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慶余
摘 要:文章為落實全國建材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科研計劃項目(JCZY1308號),從我國水泥行業對人才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水泥工業發展現狀和面臨的問題、當前水泥行業從業人員的現狀以及建材職業教育基本狀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水泥工業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及培養目標定位提出了參考意見。
關鍵詞:水泥行業現狀;職業教育
1 水泥行業發展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作為經濟建設基礎性原材料行業,中國水泥工業在近二十年來得到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3年,全國水泥產量達到24.1億噸,同比增長9.6%,占世界水泥產量40億噸的60.25%。全國熟料產量13.6億噸,同比增長5.6%。截止2013年底,全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累計1714條,設計熟料產能達17億噸。另外,隨著我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如井噴式的建成,帶動了水泥生產線設計、建材機械的制造和安裝等行業的發展,我國水泥生產線的設計、制造和安裝行業走出了國門,目前我國占領了非洲80%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設計、制造、安裝,特別是總包項目,就連水泥行業的國際巨頭拉法基在亞洲的水泥項目也基本上由我國的公司設計和承建,這充分說明我國在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設計和建設方面已處于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在單機設備的制造和局部工藝優化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
我國水泥行業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大企業集團已經開始形成。就我國水泥行業來講,熟料產能排在前十位的水泥企業熟料產能達8.669億噸,占全國熟料產能的51%,熟料產能排在前二十位的水泥企業熟料產能達10.48億噸,占全國熟料產能的61.65%。也就是說,目前的水泥行業越來越向集團化、規模化、大型化發展,而不是單個企業的向前推進和發展。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水泥行業目前面臨著嚴峻的壓力和挑戰。一是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水泥產能迅速膨脹,近年水泥產量已出現嚴重過剩局面,導致水泥企業經濟效益普遍下滑;二是目前我國水泥技術裝備水平仍然相對較低,在質量、能耗、環保等經濟技術指標方面距離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三是水泥行業產業集中度仍然偏低,多數水泥企業集團只停留在規模的擴張上,管理的整合和技術裝備水平的提升還處于起步階段,整個水泥行業面臨調整結構、轉型升級的重大課題。
2 水泥行業人力資源狀況分析
水泥工業要實現由大變強,實現調整轉型的目標,關鍵在于造就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特別是必須造就一支素質高、技能強的技術人才隊伍。然而目前水泥行業技術人才隊伍總體水平不高,普遍存在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匱乏的問題,其數量和質量均遠遠不能適應行業發展需要,嚴重影響了水泥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水泥行業作為傳統建材行業,一般地處較為偏僻的山區或城鎮郊區,雖然近年在技術和環保等方面有了顯著的進步,但是在人們的觀念中仍然有技術含量低、工作環境差、生活條件艱苦的印象,加之近年來水泥行業產能過剩,部分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在工資待遇方面對技術人才也失去吸引力。因此大學畢業生大多不愿意進入水泥企業工作,許多水泥企業成熟的技術人才也存在流失現象。盡管隨著水泥工業大型化、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企業用工數量在明顯減少,但是水泥行業技術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不容樂觀。
一方面水泥行業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在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等方面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在新型干法水泥企業中,有較多是由原來的立窯企業發展而來,大部分人員是原有企業職工,有少部分管理和技術人員是從新型干法水泥企業“挖掘”而來,從高校和社會招聘的高層次人才相對較少。目前水泥企業管理和技術人員普遍存在學歷層次低、知識能力落后和年齡偏大等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管理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水泥企業普遍存在技能人才不足的現實問題。受社會觀念及大學擴招帶來的影響,以及水泥企業自身吸引力不足的原因,水泥企業難以招聘到高素質的技術工人,職業學校畢業生直接充實一線的技術工人寥寥無幾,這就造成生產一線缺乏較高層次的技術工人,企業只能從社會招聘學歷層次低、沒有專業基礎的人員充實生產一線。部分水泥企業工人操作水平達不到技術要求,設備的自主維修力量差,一些設備大修任務只能包給專業隊伍進行。技術工人水平對企業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造成較大影響,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大大降低。
3 對水泥工業職業教育發展的思考
水泥企業的技術進步和技能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職業教育特別是建材職業教育的支持和發展。然而目前建材職業教育的發展還遠遠不能適應水泥行業發展的需要,第一,傳統建材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多數職業學校的建材專業面臨不斷萎縮的局面;第二,水泥生產技術快速發展,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對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職業學校在課程開發、教學條件、教學方式等方面相對滯后,傳統的培養方式不能適應企業用人要求;第三,在師資力量方面,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一般為大學畢業生直接承擔專業教學,與工廠接觸較少,對生產裝備、工藝過程了解不深,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所以在教學中存在重理論輕技能的現象,達不到“雙師型”教師的要求;第四,水泥企業和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和合作方式上未能實現有效對接,企業和學校溝通渠道不暢,二者對一體化培養技術人才模式重視不足,探索不夠,在合作共贏方面未形成成功的模式。
面對以上問題,建材職業教育應當轉變觀念,加快自身改革,努力跟上水泥工業不斷發展的新形勢。筆者認為要發展好建材職業教育,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3.1 在專業特色上,要樹立為行業服務的思想
