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奕
摘 要:砌體和框架結構的房屋經常會遭遇震害的侵蝕,如何提升這類房屋的抗震性能,這需要從幾個方面共同作出改善提升。首先,房屋在建造時要嚴格遵照相關的標準與規則,應選取那些具備相關資質的設計單位及施工單位。其次,對于建筑材料的選用很重要,好的材質才能夠確保房屋的堅固穩定,進而大幅提升其抗震性能。
關鍵詞:提高;砌體;框架結構房屋;抗震;性能
砌體和框架結構的房屋在各地普遍存在,對于這類房屋的建造過程而言抗震性的有效保障非常重要。本文將從技術層面展開有效分析,會具體談談如何提高砌體和框架結構房屋的抗震性能。
1 房屋震害的產生原因
砌體結構和框架結構房屋比較多見,然而,這類房屋如果在修建時缺乏規范化的施工管理,并且在使用的建筑材料上偷工減料,這很容易給建筑帶來震害隱患。房屋一旦發生地震,不僅會給居民的人身安全及財物安全構成重大威脅與損失,這也會讓整個地方蒙受巨大的財務損失。從目前許多震害情況來看,砌體和框架結構的房屋之所以會頻發遭遇震害,這和房屋的地基基礎不夠牢固、房屋結構強度嚴重不足有著直接關系。不僅如此,許多房屋在施工時都存在偷工減料或是建筑材料不合格的狀況,加之施工質量的低下,許多施工程序都缺乏嚴格的規范與標準,這些都會產生質量很差的砌體和框架結構房屋。建筑質量的不合規主要可以歸結為如下兩個方面:
1.1 內外墻只留直槎,無拉結;墻位不正,墻體歪斜;箍筋間距太大;工程接縫處理不當等。
1.2 包心柱,帶刀灰、立磚立砌空斗承重墻等都是錯誤落后的施工方法。
這是目前很多地區砌體和框架結構房屋會遭遇震害的最主要的兩方面原因,從這兩個方面做出改善與完善也是提高當地房屋抗震性的最為有效的途徑。
2 房屋選址和地基處理
想要全面提升砌體及框架結構房屋的抗震性,多好房屋的選址及地基處理是基礎,這兩方面的工作中也有著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2.1 房屋選址應選擇地勢較開闊平坦,土質堅硬的地方建房,避開河湖、池塘岸邊和不穩定山坡。這是保障房屋地基扎實,具備良好抗震性的重要基礎。
2.2 如果房屋建造地區的土質較為松軟,可以采取合適的方法對土壤進行處理。例如,可以用置換法、加密法、設置地基圈梁等方法處理軟弱、松散地基土。
2.3 提升房屋抗震性能時,對于地基的處理非常重要,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建筑用材的選擇。根據場地條件修筑不同類型地基基礎,所用材料應達到:磚≥MU7.5,混凝土強度≥C10,砂漿強度≥M5,毛石為堅硬塊狀。
三合土是一種非常好的地基材料,是提升砌體及框架結構房屋穩定性的一種地基材質首選。三合土,顧名思義,是三種材料經過配制、夯實而得的一種建筑材料,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三合土。但其中熟石灰不可或缺,三合土存在于沒有水泥或水泥奇缺點年代,所以,說三合土中有水泥是不對的。我國的地質存在大量的“亞粘土”俗稱“黃土”“紅土”。在有泥土的地方,三合土地材料為:泥土、熟石灰、爐渣。經夯實,可增加其密實度,而且粘土顆粒表面的少量流行性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石灰中的氫氧化鈣發生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水化硅酸鈣與水化鋁酸鈣,將粘土顆粒膠結起來,提高了粘土的強度和耐水性。此外,將水泥 、沙或幼石粉、小石(大多用10、20公分)混合在一起也可以作為很好的地基材質,主要比例有:1(水泥):1(沙或幼石粉):2(小石),此比例力度最強。
3 不同結構房屋的抗震措施
3.1 磚混結構房屋
提升磚混結構房屋的抗震性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首先,房屋在建造是平立面的布局必須合理,對于房屋的高度與寬度的比例應當嚴格遵循相關標準,橫墻間距也有著很重要的標準參照。其次,承重墻是此類房屋發揮抗震作用的基礎,在建承重墻時磚的強度不能低于MU7.5,砂漿配比也很重要,配置出的砂漿強度應不低于M5。此外,對于房屋圈梁的設置也要符合相關標準:鋼筋混凝土圈梁,即在同一樓層面高度,沿縱橫墻澆注一個閉合的鋼筋混凝土梁。基礎圈梁縱筋不小于4φ12;配筋磚帶圈梁,在靠近樓板面附近,于所有縱橫墻上面敷設2φ12的鋼筋,滿鋪砂漿,再砌兩皮磚,又再敷設2φ12鋼筋,滿鋪砂漿,然后繼續向上砌筑。
3.2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房屋
鋼筋混凝土房屋在建造時技術十分復雜,因此,想要提升其抗震性能必須嚴格遵照各類建造標準,對于建造用材也要有很好的約束管理。首先,在建造這類房屋時必須找那些具備相應資質等級的設計單位與施工單位,整個建筑物在平面布局時應當盡量做到規則、簡單與均勻。在這類房屋中柱的施工很關鍵,應盡量保障柱中線與梁中線的有效重合,同時,對于建造柱的混凝土其強度要保障不低于C20。梁的施工也很講究,梁寬與柱寬的比例要合理,建造梁所用的混凝土強度也要保障不低于C20。此外,在這類房屋中節點的施工也要把控好,這也是保障房屋具備良好抗震性的重要因素。
3.3 單層硬山擱檁房屋
這類房屋的施工要點集中與兩個方面,這兩方面的內容多與房屋抗震性能起到決定性作用。首先,對于房屋的隔墻及綜合強的施工要嚴格把控,隔墻適宜的建造方式是采取踏步式一直砌筑到頂,綜合強在處理交接處時一定要讓其咬砌,并且配以拉結筋。在建造這部分房體時砂漿強度不能低于M5,磚的強度則盡量控制在MU7.5以上。屋頂建造時臨近屋頂間要加支撐,兩端的山墻則應用強攬拉結,這樣才能夠保障房屋的堅固穩定。
砌體和框架結構的房屋經常會遭遇震害的侵蝕,如何提升這類房屋的抗震性能,這需要從幾個方面共同作出改善提升。首先,房屋在建造時要嚴格遵照相關的標準與規則,應選取那些具備相關資質的設計單位及施工單位。其次,對于建筑材料的選用很重要,好的材質才能夠確保房屋的堅固穩定,進而大幅提升其抗震性能。
參考文獻
[1] 潘從建,孟履祥,張吉柱.汶川地震中砌體結構樓梯間震害分析[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09(06).
[2] 張敬書,周緒紅,姜麗娜,汪朝成.理性思考汶川地震中砌體結構的抗震能力[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9(05).
[3] 劉桂秋.砌體結構基本受力性能的研究[D].湖南大學,2005.
[4] 楊陽.基于性態分析的RC框架結構的等效周期特性[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0.
[5] 林玉明.框架結構局部柱破壞對整體性能的影響[D].山東科技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