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曙東,朱曉斌,劉 瑋,孟長春
(南通江山農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通 226017)
三氯化磷是重要的氯產品,是有機磷農藥的基礎原料,主要用于生產亞磷酸三甲酯、亞磷酸二甲酯、亞磷酸和三氯氧磷等農藥中間體。導致在氯化反應中,偶而產生五氯化磷,安全處置五氯化磷是值得研究和總結的課題。
目前,國內主要三氯化磷生產廠家都采用釜式氯化工藝。首次開車時,氯化釜加入適量的三氯化磷作為母液和一定量的黃磷作為底磷,黃磷與氯氣在母液中反應生成三氯化磷并放出大量熱,氯化釜中保持黃磷過量,反應所放出的熱量一部分由三氯化磷氣化帶走,另一部分由夾套降溫水帶走,反應溫度控制為80~90 ℃,壓力控制為2~15 kPa。氯化反應式為:4P+6Cl2?4PCl3
在反應過程中,由于底磷不足和三氯化磷的氧化性,三氯化磷進一步氯化,生成呈正方形白色結晶的五氯化磷[1],反應式為:PCl3+Cl2?PCl5
五氯化磷遇黃磷可被還原成三氯化磷,此反應極其迅猛,并放出大量熱,極易引起著火爆炸,反應式為:6PCl5+4P?10PCl3
裝置回流視筒中物料呈黃紅色,在處置中發生誤判,將系統底磷少判斷為底磷多,從而采取了停止加黃磷,繼續通氯的操作(以下稱吃底磷),生成了大量的五氯化磷。
整個過程有以下顯著特征:(1)回流液呈黃紅色;(2)氯化釜的溫度在吃底磷過程中先下降,然后不斷升高;(3)氯化釜壓力吃底磷前較高,之后快速下降到一定值后沒有太大變化;(4)塔回流量減少;(5)停車后,氯化釜內溫度下降緩慢。五氯化磷生成過程中主要參數變化見表1。回流量反映氯化釜三氯化磷的氣化量。
處置氯化釜中五氯化磷方法,一般采用在氯化釜內物料處于沸騰或回流液攪動下,試探性地間歇加黃磷,將五氯化磷還原為三氯化磷。隨著氯化釜向著大型化發展,規格從2 000 L 逐步升級到10 000 L,本例中的氯化釜規格為10 000 L,有近十噸的三氯化磷被氯化成五氯化磷,五氯化磷體積占氯化釜容積2/3,相比2 000 L 的氯化釜,能量危險大了近五倍。具體處置步驟如下。

表1 五氯化磷生成過程中的主要參數變化一覽表
(1)檢查DCS 歷史資料。根據氯化釜液相溫度、壓力、塔頂回流量、通氯量、加黃磷量和時間等參數,初步計算出過氯時間和五氯化磷生成量。
(2)檢查主要參數儀表。對氯化釜的液相溫度和氯化釜壓力等主要參數儀表,安排儀表人員檢查確認準確度。本例中,氯化釜液相溫度停車后48 h 仍不能降至60 ℃以下,主要原因是氯化釜內大量的固體影響了散熱效果。
(3)檢查釜內物料情況。打開氯化釜上封頭的檢查孔,插入自制液位桿,測量釜內五氯化磷固體的相對位置和上部三氯化磷的液位,根據有關參數,換算出液相和固相的量;取適量固體樣品分析,檢測為五氯化磷,排除漏水生成亞磷酸的可能。
(4)回加適量的三氯化磷。使蒸料時系統有足夠的三氯化磷在氯化釜、洗磷塔和冷凝器間循環,一是可以移走熱量,二是可以將洗磷塔和冷凝器中吸附的五氯化磷洗到氯化釜;另外,在回加黃磷時,可以充分混合黃磷和五氯化磷,使反應均勻進行。但是三氯化磷過多,氣化量會增加,造成系統在定容狀態下壓力升高,所以,三氯化磷的回加量是關鍵,行業經驗認為以能覆蓋五氯化磷為限。本例根據上步測算的氯化釜內五氯化磷晶體上三氯化磷的液位,和查詢DCS 歷史資料發現,在吃底磷過程中有幾次試加黃磷,氯化釜的壓力都升高,但未失控,最高為10 kPa,說明了即使在大量五氯化磷存在下,只要氯化釜內三氯化磷適量,氯化釜壓力是可控的。這一發現為回加黃磷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支持,可以通過控制三氯化磷氣化量來控制還原五氯化磷反應的壓力。根據這一結論,從DCS 歷史資料中,查詢試加黃磷時間的有關參數,反推當時氯化釜內三氯化磷的量為2 t,于是回加了等量的三氯化磷。
