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旋+王玫瑰
摘要:本文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為具體案例,聯合全國高職院校和相關應用本科院校共建專業資源庫,在如何利用專業資源庫來實現高職、應用本科銜接(專本銜接)模式進行探索,以達到打通高職、應用本科職業教育體系,構建適合職業院校學生成長、發展的立交橋,加快建設適應終身學習需要的現代職業教育。
關鍵詞: 專業資源庫;專本銜接模式;高分子專業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10-0044-03一、“專本銜接”問題提出的背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已提出目標: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包括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專科)教育、應用本科教育和專業學位教育等層次體系,即形成中職、高職專科、本科、研究生貫通、銜接的層次結構。從2010年開始廣東省實施“3+2”中高職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從2013年開始試行高職和本科協同培養的“專協本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2014年開始試行三二分段“專轉本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認為以國家認可的統一職業標準為依據,建設專業資源庫,優化高職、應用本科銜接,建立高職、應用本科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構建職業教育立交橋是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
二、“專本銜接”的現狀分析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是國家示范性建設重點專業,通過幾年的努力,已建立中職、高職、應用本科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不管是中高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還是“專升本銜接”、“專協本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都是與中職院校和本科院校合作,需要建設專業資源庫,完善“專本銜接”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中、高、本一體化人才培養的質量。
(一) 高分子專業資源庫建設現狀
教育信息化是現代教育的重要標志,專業資源庫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大力推進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和應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內容。國外有很多專業資源庫,不管是在讀學生,還是已畢業的學生,可隨時隨地使用資源庫進行學習,了解最新專業資訊。國內資源庫建設發展最大障礙的資金問題,但一些示范院校,正逐步以重點建設專業為單位建立起專業資源庫。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具有一定的寬泛性和專精要求,專業知識有一定的深度,本科院校開設較多;全國有二十多所高職院校(其中廣東地區有四所高職院校)開設了高分子材料加工相關專業;雖然各所院校有相應的精品課程,但沒有專業資源庫,所以,整合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和應用專業資源庫非常有必要。
(二)“專本銜接”人才培養的現狀
近些年,隨著廣東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結構升級,社會強烈要求高校提供大批本科層次的高級技術型人才。但是,在普通高等教育系統,很多高校都是按學術型人才模式進行培養,即便是本應定位培養技術型人才的5A2類高校卻按學術型人才方向去辦學,導致學術型人才過剩而技術型人才匱乏,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極不匹配;而高職院校由于學制短了一年,所培養的專科生在基礎理論方面和思維提升鍛煉方面存在不足,工作中自主創新能力和自我提升空間不足。因此,通過開展“專升本銜接”、“專協本銜接”和“專轉本銜接”多種形式的高級技術型人才培養,可以完善我省高等職業教育層次,深化高職學生的內涵,提高本科生的動手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為構建廣東現代產業提供更有力的高級技術人才保障。
三、專業資源庫建設促進專本銜接模式的意義
(一)專業資源庫建設促進專本銜接模式的研究
我校高分子專業是國家示范性專業,聯合全國高職院校和相關應用本科院校共建專業資源庫,具有先進性、實用性、開放性、通用性和標準化等特點,提供以就業為導向、符合人才市場需求、具有高職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使各合作院校能夠借助于資源共享平臺,了解教學改革動態、學習教學改革經驗、緊跟教學改革的步伐,建立起“專本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能夠滿足區域產業需求,促進產業升級
·職教方略·專業資源庫建設促進專本銜接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隨著廣東省“三促進一保持以及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戰略的實施,廣東的社會經濟和產業結構都在發生急劇變化,對人才結構和素質也產生了新的需求。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密切的廣東職業教育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考驗,實現高職、應用本科教育的有效銜接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相關產業是廣東省支柱產業,培養目標的定位要隨著相關產業的發展不斷更新。從廣東省的人才培養來看,開設有高分子相關專業的有本科院校和四所高職院校,但本科院校偏重于科研,實訓時間及條件嚴重不足,對加工生產線缺乏總體認識;而高職院校由于學制短了一年,在基礎理論方面和思維提升鍛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目前的教育培養的人才出現了“本科的學生深入不下去,高職學生提升不上來”的尷尬局面,使技術型人才匱乏;教育發展的規律及生產力發展都要求雙方改革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資源互補,培養新型高級技術型人才。所以,我們選擇與全國有開設高分子專業的相關高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共建專業資源庫,為培養高級技術型人才提供資源。這樣,既能推進職業教育朝著終身教育的方向發展,又能解決高分子材料行業高級技術型人才人員嚴重缺失問題, 能夠滿足區域產業需求,促進產業升級。
