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伯平,劉俊英,胡曉麗,張慧星
(天津工程機械研究院,天津 300409)
裝載機三四擋擋軸上裝配2組(每組2個)軸承,此擋軸在變速箱中與一擋、二擋及輸出軸連接,設計壽命為8 000h。某ZL60裝載機原結構采用滾珠軸承,為了減小變速箱的體積而改為滾針軸承。在進行工業性鏟裝試驗中,工作約400h后發現,三四擋擋軸與滾針軸承配合的接觸表面損壞嚴重,產生粘著磨損、磨粒磨損和疲勞磨損,出現了明顯的劃槽、犁溝等缺陷[1]。SEM圖像顯示,擋軸的滲碳層和基體中都產生了裂紋,屬于過早失效,影響了裝載機的正常工作。本文分析并確定了該三四擋擋軸的失效的原因,提出改進方法。
三四擋擋軸的主要幾何尺寸和滾針軸承位置如圖1所示。
(1)Ф50與Ф52表面滲碳淬火,滲碳層深0.8~1.2mm。
(2)Ф50與Ф52處的表面硬度為58~64(HRC),其余為33~48(HRC)。
擋軸的轉速V=1.49~9.18m·s-1,使用8號潤滑油強制潤滑,油溫為80℃~100℃,最高溫度為140℃。
三四擋擋軸及其損壞情況如圖2、3所示。為了分析擋軸的失效原因,對損壞部位分別進行硬度、化學成分與金相組織檢測。檢測分析試塊如圖4所示。

圖1 擋軸的主要幾何尺寸和滾針軸承位置

圖2 表面損壞的三四擋擋軸

圖3 三四擋擋軸的損壞部位

圖4 檢測分析試塊
對擋軸的表面與斷面進行硬度檢測。結果表明:滲碳軸的硬度滿足“表面達到58~64(HRC),其余為33~48(HRC)”的技術要求。
表1 為擋軸使用的材料20CrMnTi的標準化學成分(GB/T3077—1999),表2為擋軸基體的化驗結果。
擋軸的金相組織如圖5所示。從表面到內部依次為:馬氏體+少量殘余奧氏體(圖5(a));馬氏體+貝氏體(圖5(b));馬氏體+貝氏體+少量鐵素體(圖5(c))。
上述檢測結果表明,擋軸滲碳后的硬度、化學成分和金相組織均滿足技術要求。

圖5 擋軸的金相組織
由上述檢測結果可知,擋軸的硬度、化學成分和金相組織均滿足技術要求,因此,應通過磨損機理的兩個階段分析其失效原因。
3.1.1 宏觀形貌
經檢查發現,擋軸使用約100h后,滾針軸承的接觸面產生了麻坑,數量為3~5個·cm-2,但分布不均勻,這是較為典型的粘著磨損損壞形式。

表1 20CrMnTi的化學成分%

表2 擋軸的化驗結果 %
3.1.2 失效分析
近代摩擦理論認為,由于金屬表面起伏的性質(受加工技術的限制),用一定倍數的放大鏡就可觀察到接觸僅發生在少數幾個孤立的點上。由于塑性和彈性變形,在擋軸的接觸面上形成了金屬接點[2],這些接點分布在擋軸與滾針“接觸面”的有關部位,如圖6中的 M1、M2、M3等。

圖7 磨損表面表面的宏觀形貌

圖6 擋軸與滾針的接觸

圖8 磨損表面的劃槽、犁溝及凹坑等缺陷
當擋軸和滾針軸承承載后,作用在微凸體上的接觸壓力很大,因此產生了很高的接觸壓應力,再加上高速轉動的線速度(最大可達到9.18m·s-1),會使微凸體上的接觸點發生冷焊現象,這些冷焊點會在切向力的作用下被“剪斷”而形成粘著磨損,由此產生不均勻麻點。
另外,在本運行階段(0~100h左右)內,擋軸表面疲勞的損壞作用在擋軸一開始運行就產生了,只不過在此階段作用的時間較短,尚未呈現出損壞的宏觀形貌,但內在的微觀損壞已發生[3]。
3.2.1 宏觀形貌
擋軸運行約400h后,損壞表面的宏觀形貌如圖7所示。損壞表面極為粗糙,凹凸不平,同時有很明顯的劃槽、犁溝等缺陷。從磨損機理上分析,它幾乎包括了粘著磨損、磨粒磨損和疲勞磨損等幾種主要的磨損破壞類型,如圖8所示。
3.2.2 失效分析
根據擋軸的工況條件、受力狀態、材質和技術條件,結合擋軸損壞的宏觀形貌進行綜合分析,磨損處的磨粒來源只能是滲碳層磨損破壞后所形成的脆硬、尖銳的金屬磨粒。經過對金屬磨粒進行化學成分的定性分析,發現其成份與20CrMnTi滲碳層的成分相符[4]。用VHX-500F超景深三維顯微系統拍攝滲碳層破壞后形成的磨粒,如圖9所示。滲碳層磨損破壞表面的SEM圖像如圖10所示,圖中可以看到材料的塑性流變和堆積。

圖9 滲碳層磨損破壞后形成的磨粒
基體和滲碳層的微觀形貌如圖12所示。

圖10 滲碳層磨損破壞表面的SEM圖像

圖11 基體和滲碳層中的裂紋
從圖11中可以明顯地看到,擋軸的滲碳層和基體中都產生了裂紋。由此說明,失效的根本原因是擋軸的抗壓強度、剪切強度和疲勞強度不能滿足裝載機高負荷的要求,所以造成了過早的損壞。
通過對裝載機三四擋擋軸過早失效的原因進行分析研究,建議采取增加軸的直徑、改進材料和熱加工工藝等提高其強度和耐磨性的改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