水泥行業的發展需要大批專業性強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然而近年來國內大多數建材院校注重向規模化和綜合性發展,為拓寬學生就業面,在專業課程體系上過于強調復合型人才培養,反而逐漸失去了專業特色。例如原來的硅酸鹽工程(或水泥)專業大多改變為寬泛的無機材料專業,沒有把水泥行業作為重點就業方向來培養,造成培養的學生專業性不強,不能更好地適應水泥企業專業化的需要。筆者認為建材院校要突出建材專業特色,培養知識結構上更專的人才,才更易得到企業的認可,才能更好發揮技術人才的作用。
3.2 在培養方向上,向技術型、應用型方向轉變
企業需要的人才大部分是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建材職業教育應更加重視貼近企業生產實際需要,培養大批企業急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企業技術不斷進步,職業教育要更好地服務企業,必須不斷加強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建立與企業生產相適應的教學手段和模式。特別是要注重學生實習和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使培養的學生更加適應企業生產需要,受到企業歡迎。
作為一所省屬技工院校,我校(山東工程技師學院)被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確定為全國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學校,近幾年來我校積極推行一體化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和一些成功的經驗。但是對一些校內不完全具備實習條件的、行業性強的專業,如硅酸鹽工程(水泥、玻璃、陶瓷)等專業難以有效實施。這類專業開展一體化教學模式,因為校內不可能完全具備實習條件(僅可能有限的模擬某些生產場景和操作過程,還要投入大量的開發成本),最為有效的方式是借助與企業合作,把學校課堂更多的搬到企業生產一線,到企業一線進行專業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的教學,工學結合,實現校企聯合進行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3.3 在培養模式上,實現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共同培養
建材類專業行業性、專業性強,社會整體需求量不會太大,為避免人才培養的盲目性,需要建材院校與企業加強溝通合作,在人才培養的方向、數量和方式等方面實現有效對接,達到人才培養的效益最大化。職業學校具有較為雄厚的師資條件、完善的實習條件,良好的育人環境,在人才培養和職工培訓等方面可以為企業提供人才支持;企業可以在師資培訓、教學改革和學生技能實習等方面為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提供強力支持,并且在生源、資金方面為學校提供幫助。可以說,校企合作是雙方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有效方式。《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也指出,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創新頂崗實習形式,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完善支持政策,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
3.4 校企合作需要企業提高認識,把人才培養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
在目前建材行業校企合作過程中,由于職業學校在生源、辦學特色、實習和就業等方面的需要,往往是學校對合作的愿望更加迫切,對建材企業而言,更加關注的是生產和經濟效益,對職工技能的提升和后備人才的培養往往得不到充分的重視。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往往呈現出學校一頭熱,企業一頭冷的現象,大多數企業只關注于直接招聘用人,沒有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與學校共同培養的過程中。實踐證明,要培養出高質量的職業技能人才,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和密切合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健全企業參與制度,支持企業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培訓人才,不斷提升企業價值。辦好水泥類職業教育需要生源、資金投入,學生除在學校學習,還必須到生產現場實習操作,才能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因此,促進建材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學校需要企業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傳統的培養方式為學校培養、企業用人,在新的形勢下應轉變為企業和學校共同培養人才。
3.5 校企合作需要國家政策強力支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校企合作對促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已取得廣泛共識,但是由于學校和企業的主體和利益的不同,在校企合作方面缺乏積極的推動力和吸引力,在此方面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政策引導。在這方面,可借鑒德國“雙元制”的經驗。“雙元制”是在國家法律框架下校企合作、企業為主的一種辦學制度。政府為此可以發揮的主導作用有:為校企雙方牽線搭橋,組織學校和企業開展合作,為校企合作提供平臺;加強職業教育政策法規的調控,為職業教育創造良好的外部空間;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服務體系,保證企業等投資主體對職業教育的有效投入,給予辦學的企業以稅費的減免或直接給予經濟資助。通過以上政府措施,進一步促進職業教育的各方投身其中,特別是分擔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負擔,調動其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而保證職業教育順利、穩定地發展。
3.6 加大對水泥等傳統建材專業的宣傳力度,增強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
水泥廠給人的印象通常是環境較差、待遇偏低,因此一些考生不愿意報考水泥類專業,不愿意到水泥企業就業。其實新型干法水泥廠其現代化水平和中控室的工作條件并不低于發電、冶煉、機械制造等行業,工作環境也較以往大為改善。由于企業缺乏專業性技術人才,對于工藝、機械、電氣、質檢、計算機等各類專業畢業生,進入水泥企業能很快獲得較好的發展空間,施展自己的才能。學校和企業應積極宣傳水泥工業在經濟建設中的地位、行業發展成果和發展前景,水泥企業應努力提高崗位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和工作生活條件,以增強行業的吸引力和就業的穩定性。
目前我國水泥行業結構性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職業教育也面臨生源、培養質量和學生就業等諸多課題。大力促進校企合作,發揮各自優勢,才能實現合作共贏,促進建材行業穩步發展。在此方面,建材職業學校、水泥企業和行業指導部門也在積極做出一些努力和嘗試,并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果。例如,多個省份和地區成立了建材職業教育集團,學校為企業提供人才支持,開展定向培養、職工培訓、技能大賽、技能鑒定等活動,企業為學校提供生源、實習條件和財力支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仍然不夠,要進一步推動校企一體化合作,需要雙方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放眼長遠,也需要國家政策的積極扶持,創新政策推動,為校企合作搭建更加廣闊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