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伯林
謝霖老師字霖甫(1885—1969年),江蘇武進人。自幼天資聰慧,學習刻苦,學業精進。他以優異成績,獲日本商學士學位,學成歸來,一直從事會計科學的傳播。他是中國會計學界的先驅、改革者、奠基人,是世人崇拜、景仰的會計大師。明年(2015年)是光華大學——西南財經大學90周年校慶、謝霖老師130歲誕辰,我們在這里追憶他的往事,追憶他偉大的一生,學習、繼承和發揚他的精神,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一、留學著述開先河
謝霖老師1905年剛滿20歲,他深謀遠慮,抱著學習日本維新經驗和強國富民、振興中華、昭雪國恥的宏愿,通過考試被錄取為日本明治大學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入學后,他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博覽群書。在大學二年級之后,通過對中西會計的對比研究,運用歐洲傳入的巴奇阿勒借貸復式記賬原理,結合中國的銀行業務,撰寫出《銀行會計學》專著,1908年在日本東京正式出版。這本著作面世后,由于它是一本系統介紹西方會計科學的最新著作,因此,立即成為會計界探求新知識的主要讀物。
謝霖老師作為中國在日本明治大學通過考試被錄取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作為留學生在大二之后就正式出版如此有質量、讀者喜愛的會計新著,應當說,在中國歷史上是未曾有過的,是創紀錄的,“真不容易啊!”謝霖老師,在中國的會計歷史上,寫上了光輝的一頁!
二、“三個第一”展鴻圖
20世紀初,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中國的民族工商業有了較大的發展,金融資本向產業資本滲透,經濟的發展從客觀上提出了加強管理的要求。同時,西方會計學術的傳入、會計教育的發展、會計人才的培養,也為建立注冊會計師制度提供了條件。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后,開始了帝國主義蠶食中國的歷史,滿清政府腐敗無能,割地賠款,飽受欺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資本、外國會計師事務所滲入中國的大中城市,凡出現中外經濟糾紛或訴訟,不論原告或被告,都必須依賴外國會計師事務所提供“鑒證”,以此為依據進行仲裁或判決,一切錯判案件,只能忍氣吞聲,“國人之含冤不白者,實不可勝計”。這不僅有損我們國家的尊嚴,而且國人的合法權益也得不到維護。有鑒于此,謝霖老師基于熱愛祖國和維護正義的立場,在1918年6月上書北洋政府的農商部、財政部,建議設置“中國注冊會計師制度”、“中國會計師事務所”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同時附上草擬的《會計師制度章程十條(呈文)》。該《呈文》上報后,很快就得到批復(農商部1918年6月14日,財政部1918年6月28日),1918年9月7日,由北洋政府正式頒布實施。從此,中國破天荒地有了中國的第一部“注冊會計師章程”、中國第一家“會計師事務所”(謝霖主辦的第一家“正則會計師事務所”)和第一號“中國注冊會計師——謝霖”。
之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會計師事務所紛紛建立,最有名的有潘序倫“立信會計師事務所”、謝霖“正則會計師事務所”和“徐永祚會計師事務所”。
謝霖老師基于愛國愛民之心,順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憑他的胸襟、氣魄和膽識,在中國大地上,創建了三個第一的功績,被稱做中國注冊會計師事業的先驅、改革者、奠基人是當之無愧的。
三、創建“分部”顯奇能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野心勃勃發動“九一八”事變,1937年7月7日,日本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即發生在盧溝橋的“七七事變”),全國人民奮起抗日,浴血激戰(1937年11月13日學校慘遭日軍焚毀)。上海光華大學張壽鏞(字讠永霓)校長為了不因戰爭影響教育,早在1937年春就與校董會商量決定,在四川成都設立分校,并委派當時正在四川的商學院院長兼會計系主任謝霖老師籌辦光華大學成都分部事宜。1937年11月23日經張校長提名校董會決議加聘謝霖、鄧錫侯、 鄧漢祥、甘績鏞、繆秋杰、康寶志、楊培英、張仲銘8人為校董,成立籌備處(籌備處地址設在正則會計師事務所),謝霖任籌備處主任;后再經校董會決議,聘謝霖為副校長,并囑“全權籌備一切”、“放手為之”。