(5)蒸料。打開氯化釜加熱蒸汽閥門,閥門開度比平時開車保溫時要小,防止沖料。由于氯化釜中物料起始溫度高,保溫到塔頂有回流,只需1 h,此時,氯化釜的液相溫度為91 ℃,壓力為1.4 kPa,回流量為1.5 m3/h。保持全回流1 h 以上,確保洗磷塔和冷凝器中的五氯化磷被洗到氯化釜。在此過程,要密切關注蒸料過程中參數的變化,防止磷渣中殘余的黃磷與五氯化磷發生反應,造成跑氣事故。氯化釜的主要參數平穩運行1 h 以上,即可進入加黃磷程序。
(6)加黃磷。加黃磷之前要確保近氯化釜處有切斷措施,有條件的廠家可在工程設計階段,考慮在氯化釜上安裝加黃磷切斷閥。加黃磷初期,加黃磷量以200 kg/h 為宜。由于黃磷管的保溫特殊性,黃磷管道在局部保溫不良時,會使黃磷加不進氯化釜,所以,從加黃磷操作開始到黃磷進氯化釜會有延時,處置人員要精神高度集中,當氯化釜壓力升高和回流量變大時,立即停止加黃磷,觀察壓力的上升情況,待壓力平穩后再加磷。本例氯化釜壓力最高升至11 kPa,整個過程和DCS 歷史資料中的試加黃磷過程基本相同,共試探性間歇加黃磷3次,之后氯化釜壓力沒有太大變化,開始連續加黃磷。為了有足夠的回流量攪動氯化釜中物料,氯化釜繼續保溫。
(7)出料。隨著反應的進行,五氯化磷被還原為大量的三氯化磷,氯化釜內壓力會升高,必須及時出料,移走三氯化磷。出料量可以根據加黃磷量來確定,保持氯化釜三氯化磷液位穩定,從而控制氯化釜內壓力穩定,本例控制在15 kPa 以下。
(8)通氯。在處置后期,隨著五氯化磷大部分被還原,氯化釜的溫度呈下降趨勢,回流量減少,釜內五氯化磷與黃磷的混合效果降低。為防止局部反應不完全,造成未反應的黃磷積聚,當再次與五氯化磷接觸時,發生劇烈反應,本例開始通氯來增加混合效果,氯氣流量控制為70 m3/h 以內,2 h 后,氯化釜液相溫度下降到81.5 ℃。
(9)終點判斷。方法一,逐步將通氯量提高到正常反應時的值,觀察氯化釜壓力和溫度,接近正常值,可確認處置結束。方法二,停止加黃磷,觀察氯化釜壓力、溫度和回流量無變化時,可確認處置結束。
大量五氯化磷的處置,雖然能量危險大,但是整個處置過程沒有發生超壓、爆炸和燃燒等危險事件,值得總結,以供同行參考。在發現生成大量五氯化磷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處置方案,但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通過檢查歷史資料、現場測量等方法,準確計算氯化釜中三氯化磷和五氯化磷的存量;(2)確認儀表的準確性;(3)回加三氯化磷的量,以回加后三氯化磷與五氯化磷質量比為1∶5為宜;(4)蒸料全回流時間不少于1 h;(5)必須有加黃磷調節和切斷措施;(6)在加黃磷期間,氯化釜內必須有攪動措施;(7)初期加黃磷應試探性間歇加入;(8)以10 000 L 的釜為例,加黃磷流量不宜超過200 kg/h;(9)及時移走還原五氯化磷生成的三氯化磷。
[1]李華光.三氯化磷的安全技術.化工安全與環境,2009,(2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