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丹兵

關保華55歲了,從警31年,可至今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社區民警——俗稱“片警”。
2014年,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遼陽市公安局的領導下基層走訪座談,了解群眾對公安機關還有哪些意見和要求,其間由副局長帶隊的一組遇到了一點特殊情況:座談會“跑題了”。在文圣區慶陽辦事處黎明社區,老百姓沒給公安工作提意見,卻交口稱贊起慶陽派出所民警關保華來,無論公安局的同志怎么引導、啟發,談話始終未能回到既定的主題。在群眾眼里,關保華是親人:小孩子的“關叔叔”,年青人的“關大哥”,老人的“親兒子”,大家心中的活雷鋒。
警察的榮譽
最近,據關保華的妻子關大嫂說:“老關上火了,身上都起了皰疹。”原因是上次座談會以后,局黨委組織精干力量收集整理關保華的事跡材料,并作出了向關保華同志學習的決定。面對局里整理出來的厚厚一大本《人民在我心中——關保華先進事跡故事集》,關保華覺得壓力很大:“我沒做什么呀。”
在老關看來,他做的那些事都是一個民警應該做的,做完就忘了。反倒是老百姓對他多么好總是記得:在街上碰見,硬塞給他一把剛挖來的野菜或者自家園子里的幾個老玉米。
某次,老關的岳母生病住院,病床鋪的床單還是上一位患者用過的,關大嫂對此提出疑問,護士解釋說:今天太晚了,床單、被褥都鎖起來了,你們先“將就”一宿,明天接班護士一到就給換。正說著,另一位護士進來說:我那兒還有。說著就拿來床單,邊鋪邊和老關說:“大哥,你不記得我了?幾年前我小孩病了,半夜我一個人抱著孩子,打不著車,當時你恰好路過,讓我們娘兒倆上車,一直把我們送到醫院……”老關嘴里還忙著道歉:“對不起啊,我真忘了。謝謝你!”護士都被他給逗樂了:“大哥,弄反了不是?我該感謝你才對。”
其實,榮譽對于關保華來說并不陌生。從警以來,他曾經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受到嘉獎11次,連續3年被評為“人民滿意民警”,還先后獲得“全國‘兩會維穩工作標兵”“公安工作先進個人”“馬天民式民警”等榮譽稱號。問題是,他的榮譽觀和別人不太一樣,職務、級別、獎勵、待遇這些他都不在乎,他在乎的是“人民警察”這個稱呼。“說話、做事得對得起這一身衣服”,這是關保華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決不允許任何東西玷污他身上神圣的警服。
從警31年,取得過不少成績,也獲得了很多榮譽,卻自始至終是一名普通民警。這一點曾經引起許多人的猜測:關保華是不是沒有什么過硬的“關系”“背景”?還真不是,說起來老關還是一個“官二代”呢,他的父親和岳父都曾經擔任過慶化公司的黨委書記。慶化公司是國營大廠、軍工企業,公司黨委書記的行政級別與遼陽市的領導相當,只不過從來沒有人聽關保華自己說過這些。在他心里,那是父輩們的光榮,到了他這兒,只有時時提醒自己:不能給親人抹黑,“別因為我讓人指后脊梁,說誰誰的孩子真給他爹媽丟臉”。
“能當好一個民警,我覺得比做大干部還有用。”這就是關保華的價值觀。
警察的情誼
在慶陽社區,老百姓開鎖不找鎖匠,找關保華;下水道堵了不找疏通下水的,找關保華;房子漏水了不找物業,也找關保華;夫妻鬧矛盾、孩子不聽話……事無巨細,都找關保華。
10年以前,關保華剛到慶陽派出所,就將自己的手機、家里座機的號碼都寫在了社區的宣傳板上,而且自費印制了“社區民警便民服務卡”發到每戶居民手中。黎明社區老年人多,什么物業呀,煤、水、電呀,許多部門不好區分,電話也不好記,然而找關保華就方便多了,一個電話關保華準到,后面的事交給關保華辦就行了,省事省心。
如果電話一時打不通,或者手邊沒有電話,就找他那輛自行車。關保華有一輛舊自行車,全社區的居民都認識。現在,許多年輕民警都愿意開著警車走訪巡邏,快捷又威風,可老關嫌警車與群眾有距離感,而且穿胡同、走小路不方便,也不環保,在社區復雜地段,自行車比汽車更快,于是,這輛自行車就成了他的“第二標志”,車在哪就說明他人在哪。
不知道關保華身上有多少“技藝”。修房子、通下水、給老人理發、和小孩交朋友……凡是和居民生活相關的,他都能“比畫兩下”。有些事其實不需要技術。社區有一位103歲的老奶奶,上街時不小心摔倒了,很多圍觀者都不敢上前——老人年紀太大了,大家都怕擔責任。關保華看到了,他扔下自行車,將老奶奶扶起,問清楚沒傷著,便一路攙扶著送回家。關保華至今不記得這是什么時候的事兒,但社區的居民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了。