謝霖老師憑借四川友好、學生較多和軍政關系融洽,更主要憑借對抗日戰爭的支持、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張壽鏞校長的信任與重托,他盡職盡責,八方奔走,四處化緣,獲得四川劉湘從省庫中撥給遷建費5萬元,接受張家富安、仲銘、壽齡昆季捐贈田地75畝,自流井向富榮兩鹽場井商以及康寶志等一共捐款7萬元以及孔祥熙、教育部陸續捐贈和撥給2萬元、8萬元。謝霖老師在成都新南門內王家壩前衛街租得民房4個大院權作師生的住房、教室和辦公室,安頓好上海來川的學生、教師后,1938年3月1日私立光華大學成都分部正式開學上課。
1938年8月12日,按新校舍建筑工程設計在草堂以西黎家碾的土地上破土動工。這段時間老師一方面要管王家壩的教學,另一方面又要管好新校區的基建,更重要的還要繼續爭取更多人士精神和物質的支持,真是千頭萬緒,其操心勞碌,可想而知。老師精打細算、節約開支,他每月的薪俸從不領取,就是往返城鄉的差旅費也不報銷,披星戴月、沐雨櫛風,把自己的精力、時間都投到教學、建校的事業上,從不叫苦、不叫累,對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日月可表。
1939年1月1日,成都新校舍落成,全體師生遷入新校。當天接待各界前來祝賀的數百人。
當時在分部負責的除副校長謝霖外,還有教務長及理學院院長容啟兆,總務長陸壽長,注冊主任李恩廉,附中校長高世承,商學院院長薛迪靖。
“分部”的建設在謝霖老師的努力下,按照募捐款專款專用“募捐用以建設”的原則,精打細算,從不浪費。為了答謝建校的捐贈支助者,采用以“命名”方式來表示對他們的答謝并作“永遠紀念”。比如“蜀漢路”的命名是答謝蜀漢實業公司為新校的義務設計;“肇海路”是答謝吳肇海擴充校址捐地。其余“豐壽堂”、“甫澄堂”、“富榮堂”、“富銘堂”、“祥熙堂”、“壽長堂”、“冠能堂”、“季琴圖書館”,“康齋”、“績齋”、“鳴齋”、“簡齋”、“治齋”、“灝齋”以及“三一路”、“紹孚路”、“金融路”、“文方路”、“劍霜路”和“可亭”等等都以“命名”來一一表示答謝。endprint
“分部”在1939年1月1日建成后,經繼續努力,繼續化緣,再經3—4年的努力,私立光華大學成都分部完全按規劃圓滿完成。
成都分部建校期中,謝霖老師離鄉萬里、歷經艱辛,為了抗戰、為了教育、為了學生,他謙卑以求援,“疏導與各方周漩,取得社會支持;又要團結教職員工,力求教學實效”,嘔心瀝血,再所不惜。經他建成的這所新校是一所多層次(包括本科、專科、預科、附中、附小、幼兒園)、多學科(含文、法、商三個學院和中文、外文、政治、數學、會計、銀行、工商管理、經濟各個系以及土木工程、會計等專修科)的綜合性大學。謝霖老師除親臨第一線帶頭授課外,還恭請了全國著名專家、學者、教授來校任課,他們是葉圣陶、肖公權、趙人雋、林蔚人、金積楠、鐘作猷、容啟兆、羅章龍、潘大逵、周太玄、周太和、伍丹戈、龐石帚、李培甫、胡毓杰、薛迪靖、郭子宏、唐慶水、楊獻益、徐春霆、林樹湘、史麗源、陸上之、萬鴻開、謝元范、曾憲楷、歸鑒明、楊佑之、彭迪先、黃憲章等。真是教授如云,人才薈萃,使這所學校很快就成為全國有影響的高等學府。
光華大學——光華大學成都分部1925—1949年的24年間,為社會培育了各系科畢業生2 827人,附中畢業生2 243人,其中不乏精英、棟梁之才,比如:姚依林(姚克廣),1931—1934年光華大學附中學習,曾任新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喬石,1946年光華大學附中學習,曾任新中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尉建行,1947—1949年光華大學附中學習,曾任新中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監察部部長;孫孚凌,1941年光華大學成都分部學習,曾任北京市副市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1945—1947年光華大學學習,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全國政協副主席;田間(童無鑒),1931—1934年光華大學學習,1938年曾任延安《新群眾》報社長、中國作家協會主席;等等。真是吳頭楚尾光華夢,張謝二公早籌謀。
四、七個晝夜放光明
1939年1月1日師生進入光華村新址后,大家歡欣鼓舞、興高采烈地說:新校計劃、規劃得很好,窗明幾凈、空氣清新、小橋流水、環境幽美,真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美中不足的是油燈充當電燈,很不方便!
