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麗麗



“異地收藏”一直是一種充滿了爭議的方式。根源在于。建筑與土地的關系不容割裂,特別是依托于自然與地域誕生的古代建筑。更是帶有鮮明的地域人文特征。正如南京著名室內設計師陳衛新所說:“我不贊成用這種移運的方式收藏。徽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建筑有它的‘土地屬性。建筑的本意在于使用,與原屬地的‘斷離,使它自身的語言單薄了許多。完全依賴陌生感進行的展示方式是消極的。”
多年來致力于保護傳統文化的梁建國對此有不同見解。在他看來,異地保護或收藏是保護徽州古民居必經的一個過程。異地收藏的房子作為傳播的媒介。能夠讓更多的人關注徽州文化,引起對該文化的保護和重視。因為有異地保護的行為,才產生了今天我們對于這一文化現象的討論。如果不曾有異地保護的話。很多老房子也許早就被拆除或腐朽了。對此,常年來往于皖南地區的他深有體會。十多年前,當梁建國在做黃山書院項目時,當地管委會書記的話讓他記憶深刻:當地人并不喜歡徽州民居,傳統徽居內的生活環境非常惡劣,濕冷陰暗,沒有衛生間,而且他們認為徽州民居代表了人性扭曲的一面。其實,生活就是此一時彼一時。那些從歷史中一步步走來的曾經輝煌的老房子確實不能滿足和匹配現代社會下的生活方式了。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想要提高生活質量也無可厚非,問題是怎樣解決現代化發展與古民居保護的之間平衡。
著名策展人歐寧發起的“碧山計劃”。讓知識分子回到鄉村。與當地居民一起參與生產,希望重建鄉村文化,讓曾經創造輝煌文化的先祖們的后裔重新建立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重視。比如他們改造老房子,邀請當地居民來參觀。以此向村民滲透老房子也可以住得很舒服的觀念,關鍵是要像古人一樣,積極地去創造。他們復興當地的手工藝,開書店,把城市的文明帶到鄉村,希冀能夠激發當地人重建鄉村文化的信心和熱情。不過在歐寧看來。如今進行鄉村建設,比起晏陽初的年代更難,很多農村社會賴以維系的基礎已經被破壞殆盡。比如農村里的精英都去了城市,鄉村建設面臨嚴重人才短缺。他認為,現在需要創造一些途徑和機會,讓村里的年輕人愿意回鄉。
的確,正如陳衛新所說,建筑的本意在于使用。保護這種古老建筑文化,讓更多的人關注并參與非常重要,但最需要的則是,讓土生土長在這里的人,承繼這些老宅的文脈。唯有這樣,老宅子才不會腐壞,才能真正地“活”下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