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祝傳海
專家簡介:
侯士峰,現任濟寧利特納米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濟寧碳納米材料研究中心主任,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化學系教授。1965年生,漢族,山東鄆城人。1987年畢業于山東大學,1998年獲南京大學博士學位,1998年10月-2000年12月北京大學博士后。曾在北京大學納米研究中心、康涅狄格大學材料研究所、佛羅里達大學生物與納米界面研究中心從事研究工作。2009年12月至今,濟寧醫學院生物納米技術與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2012年11月入選濟寧市“511計劃”海外引進人才,2012年8月入選中組部第八批“千人計劃(創業人才項目)”海外特聘專家。
侯士峰多年來從事納米技術研究,在碳材料尤其是碳納米系列材料方面有著豐富的工業研發、實用技術開發經驗,并擁有相關碳納米材料方面的多項專利。
由侯士峰博士領軍建立的濟寧碳納米材料研究中心,主要從事石墨烯碳納米材料基礎研究及在環境、能源方面的應用,重大環境污染問題的早期預警監測系統,生物納米材料等。
石墨烯在電子器件、光學器件、柔性電子、輕型功能部件、先進電池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2010年,當石墨烯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走入人們的視野時,在濟寧已經有一群人開始為石墨烯材料的產業化做著努力。3年來,石墨烯材料的產業化發展愈加步入正軌。而在這背后有這樣一個人,他輕描淡寫、胸有成竹,建立起濟寧碳納米材料研究中心,成立了濟寧利特納米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他就是中組部“千人計劃”專家侯士峰博士。
出生在水滸發祥地山東鄆城的侯士峰簡單樸素,也許是自幼受到家鄉文化水滸好漢的影響,他喜歡以簡約的方式處理問題,不在乎繁文縟節,“越簡單的生活越輕松”。
侯士峰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母親是農民,父親是煤礦工人,常年不在家。作為父母唯一的兒子,侯士峰年幼時就為家庭分擔家務,很能吃苦。
1982年,中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侯士峰家鄉的高中學制陸續由兩年改為三年。當年,侯士峰就讀的高中要改為初中,高中停辦,就讀于高二的侯士峰只有參加這一年的高考,由于僅有兩年的高中知識儲備,這次考試的成績很不理想,“只有200分,只學過1年英語,60分中蒙對了9分”。
1982年的夏天讓侯士峰印象深刻,父親看到了他不甚理想的成績,建議他去煤礦讀技校,以便畢業后可以做個煤礦工人。當時去煤礦做工人是侯士峰同齡年輕人的夢想,尚且年輕的侯士峰并沒有仔細考慮過自己的未來,于是,便接受了父親的提議。1982年夏天的七月,家里辦妥了去煤礦技校的一切手續,買好了火車票,侯士峰不知道那輛開往煤礦的火車會載他去向怎樣的未來,沒人知道。
臨行的前一晚,母親一直沒有說話,表情凝重、思索良久,只對兒子說了一句:“我們不去技校,你再回學校學習一年吧。”
正是母親的這句話徹底改變了侯士峰的命運,他重返高中,讀完高三后參加了1983年的高考,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山東大學化學系學習。
多年后,侯士峰仍然不忘命運的岔路口時母親當年的決定。侯士峰感慨:“母親一字不識,當年她對我的學習沒任何要求,也沒有大家認為的長遠規劃,作為她唯一的兒子,她只希望我平平安安,而當時煤礦工作的安全環境,是時刻讓她提心吊膽的。”正是這么一個簡單的母親對兒子的期許,改變了侯士峰的一生。
來到山東大學的侯士峰一頭扎入書海,拼命讀書。“其實,在山東大學,我的專業成績一般,因為大部分時間都讀專業以外的書了。但我想,這些非專業的書籍,對我以后的發展,好像更有幫助。”1987年,畢業后的他到山東濟寧醫學院工作,一段時間后毅然決定繼續學習深造。當時社會上正在流行“知識無用論”,許多同事很難理解侯士峰的這個決定,但他毫不猶豫地踏上自己的道路。
