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守祥 楊建新
“你真像當年的新四軍”
——記北京309醫院醫生、離休干部楊冠群
□ 徐守祥 楊建新
提起北京309醫院普外科醫生、離休干部楊冠群,凡是與他一起工作的同事,經他醫治過的傷員和病人以及有過接觸的人,都贊嘆不絕。從楊冠群40多年為民行醫的生涯中,我們又看到了當年新四軍的精神和作風。
1947年初,在楊冠群高小畢業那一年,語文老師出了一個作文題,題目為“畢業后”。寫什么好呢?他思緒萬千,他想到了1944年的夏天,鬼子下鄉掃蕩時一把火把他家的房子燒成一片廢墟。后來,新四軍東南行署的吳部長對他家人又是問寒問暖,又是安慰鼓勵,臨走時還拿出幾千元新四軍流通幣送給楊冠群的父親。在他幼小的心靈中,他就感到日本鬼子可惡,蔣匪軍可恨,而新四軍是窮人的隊伍。
想到這些,他的淚水模糊了雙眼。他在作文中寫道:“日本鬼子雖然打敗了,但國民黨反動派仍在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畢業后,我也要參加新四軍,打敗國民黨反動派,讓全國人民過上和平幸福的生活。”1947年,江海公學招生,他聽說進了這所學校就等于參加新四軍了,就積極報了名。楊冠群年齡雖小,但頭腦活絡覺悟高,在江海公學學習不久就被推薦到了華中醫校學習。經過醫校三個月的學習,在楊冠群剛滿18歲時,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楊冠群不僅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在業務學習上也有很大的進步。
1948年11月中旬,淮海戰役打響了,這次戰役是解放戰爭中敵我參戰人員最多的一次。華中第一野戰醫院,平均每天要接受80多名傷病員,楊冠群所在的外科手術室要接受10多人,這是對每一個醫務人員的極大考驗。他們平均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有時幾天幾夜不合眼。領導和同事們考慮到他年齡小,讓他盡量少加一點班,但他執意不肯。他說:“救死扶傷是你們的職責,也是我的職責,我年齡雖小,但我扛得住。”他和老同志一樣,經常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工作。在整個戰役的兩個多月時間里,經過他們醫院收治處理的傷員有5000多人,其中經楊冠群他們手術治療的就有1000多人。
廉潔行醫,不求回報,這是楊冠群多年行醫的準則,也是他一生奉獻的真實寫照。上世紀70年代后,許多病人或在手術前,或在手術后,或在出院時要塞紅包給楊冠群,他一律拒絕。實在推不掉,他就暫時收下,在自己的工作手冊上記下床號、姓名,把紅包交給外科教導員退還。這樣拒收或上繳紅包的事情共有300多次,金額近10萬元。與他一起共事的孫教導員在和他聊天時,感動地說:“你真像當年的新四軍!”楊冠群感慨地說:“我們這些當醫生的,只有精心為病人服務的權利,沒有任何收受他們錢物的理由。”
1983年9月,正在青海格爾木22醫院的楊冠群所在的醫療隊接到通知,要求他們火速趕往西藏坨坨兵站衛生所,對復員出藏的老兵和新到西藏的新兵做好高原反應救護工作。楊冠群與衛生所的4位同志克服高原反應帶來的巨大困難,特別是身體上的嚴重不適,在45天里共幫助轉運了3500多名兵員過站,平均每天接待70多人住宿用餐。由于工作做得過細,沒有一個人發生嚴重的高原反應。
一天,兵站汽車五團衛生所來電話,要求醫療隊立即派人去搶救一名重傷員。這名司機在抬一百多公斤的發電機時滑倒在坡道上,左踝關節被發電機壓成粉碎性骨折。楊冠群和副隊長王富一起火速前往衛生所,一看傷員傷勢果然嚴重,如不及時手術治療,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但衛生所一沒有麻醉醫生,二沒有骨科醫生,三沒有完備的器械設施。有人提出把傷員送到格爾木醫院,楊冠群考慮到格爾木醫院條件雖好,但病員經不起長途顛簸。他同王富商量后,果斷地說:立即就地手術治療,麻醉任務我來承擔,手術由王副隊長做,我來協助。楊冠群認真麻利地對病人進行了麻醉,接著又非常協調地協助王富進行沖刷傷腳、酒精消毒、修剪剔除污染的軟組織,對碎、斷的骨頭和骨片一一進行復位,固定。經過三個多小時的緊張搶救,手術終于成功了,病人得救了!楊冠群和他的同事們也開心地笑了。
1987年初春,楊冠群與內科主治醫生呂秋蘭奉命帶領一支醫療隊去支援安徽老區岳西縣三河區衛生院,這是他第五次參加醫療隊。當領導征求他的意見時。他動情地說:“老區人民過去為革命不惜流血犧牲,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為他們服務呢?”
楊冠群除了周密安排好醫療隊人員的工作外,還主動承擔一些較大的手術。一次,衛生院抬進來一位30多歲的年輕病人,面色蒼白,口唇紺紫,滿頭冷汗。楊冠群檢查后發現該病人脾破裂內出血比較嚴重,必須立即手術治療和急需輸血。由于找不到合適的血源,大家心急如焚。楊冠群急中生智,吩咐兩位助手在打開腹腔后,用消毒碗把血舀出來,用多層紗布過濾,經過嚴格的消毒后,再回輸給病人。楊冠群把病人的腹腔打開后,回收了2000多毫升的自體血。通過2個多小時的緊張手術,當2000多毫升的自體血回輸到病員身上時,病人終于轉危為安了。病人的愛人向楊冠群他們磕頭致謝,鄉干部代表鄉村和病人全家送來了一面錦旗,錦旗上繡著“感謝309醫院醫療隊,感謝楊大夫,我們老區人民永遠不忘共產黨的恩情”。
1992年3月,離休后剛從外地療養探親回來的楊冠群,在家中接待了北京海淀區醫院院長周生,他向楊冠群反映了他們醫院目前醫務人員青黃不接,特別是普外科更為突出,不僅人手少,還缺乏骨干力量,很想請楊冠群到他醫院工作幾年,一方面幫助做手術,另一方面培養一些骨干醫生。楊冠群心想:我還有余熱,我還能為醫院作點貢獻。他再三向周院長表明,我去你那里工作可以,但不能有任何特殊的待遇和額外的照顧。楊冠群第二天就到醫院上班了。周院長派了全院唯一有較高學歷的內科大夫陳川江和兩個新來的年輕大夫作他助手。通過楊冠群的熱情傳幫帶,3位年輕人很快提高了醫療技術。
此后8年,楊冠群在海淀區醫院共做了大小普外科手術500多例,都是安全無事故,他收到病人的表揚信和感謝信30多封,錦旗40多面。醫院為了表彰他的敬業精神,為他頒發了“榮譽證書”。接過周院長手中的證書時,楊冠群高興地說:“這才是我真正豐富多彩的離休生活,也使我找到了最好的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