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軼+符雙學
摘要:本文探討了高職開設飛機部件修理專業的定位,分析了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體系的建立、校企合作及國際合作的必要性,詳細闡述了專業建設內容。
關鍵詞:高職;民航部件修理;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10-0074-02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戰略的推進,我國的航空維修產業面臨著騰飛的契機,作為民航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民用航空維修業也將得到迅速的發展。目前,我國民航的主力機隊配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型,機齡短、技術新、經濟性能好,提高了飛行的安全性、舒適性和經濟效益,但是也提高了飛機部件修理的復雜度。因此,培養優秀部件維修專業人才對民航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專業定位
我國僅有的幾所民航院校開設的專業均是機務維修的傳統專業,即飛機機電設備或飛機電子設備維修專業,能夠較好地滿足航空公司航線飛機維修技術工作的需要,但不能完全滿足航空公司內場機體大修或部件維修人才的需求。為了適應民航飛機維修工程的發展,特別是行業對部件維修人才的強烈需求,我院于2010年創建了飛機部件修理專業,成為第一所培養從事飛機部件修理專業技術人員的高等職業院校。本專業主要培養從事起落架部件修理、機械部件修理、動力裝置部件修理、電子部件修理和電氣部件修理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填補了國內航空院校尚無該專業的空白。
三、建設內容
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是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 在進行專業建設的過程中, 要明確人才培養創新的思路, 基于行業標準,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對于部件維修專業,要以發展的眼光,前瞻的思維,審視該行業的崗位需求,以行業不斷出現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為突破點,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因此,具體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較強的職業發展能力,面向飛機部件修理的生產一線,從事部件修理技術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2.專業課程體系的建立
飛機部件修理專業主要培養從事飛機機械、起落架、電子與電氣部件等的檢查、維護、修理的高技能應用人才。本專業以中國民航法規《中國民用航空器維修人員執照管理規則》(CCAR66部ME專業)、《中國民用航空器維修基礎培訓機構合格審定規定》(CCAR147部ME專業)的要求為依據,借鑒美國FAR和歐洲JAR的民航國際行業標準,開展飛機部件修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改革,使現行的專業課程內容既完全符合民航飛機維修崗位的要求,又能充分體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本專業的所有課程和內容均由專業顧問委員會成員和民航飛機維修領域的專家進行鑒定和評審。同時通過對國內各航空公司維修基地、各機場公司飛機維修崗位群的充分調研,借鑒了加拿大卡納多航空學院、臺灣中華科技大學等優秀職業院校飛機部件修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最終形成了本專業課程體系。
3.校企資源共享,形成互利互惠的長效機制
學校與民航企業合作共建共享的部件維修公共實訓平臺,實現了校企雙方互惠“雙贏”,既為學生實訓營造了貼近生產實際的工作環境,同時也有利于企業開展新員工崗位技能培訓,降低了企業員工培訓的成本,使企業得到實惠。
4.校企合作,聘請企業專家組成專業顧問委員會
專業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來自各個民航維修企業,由資深工程師和專家擔任。專業顧問委員會的成員定期集中會面,與學校領導和相關教師共同探討專業建設與發展,為專業改革、課程改革、校企合作、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提供意見和建議,改進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由于有了維修企業專家的直接參與,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在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上得以充分反映。而企業用人部門通過參與高職院校教學活動,把不斷變化中的企業對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要求,體現到學校的教學改革方案中去, 體現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計劃中。
5.開拓國際合作渠道,逐步形成開放式的教育體系
隨著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中外合作辦學、利用國外的優質教育資源為我國培養各類專業性、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已成為一種先進的嘗試。為此,我校積極開拓國際合作辦學模式,力求采用一種互利互惠的教學合作模式,來推進我校部件維修專業的國際合作建設。目前,我校正與加拿大卡納多航空學院采用“2+1”模式合作開辦飛機維修工程專業,雙方共同開發課程計劃,在我國招生,學生在國內學習2年,采用加拿大原版教材,實施雙語教學,第三年在加拿大學習1年,畢業時同時獲取兩個學校的畢業證書,學生可自主選擇在加拿大或者回國就業,極大地豐富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得到了畢業生和學生家長的廣泛贊譽。 通過國際合作,引進了先進國家和地區的辦學理念、管理模式、原版教材、教學軟件、外籍教師,教師到國外進修培訓,促進了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以及實驗室、實訓基地檔次的提升,從而逐步形成了國際化開放式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董蘇光.航空公司的MRO發展戰略[J].航空維修與工程,2010(1).
[2]吳萬敏,姚琳莉.論行業高職院校基于行業標準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之必要性[J].高教探索,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