1991年,侯士峰順利進入南京大學,師從陳洪淵院士,攻讀分析化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從此開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1997年底,北京大學的劉忠范院士來南京大學做學術報告,這場報告讓侯士峰對納米材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98年,侯士峰從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來到北京大學,師從劉忠范院士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開始研究神奇的碳納米材料。學海無涯,2000年底,侯士峰赴美,成為康涅狄格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訪問學者。一年后,侯士峰到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的查爾斯-馬丁(Charles Martin)教授課題組,繼續從事納米材料研究工作。作為國際納米材料的頂級專家,馬丁教授給了侯士峰很好的氛圍和科研思路,侯士峰在這里先后開發出幾種世界首創的新型納米材料。
在佛羅里達的侯士峰希望能夠到大學任教,但馬丁教授認為他的英語不過關,建議他到工業界,并推薦他到美國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在公司,侯士峰先后擔任高級研究員和項目主管,公司良好的氛圍和環境讓侯士峰從另外一個角度對包括石墨烯等碳材料在內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有了切身的體會和實際操作經驗,同時,他的英語在這幾年的工作中得到了鍛煉。2008年,渴望能夠完全自主開發新產品的他選擇到大學任教授,并順理成章地成為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教授。
對于他的選擇,周圍的人都很驚訝,也很羨慕。因為在美國,從工業界到大學任教授有一定的難度,而侯士峰不但做到了,還做得很完美。
回顧侯士峰的求學工作路,從選擇繼續研究生的學業到轉換研究方向,從公司供職到回歸校園,他看似云淡風輕地生活態度下是認準就不放棄的堅持與執著。
隨著知識的積累與事業的成功,侯士峰對家鄉的眷戀也不斷增強,他很迫切為祖國和家鄉做一點貢獻。2009年底,他幫助濟寧醫學院組建了生物納米技術與醫學工程研究所,任所長。帶領一批高層次教師做生物納米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時為學校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2010年,應山東省魯南工程技術研究院邀請,侯士峰決定回國發展,重回山東濟寧。也許是因為曾經在濟寧有過一段工作經歷,侯士峰對于濟寧比較熟悉。然而,具體到這次回國的經歷,與其說是侯士峰選擇了濟寧,不如說濟寧也選擇了侯士峰。
2010年夏,侯士峰向當時在美國考察的濟寧市委主要領導談了自己的石墨烯項目產業化思路,市領導建議他:“回國創業,就不要僅僅圍繞一個項目做,能否從更深遠的角度考慮一下,建立一個研發中心?這樣可以更深層次地把一些好的東西帶回濟寧。”
經過雙方的探討,2010年年底,侯士峰在濟寧市政府、市科技局、魯南工研院等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成立了濟寧市碳納米材料研究中心,構建自己的創新團隊,成立了濟寧利特納米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前沿領域的碳納米材料生產。
也許是因為在國外有過在校研發與企業管理的雙重經歷,面對從零開始石墨烯材料產業化,侯士峰沒有絲毫困頓與迷茫,他清楚地知道研發中心的建設需要什么,公司的發展需要什么:人才!
