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凇+文葉飛

梵凈山,武陵山脈之巔,武陵文化之魂,地理文化歸附與認同覆蓋黔東、湘西、渝南,區域之中,文化地標無出其右。
銅仁,武陵腹地,貴州東大門,乘撤地建市、國發2號文件、武陵山區扶貧攻堅東風,正在由貴州最邊緣,變為向東開放的前沿;由武陵山區經濟洼地,變為發展最快的高地;由武陵山腹地最貧困地區,變為區域發展中心。
銅仁市委書記劉奇凡說,銅仁的眼光不僅僅面向省內,更多的考慮是發揮在省際區域間的“火車頭”“發動機”作用。
銅仁市委副書記、市長夏慶豐說,銅仁將成為西南地區與中、東部交匯點上,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樞紐城市。
構筑黔東開放前沿發展高地,銅仁有底氣。
后發之勢催生發展高地
“后發”是銅仁的基本市情。
“后發”蘊藉著強大的動力。
多重利好匯集,多重機遇疊加,后發之勢醞釀發展高地,后發之勢催生奮進之力,銅仁的發展之勢,來勢宏大,氣勢磅礴。
——國發2號文件實施,銅仁在省際區域具有了政策優勢,在鄰省吸納生產力發展要素的能力增強,黔東產業龍頭、烏江經濟走廊、環梵凈山文化旅游生態圈,銅仁手里抓著一把“好牌”。
——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和國務院批復《武陵山片區區域扶貧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銅仁成為全國、全省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決戰區。
——國家長江經濟帶戰略實施,銅仁地理區位作用更加重要,鐵路、公路、烏江水運、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進入超常規建設追趕期和成果呈現期,武陵山交通樞紐地位逐步形成。
——蘇州對口幫扶銅仁,提供了銅仁對接先進經驗、先進技術、先進產業的新平臺。
——國家和省對銅仁相關地區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提供政策資金扶持,投資數百億元的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布局銅仁萬山等地,工業化新局不俗。
勢之所集,能亦畢至。銅仁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正呈現跨越發展、提速振興的良好格局。
2013年和2014年上半年,銅仁地方生產總值增速在全省連續實現進位,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銅仁撤地設市兩年,打造主城區“半小時城市圈”,城鎮化率提高6個百分點,以山水園林城市為導向,凸顯靈氣和魅力,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
2013年,銅仁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兩項指標均闖入全省前三。
2013年,群眾對銅仁加速發展的滿意度測評結果位列全省第一。
銅仁,正在由武陵山區經濟洼地,變為發展最快的高地。
交通之變凸顯地理之優
交通改變地理。
交通改變命運。
交通之變凸顯地理之優,銅仁正在由貴州最邊緣變為向東開放的前沿。
素有黔東門戶之稱的銅仁,長期經受交通阻隔之困。幾年前,銅仁僅有過境高速公路28公里,過境鐵路118公里,是全省交通基礎設施最為滯后的地區。
致力于打破相對閉塞的交通狀況,構筑區位優勢,銅仁把打通戰略性通道作為突破發展瓶頸的基礎來抓,交通建設突飛猛進。
銅仁市交通局副局長李世凡說,銅仁近年來交通的先導引領作用得到了巨大凸顯,正在走進大交通大旅游大發展時代。
銅玉城際鐵路開建,是銅仁構建“武陵之都”戰略大通道的一個縮影。
銅玉鐵路連接滬昆客運專線,可形成鳳凰、張家界、梵凈山、桂林等地的旅游黃金通道,是銅仁步入“高鐵時代”的重要一步,也是銅仁加速打造省際區域間交通樞紐大手筆。
為這條路,貴州省與銅仁下了很大決心,出資占90%。這是貴州經國家鐵路總公司成立后批復開工的首條地方鐵路,也是國家實施鐵路分類建設后由地方政府控股的第一條合資鐵路。
目前,銅仁已基本構建至周邊懷化、凱里、吉首等城市2小時高速公路圈和6小時通達貴陽、重慶、長沙等黔中、成渝、長株潭三大經濟區核心城市的鐵路圈,3小時到達北京、廣州等發達地區的空中通道。
在貴陽、長沙、重慶三省市之間,銅仁正崛起為新興交通樞紐,武陵山區的經濟流向、區域合作,銅仁漸成重心。
先行先試聚攏發展要素