不知道關保華做了多少好事。局黨委收集整理“關保華故事集”,短短幾天就收集了一大本,近50萬字。這里邊沒有轟轟烈烈,都是些平常小事,甚至是“舉手之勞”,而這些更見精神。正如偉人所說的: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常年和群眾接觸交往,關保華摸索總結出一套說話的規律:跟老人講話要耐心,不要怕“磨嘰”,要從不同的角度“掰開了揉碎了”慢慢講,因為老人的思維緩慢,一定得說明白;跟年輕人說話要干脆,不要拖泥帶水,不然人家就煩了;跟小孩說話得重復,反復強調,加深印象,因為小孩子往往精神不集中,說一遍有可能根本沒聽進去。
這套說話的“絕技”看上去簡單,卻是關保華從成千上萬次群眾工作中總結積淀的精髓。
警察的職責
不要以為關保華只是一個整天“婆婆媽媽”地只會做好事的人,警察,說到底還是人民衛士,要承擔保衛人民的職責。
這方面關保華也一點不遜色。一起盜竊案,從接到報案起,48小時告破,嫌疑人供認不諱;一名網上通緝的逃犯,剛回到在慶陽的臨時居住處想取點換洗衣物,信息就傳到老關那里了,他取了衣物,關保華和派出所的民警們也在門口等著他了;還有一起涉外淫穢視頻傳播大案,也“栽”在老關他們手里。
“這都離不開老百姓的支持。”關保華說。“警力有限,民力無窮”這句話,在慶陽社區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派出所這些年破案的數字總上不去,”所長劉剛說,“因為沒發生案子。”10年來,慶陽社區發案率逐年下降,2014年1月至10月,總共發生刑事案件一起、治安案件9起、民事調解13起。就這數字,破案這一條肯定是倒數第一。因為關保華他們把工作都做在前邊了,在慶陽,別說作案,就是稍有“形跡可疑”的事,都會被老百姓匯報到老關那兒。派出所沒案子辦,少了許多立功受獎的機會,老百姓卻享受到了安居樂業的好環境。
去年7月,因為棚戶區改造,慶陽社區有一大片地塊需要動遷。這可是令所有行政部門都頭疼的事。眾所周知,動遷不好辦,有些地方甚至幾年也弄不利落,然而在慶陽就似乎很容易:兩個社區,1400多戶,兩個月全部完成,弄得市委書記、區委書記都很驚訝:真的假的呀!
領導們也許不知道,這里面浸透著關保華和同事們多少辛勞和汗水啊。慶陽社區的社會穩定,在全市是第一流的。
10年前的慶陽社區可不是這樣。先不說發案率居高不下,單說上訪就全省出名。“慶陽社區共2771戶,6577人”,以前“經常性的群訪有14伙,個體上訪的28人”,對社區的情況關保華絕對“一口清”。
慶陽社區早年是一家軍工企業的集中住宅區,有許多新中國成立前入伍的老兵在這里居住,企業停產后歷史遺留問題不少。這些人群體上訪曾經造成過不小的轟動:在北京街頭,幾十個穿軍裝的老頭,胸前都掛著勛章、獎章,隊伍整齊,口令標準……
對這些人,關保華通過誠心誠意地與他們交往,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逐步感化他們,不少人后來都成了關保華的“忘年交”,包括曾經動手打過他的人。幾個上訪組織者后來不但自己不上訪,還幫著勸阻其他人,把其他上訪群體的動向提供給老關。
那個曾經動手打過老關的金大爺,后來就成了關保華的“線人”。一開始老人很不待見關保華,經常讓他吃“閉門羹”,即便進了門也沒有好臉色。關保華使出“水磨功夫”,不急不躁,不歡迎也來,把老人當自己的親人看,發牢騷我聽著,有活兒我給你干,有困難我去解決。一來二去的,老人終于被感動了。
當年的那些辛勞和艱難,如今留在關保華心里的都成了歡樂。“他要去上訪,打老遠看我來了,老頭兒還跟我玩化裝術呢。”他笑著說。
周六,常年在大連與兒子在一起的關大嫂要返回大連,老關早早換了便裝去送站。看看離高鐵進站的時間還早,老關說:“咱倆去看場電影吧。”這是一個普通人的質樸情懷。同樣的,多年以來關保華為老百姓做的那些數不清的好事,也全出自他感情的自然流露,在關保華心中,那些人都是他的親人。
關保華的故事是說不完的。現在,讓我們把話題回到本文開頭的那場“跑題”的座談會上,為什么征求意見的會變成了表揚會?這么多年,我們的文藝作品、電影電視推出了眾多的警察形象,刑警、特警,俊男、美女,而到頭來真正在大眾心里留下印象的還是那個人物——社區民警馬天民。
這就是人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