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否認,徵派建筑是一種“美的存在”。提起徽派建筑,人們會很自然地聯想到一幅水墨意境的畫面。遠觀:白墻灰瓦,清雅秀麗,高墻飛檐,錯落有致,依山傍水,簡淡玄遠;近觀:居簡院深,藏露適宜,高墻映水,低樹臨池,雪月風花,光景不敗。與江南水鄉民居溫婉清雅的氣質相比,徵州民居則多了幾分大家之風。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建筑的形成亦是如此?;张山ㄖL格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多方面的淵源。是徽州特殊的歷史地理環境和人文觀念影響的結果。
緣起
我們通常所說的徽派建筑主要分布于古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以及泛和,徽州地區——浙江淳安,江西浮梁等。這里原為古越人的聚居地,當時其居住形式為適應山區生活的“干欄式”建筑。宋時,中原士族的大規模遷入,不僅改變了徽州的人口數量和結構,也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與古越文化的融合直接體現在了建筑形式上。比如早期徵派建筑中典型的“樓上廳”形式。樓上廳室特別軒敞,是人們日?;顒有蓓?。這是因為山區潮濕,為了防止瘴癘之氣,而保留了越人“干欄式”建筑的格局。同時,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狹,構建樓房成為最佳選擇,但多依山就勢,用地狹小,為了適應險惡的山區環境。中原的“四合院”形式演變成為了封閉又通暢的徽州“天井”。而山區木結構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災。為了避免火勢的蔓延,便又產生了現在我們稱之為馬頭墻的封火墻。
塑性
外來移民與原住民文化的交融促成了早期徵派建筑形式的形成。如果把徽派建筑的發展歷程比喻為人的成長。在其漫長的發展史中,其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則與歷史上“無徽不成商”的發展有關。明代中葉以后,徽商崛起,致富后的徵州商人,為了光耀門楣,帶著大量資本返回家鄉,大興土木,建宅第、修祠堂、豎牌坊、造園林……給徽州的鄉村面貌帶來了巨大變化。但當時商人的政治地位卑微,封建制度不允許他們建造富麗堂皇的宅第,于是。富商們不得不另辟蹊徑。徽州人有“儒而后賈、賈而好儒”的傳統,多數都有較好的文化素養。他們帶著文人的情懷和視角,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對住宅布局、結構、內部裝飾、廳堂布置的看法:真山真水為園林,通過大量使用花墻、花窗、天井、虛門這些極為普遍的建筑物,從而得到“山隨宴座圖畫出,水作夜窗風雨來”的奇妙境界。就這樣徵派建筑逐漸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建筑體系,同時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另外,徽州建筑的發展與徽州地區的人文環境有關?;罩萑嗽鴺税瘛袄韺W文章山水幽”。事實也如此。這里是著名哲學家朱熹、戴震、胡適的故鄉,也是揚州八怪之中汪士慎、羅聘的老家,從新安畫派的大師直至近代的黃賓虹在這里“師造化”而聞名天下:黃山、南岳吸引著從李白到徐渭眾多大師;加之徽州盛產木材、民間向來就有雕刻、繪畫傳統,一代代民間工匠藝人把磚雕、木雕、石雕、盆景、版畫以及徽墨、龍尾硯、宣紙的技藝都推向了極高的水平。這一切對徽派建筑藝術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