在2010年前,中國石墨烯材料研究只在學術界,產業化為零。因此,無論是從研發角度還是從產業化角度,這都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但侯士峰毫不慌亂,3年來,研發中心已經培養出一批研發與技術人員,有在從事尖端新材料的研究人員、也有在生產線上的工程技術人員、還有負責公司運轉的管理人員,而這其中大部分人員,進入公司時,對石墨烯還只是一個概念上的認識。侯士峰深知,作出一個項目,解決一個工業問題很容易,但一條產業線能否持續發展歸根結底還要靠人才。
2013年6月8日下午,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常務副主任李普率領調研組在山東省科技廳郭九成副廳長,濟寧市梅永紅市長等陪同下參觀了濟寧碳納米材料研發中心等4家創新創業團隊,侯士峰對李主任說道:“我現在最自豪的不是石墨烯的產業化進程,而是培養出了一批人才。我不在研發中心的時候,這些人才一樣能把研發做得很好,這才是讓我真正感到高興的事情。”
針對人才培養,侯士峰也有自己的一套觀念。他認為與國外的學生們相比,我國的學生顧慮太多,有想法卻不敢去實現,喜歡循規蹈矩跟隨別人的步伐做研究,這是要不得的。“我現在就是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霸氣”。對于自己帶領的團隊,侯士峰給了成員們充分發揮的空間。他經常對成員們說:“你有一個想法,你就要去做,成功了算你的,失敗了算我的,一定要敢于突破。”
除了培養人才,對于成員的選擇,侯士峰也有兩點要求:獨立思考、腳踏實地,既有頭腦還能兢兢業業,這樣的人才是最重要的。“現在我們經常在強調創新,其實我認為創新的理念不需要刻意提醒,科學發展有自己的規律,創新的基礎不是突發奇想,而是大量的知識積累。”所以,研發中心與公司現在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
然而,現在的侯士峰面臨的困難也在于此——人才不足。濟寧市并不同于北京、上海這種一線城市,很多博士碩士對于來到濟寧心存顧慮,直到現在為止,高端人才的匱乏仍然是研發中心面臨的最大問題。而公司也需要能把現代的管理理念和當地人文環境相融合的綜合性管理人才。
雖然前路崎嶇,但面對未來侯士峰充滿信心,他笑著講了自己的愿望:“我來自上個世紀的山東農村,骨子里是個農民,內心深處最希望的是去加拿大開墾幾百畝荒地,做個農場主。每年5到8月份,我能徹底放下公司的事務,離開公司去種一季小麥或玉米,而收割回來之后,看到我們的團隊使公司運轉如常,我覺得就徹底實現自己回國創業的愿望了。”
從2010年年底到現在,短短三年的時間,侯士峰的“石墨烯材料產業化”已經初現規模,在別人都用迅速發展來形容他的步伐時,他卻并不這么認為,“我不追求速度,我們是按部就班的發展。”
什么是按部就班地發展?2010年,在對石墨烯應用市場的充分調研基礎上,侯士峰團隊利用在石墨烯領域多年的研究經驗和國際領先的學術成果開始在山東省進行相關開發。2011年年初,在魯南工程技術研究院的支持下成立了碳納米材料研究中心。2012年春天,開始籌建石墨烯材料中試基地。2012年8月底,中試成功,順利完成了先進成果的技術轉移。2013年8月,正式簽約入住濟寧金鄉化工園區,開工建設第一條正式生產線,按照計劃,這條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無污染、綠色環保生產線將于2014年中投產。
這樣一步一步規劃出來的藍圖既清晰明了,又逐步前進,而對于研發中心與技術公司,侯士峰也做了明確分工。
碳納米研究中心是將國際科研機構模式和中國國情相結合而成立的研發機構,以石墨烯納米材料研發為平臺,立足于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將納米材料應用于能源、環境、復合材料以及醫用材料等領域。碳納米研究中心不僅僅是一個研發平臺,更是一個介于研發與產業化之間的橋梁。研究中心在作為人才培養的平臺的同時,通過與國內外的著名大學的交流合作,它還是一個促進學術、產業交流的平臺。2013年9月,中國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委托研發中心承辦聯盟下的技術轉移服務平臺,這是濟寧建設的首個國家級技術轉移服務平臺。而濟寧利特納米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則致力于納米材料的合成以及相關材料的生產、應用和銷售,與研究中心遙相呼應,一個負責研發線,一個負責生產線,二者相輔相成,為石墨烯材料的產業化發展鋪平了道路。
不難發現,侯士峰有著自己的一套節奏,不被外界干擾,“成立自己的研發中心,培養人才,建立中試基地,進行工藝優化。組建第一條正式的生產線……”
聽著侯士峰有條不紊地產業計劃,我們不禁讓人感概,他身上那份淡然的氣質其實是源自胸有成竹的完美規劃、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態度。云淡風輕,闊步于石墨烯產業化之路,胸有成竹,笑看人生千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