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麗麗 陳學霞



在臺灣“新生活”運動中成長的詹先生,耳濡目染了臺灣那一代的改變與新生。當他回憶起那段歲月,仍然感慨正是那時所受到的教育深深影響著他現在的思想和生活。文化在每個人身上都落下了無痕的印記。正如詹先生所說,如果條件允許。每個人都想擁有一兩件“老”物件,“老”家具。因為這些東西承載著兒時的回憶,承載著對古老文化情不自禁的幻想。什么樣的物件算是好的,詹先生解答道,文人用過的或者皇宮官宦用過的。因為這兩條脈絡來自文化的最頂端,同時也是保留最好的,年份最早、數量最少的。
因為對文化傳承的堅持與信仰,詹先生在與自己的客戶交流中也不乏障礙。譬如他有一張明代的方桌,一位客戶想要鋸掉桌子的腿而使桌子變成低矮的咖啡桌。詹先生拒絕了這位客戶,那張方桌到現在還在他的手里。
十一二年前,詹先生去往安徽黃山附近收集古家具。無意之中,他來到了一座布滿徵派老房子的村落。當時他被徽派建筑的美震撼住了——空間收放自如。滄桑的外表經歷了生命的歷練,那種美簡直讓人無言以對。房子的結構、大小、尺寸會告訴你關于它的很多故事,關于房子的背景通過眾多細節有著豐富的表達。意識到它們的價值后,詹先生的第一反應便是保護它們。作為一名古建筑設計師,詹先生的想法與專家和藝術家都有著不同的出發點。學者和專家講究規矩和典范,倡導原地保護,而這與中國村落的日益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是存在分歧的。而藝術家僅僅考慮藝術,如何創新利用則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內。
穿越時空。如何把古代的建筑應用到現代生活中。是詹先生思考的問題。只有巧妙地古為今用,才能使古老的徽派建筑得到重生的機會。把古代建筑的場景、手法、空間概念放在現代生活空間里面,在保留徵派房子的格局的同時,室內空間“偷梁換柱”——客廳、廚房、臥室、餐廳,適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是他“朝思暮想”的結果。為此,他常常在那些收集來的老建筑中“做夢、幻想”。他說:“一定要做夢。”夢里,他猶如穿越了時空,感知和體悟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學。然后,將它們帶回現實,與現代人們的生活相融合。
天井、小窗是徵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如何在創新設計中保留這些特征則是詹先生一直在思考與不懈嘗試的。為了保留天井的設計,詹先生采用了鋼化玻璃以遮風擋雪,另外他在木頭的中間插入了管道以疏導四面集中的雨水。室內部分詹先生則重視空間的起承轉合。他執著地追求有故事的空間以及空間之間的對話。
當被問到徽派建筑哪個部分最吸引詹先生時,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梁柱”。徽派建筑中梁木要選用一些具有彈性的木材,如松木。而柱子則要選擇硬一些的木材,如樟木。梁與柱決定了房子的結構與獨特性,是古典建筑的魅力所在。也因此,他對自己多年來積累的修復古建筑的豐富經驗和精湛的技藝引以為傲。他痛恨市場上那些投機取巧的修復古建筑的方式。在他心中,是否按照正確的程序修復古建,特別是修復那些瀕臨腐朽的木構件,是古典建筑文化得以傳承和保護的非常關鍵的一個細節。
除了盡自己的努力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存,50多歲的詹富華心中,有一個更大的夢,那就是將這些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徵州風格的建筑傳播到全世界。他認為,中國文化悠久深遠,不輸于任何世界古文明,而作為文明承載的建筑。也需走向全世界,從而深化中國文化的傳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