(三)發揮高職、應用本科教育資源效益,構建廣東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本科院校具有雄厚的學科優勢及師資等資源,高職院院校具有豐富的校企合作等資源。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文件和廣東省的相關文件,我們選擇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探索“專升本銜接”、“專協本銜接”和“專轉本銜接”多種形式并存的人才培養模式,共同培養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方向)高級技術型人才,既符合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要求,在獲得政策支持的基礎上也充分發揮了各院校的資源優勢,實現資源共享,構建廣東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四、“專本銜接”模式的實踐
(一)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專升本銜接”模式的實踐
我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工作地點主要在珠三角,他們有些已走上企業技術與管理崗位,有進一步充實自己、提升學歷以適應企業與行業發展的需求。2012年,我校開始與華南理工大學網絡教育學院開辦專科起點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成教班,共同探討“專升本銜接”模式,培養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本科生,為高職生的提升學歷提供培養渠道。專業資源庫使學生能夠通過資源共享平臺,自主學習,靈活安排學習時間,再通過面授、考試獲得本科學歷,在為企業創造更好效應同時能提高自身知識文化水平、提升學歷、為自己職業生涯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
(二)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專協本銜接”模式的實踐
按《廣東省教育廳關于2013年普通高校進行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試點工作的通知》,深入調研,確定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與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聯合申報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試點工作。協同培養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方向)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滿足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經過論證,采用“2+1.5+0.5”的“專協本”培養模式,即:第1~4學期在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就讀,由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教師承擔教學任務;第5~7學期在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就讀,由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承擔教學任務;第8學期在企業進行頂崗學習,由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教師、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以及企業兼職教師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專業資源庫,在提供豐富、高效、先進的專業教學與崗位培訓資源的同時,還將持續更新,有利于教師獲取豐富教學案例,掌握行業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學生學習課堂上教師沒有講到的內容,學習符合個性化要求的知識,了解個人職業生涯應具備的技能,在協作院校主動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從而具備良好的職業生涯發展基礎。
(三)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專轉本銜接”模式的實踐
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要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之間立交橋,允許職業院校的畢業生接受高一級學歷教育。“專轉本”模式既滿足高職高專學生的升學愿望,也滿足家長讓子女接受更高層次教育愿望。我校高分子專業在總結“專升本”、“專協本”銜接模式的經驗上,積極探索“3+2專轉本”銜接模式,即前三年在我校學習,后二年轉入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習,這種銜接模式由于培養目標的一致性,課程銜接較容易,能夠節省資源,提高效益。而專業資源庫,能將高分子材料加工行業最新的前沿技術資料展示于資源平臺上,擴大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受益面,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用。高分子材料加工行業既具有共性之處又具有不同材料用不同加工方法的特點,高分子專業資源庫將共性特點與個性需求相結合,并針對專業相關技術應用及職業崗位要求,建設普適性的專業教學資源,通過拓展模塊兼顧不同材料加工方法的特點,讓學生在高職三年主攻塑料成型加工,進入應用性本科學習后,拓展學習合成纖維、橡膠等材料成型加工,既提升了學歷,又拓寬了就業面。
參考文獻:
[1]謝文靜.廣東省高職院校達標性考試加開放式招生模式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8(4).
[2]胡興福.高等職業教育建筑工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現實意義[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9).
[3]方澤強.分類視角下高職本科與應用型本科探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2(13).
[4]呂江毅,劉敏杰.“3+2”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11).
[5]鮑潔.高職專升本課程銜接的分析與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