值得軍地各方學習和借鑒。我們希望在復興中華民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上,興起學習英雄、爭當英雄的朝氣蓬勃良好社會風尚,共筑中國夢,共圓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