本來時值抗戰時期,又是地處農村,大家克服克服困難也是可以的。但是謝霖老師聽到后,一點也沒有責怪同學,一再自責“考慮不周!”他主要從學生的視力健康和學習效果出發,立即提出了解決的辦法。
他打點行裝,帶上幾個工作人員,即日出發,奔赴洪雅縣山區的林業部門,花了三天三夜,選購了5米長的沙木條子120根,親自押運到學校,隨即又與啟明電燈公司協商:以兩天為期把120根電桿從通惠門到學校全數栽上,再用兩天時間掛上電線,一共花了七天時間,將煤油燈換上了電燈。
第七天的晚上,按照約定通電開閘的時間,全校大放光明。那時學生們看到謝霖老師緊緊握著啟明電燈公司經理的手,感謝公司給學校送來了光明,感謝他們的支持……場面非常熱烈、動人,全校掌聲、歡呼聲經久不息。
七天,僅僅七天,大家認為在短期內根本無法完成的如此多層次、多環節的復雜工作,他居然把它完成了,大家贊嘆不已,大家都說“真是奇人創造出來的奇績!”
五、鐵路建制展才華
1934年,山西省修建同蒲鐵路后,為適應管理的需要,擬設計一套完整的《會計規程》,發出電報恭請正則、立信、徐永祚三家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專家前往幫忙解決這個問題。不料立信、徐永祚兩家會計師事務所專家推故不接受邀請。謝霖老師考慮再三說:“建制”是山西的“緊迫需要”,“建制又是我們執業范圍內的工作”,“兩家已經回絕,剩下我們就不能再推卸了。只有答應前往盡夠我們自己的職責”,立即電復“接受所請!同意前往!”
謝霖老師在作了必要的準備和安排后帶上助手奔赴山西。經過一年多的調研,擬就了方案,完成了同蒲鐵路《會計規程》的全套設計。經過試行、實施,委托方非常滿意,認為設計得非常成功。這個《會計規程》在當時的正大鐵路、平綏鐵路、北寧鐵路、平漢鐵路的會計管理中實施同樣也反映好,因此很快就在全國的鐵道會計中推行,得到全國鐵道會計專家們的贊賞。
六、關愛學生人人夸
1939年3月,師生搬進新校區后,環境雖好,但仍免不了日機轟炸的干擾。一天晚上11點鐘,警報聲響了,學校按例要求學生疏散到附近老鄉家躲避,待警報解除后再回學校。凌晨2點半鐘兩位學生架著一個全身濕透的落水同學回來,當時守候在校門內的謝霖老師忙叫兩位學生把濕透的衣服脫下,把自己身披的棉大衣給換上,吩咐趕快扶回宿舍睡覺。萬沒想到的是,落水學生剛剛睡下不久,謝老師來到床前,叫人送來兩床棉絮和一碗姜湯說:“出了汗就不會感冒了。”天亮了,老師又帶來醫生給這位落水學生打針服藥,臨走時又吩咐說:“上午好好休息,下午再去上課!”
當時,這位同學感動得熱淚盈眶。在場的學生說:“這樣的學校,這樣的校長,這樣的老師,真是難找啊!”