從“邊緣”到“前沿”,不僅體現在區位上,還反映在觀念中。
銅仁響亮提出:科學發展,先行先試。
先行先試,讓銅仁多項工作后發趕超,享受著政策的優勢、改革的活力。
在推進人才建設方面先行先試,2013年,引進12名博士和26名科技、金融人才來銅掛職,引進了3名園區管委會主任(副主任),4名學校校長(副校長),2名醫院院長(副院長),4名企業、金融高管。
在推進土地管理方面先行先試,推進“三位一體”整裝勘查市場化改革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試點,銅仁獲批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排名全省第一。
在推進金融發展方面先行先試,2013年全市新增融資117.4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
尤為精彩的一筆是,2013年7月,總規模300億元的武陵山片區旅游產業投資基金正式獲國家發改委批文。
這是國家發改委2013年批籌的第一支基金,也是貴州省第一支具有國家牌照的產業投資基金。
2012年,根據國家提出的在武陵山片區設立旅游產業投資基金的相關精神,銅仁提出了建設環梵凈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創新區的發展戰略,并與明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功合作。
“銅仁干部強烈的機遇意識、爭先意識,是明石決定投資銅仁的關鍵因素。”明石投資副總裁楊紅強說。
明石花落銅仁,對推進銅仁建設環梵凈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創新區,起了“一子落而全盤活”的作用。
銅仁市發改局常務副主任羅秀紅說,這是銅仁構筑開放前沿、堅持金融發展先行先試的生動案例。
激發市場活力,聚攏發展要素,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推進先行先試,在“一子落而全盤活”的關鍵環節先行先試,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啟動36項行動”,具有銅仁特色的開發發展前沿陣地正向縱深推進。
山水園林擁抱武陵之都
武陵之都,要成為武陵山區的財富聚寶盆和區域經濟的“發動機”。
發揮銅仁在武陵地區的“火車頭”、“發動機”作用,關鍵就要把銅仁城市實力做強。
與全國、全省的先進地區相比,銅仁中心城區領先度低,產業布局分散,城市聚集效應較弱。
2012年1月,銅仁撤地設市,由“地區時代”轉型“城市時代”,銅仁工作重心從建設縣級銅仁市向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轉變,“武陵之都”城市定位應運而生。
2014年8月,銅仁市委全會作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的決定,對城市總體規劃和市域城鎮體系規劃進行升級,到2020年,中心城區要成為承載120萬人的武陵山區最具競爭力的城市。
以做大做強中心城區為龍頭,銅仁提出了三大體系構建。
——構建“城市組團、功能分區”的空間布局體系,推進銅仁、玉屏同城化,推進思南、德江、印江組團發展成為次中心。
——構建“老城提升、新區提速、縣有新區、鎮有新街、村有新寨”的城鄉建設體系,山水特色、園林功能、人文底蘊融合互動。
——構建“產業發達、生態環保、文化彰顯、宜居宜游”城市競爭體系,整合建設黔東工業集聚區、環梵凈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創新區、烏江經濟走廊。
三大體系構建,將一個功能完善、產業發達、競爭力強、養心養生的生態文明城市“武陵之都”藍圖繪就。
藍圖繪就,路徑明確。銅仁創新提出了“產城互動、景程融合、教城一體”同城聯動發展模式。
產城互動,把開發區、工業園區培育成為增長點和新城區。
景城融合,讓城區對接景區、景區拉動城區。
教城一體,把銅仁發展成為高素質人口聚居地。
照此路徑,銅仁高新區、碧江經濟開發區、萬山經濟開發區與銅仁中心城區的一體化發展,將成為全省統籌城鄉發展的示范區,梵凈山景區將成為銅仁引以為豪的世界級城市“會客廳”。
“武陵之都”魅力提級,武陵山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崛起提速,這是一條適合銅仁城市發展、充滿希望的路。(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