1939年3月謝老師在查看學生宿舍時發現有60個床位還空著,他自言自語地說:“太浪費了!”“太可惜了!”當即找來教務長和注冊主任商量,他說,“社會上還有許多高中、職高畢業生,因交不起學費未能入學,這60個床位正好可以增收一個三年制的會計專修班”,并提出了自己的具體方案:
(1)上課:凡會計系開設的必修課和選修課,都讓專修班學生并入聽課(從而減少專修班老師的課時費);
(2)一律住校(采用封閉式管理,嚴格要求,促其成才);
(3)不收學費、書籍費和住宿費(每月只收伙食費2元);
(4)考試合格者,憑單位開具的“經濟困難”證明,發給《錄取通知》入學就讀。
通過這一措施,學校在不增加任何經費的情況下,為國家、社會培育了一大批可用、急需的會計人才。這些意見,教務長、注冊主任認為可行,當即呈報董事會批準后執行。endprint
這種既不增加學校開支,又解決窮困學生實際困難的會計專修班一共辦了10年,為國家培育了560名專科人才。根據跟蹤調查,這些學生,用人單位都十分器重。不少人對這件事很有感慨地說:“這樣的好事,只有謝校長才想得出來!”“真令人敬佩!”
七、警語箴言伴終生
1942年夏正是會計專業四年制學生畢業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地買上一本厚厚的筆記本寫上自己的名字,前邊專門留給領導、老師題詞,后邊請同學朋友贈言。一位姓孫的學生走到謝霖老師面前請老師題詞。老師的題詞總是結合學生的實際,絕不千篇一律、敷衍應景,完成任務了事。他思考了片刻給這位姓孫的學生寫了11個字,簽了名,貼上送給學生的照片,交給了這位學生。這11個字寫的是什么?恭正的楷書現出“拼命實現任務,餓死不貪污!”老師還語重心長、很親切地說:“我前一句話是你畢業后參加工作要發揮自己的才干為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后一句話是一個會計系的畢業生出去搞經濟工作,必須具有一定的品德,不該自己得的錢,千萬拿不得,整個題詞是勉勵您,希望您能身體力行。”
這位姓孫的學生,就是我非常敬重的四川光華大學首任副校長孫恭老大哥。他曾經對我說:“我非常珍惜這11個字,我一直把它當作‘座右銘,我這一輩子搞的都是經濟工作,一輩子沒有犯過錯誤,老師的題詞,陪伴了我一生,一直起到了警語箴言的作用,我非常感激他老人家!”
八、兩袖清風感后昆
謝霖老師是著名的會計學家、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他在日本留學期間就出版了《銀行會計學》,學成回國后又公開出版了《會計學》、《中國會計制度》、《商人通義講義》、《審計學要義》、《實用銀行簿記》、《實用銀行會計》、《鐵道會計》、《現行公司法要義》、《現行票據法要義》、《海商法要義》、《破產法要義》、《實用會計學》、《實用政府會計》等等。他在著述中特別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重務實精神,重動手能力的培養。
他做過官,擔任過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總會計,中央銀行秘書長以及四川勸業道、講習所、正則所的領導工作。
他創辦過光華大學成都分部,擔任過會計系主任、商學院院長、光華大學副校長、正則會計學校的領導等等。
他創辦的“正則”會計師事務所,質量高、信譽好,成績卓著,發展遍及中國南北,北京、天津、上海、南京、鎮江、揚州、杭州、無蕪、南昌、長沙、常德、漢口、廣州、重慶、成都、青島、濟南、開封、太原、衡陽、湘潭、沙市等20多個大中城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好。
總的說來,謝霖老師一生從事會計科學的傳播、會計制度的建設、會計教育的振興、會計人才的培育,一生勇于實踐、勇于開拓、勇于改革、勇于創新,他一生艱苦卓絕、勤奮不懈、成績卓著……所有這一切都足以使他一生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至少也應當是衣食無憂,過上小有積蓄的老年,但情況完全不是這樣。據孫恭老大哥說,1965年他老人家離開成都去北京兒子謝燕生家養老時,確是一個兩袖清風、體弱多病的老人。送行的學生當時也不那么富裕。大家從身上湊集起來只有50元,只好帶著十分遺憾的心情送交他老人家作為途中的“零花”。
正是:
“兩手空空啥莫有,買得清風不用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