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梅 □王 浩(永城市水利局)
永城市地處豫東平原,素有“豫東明珠”之稱,是河南省重點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河南省生態建設示范市、國家園林城市,是全國六大無煙煤基地之一,河南省最大的煤化工基地,華東工業的能源后方,也是國家唯一授予“中國面粉城”稱號的城市,同時也是中國百強縣市。又是中原腹地通向沿海發達地區的門戶,連霍高速、永登高速東西貫穿全境,濟祁高速公路自北到南與連霍高速、永登高速成“工”字型相交,交通便利。永城客運交通發達,隴海、京滬、京九、徐阜四大鐵路干線在永城四周緊繞,境內的鐵路連接線與四大干線相連,客運車站正在籌建,沱澮河復航工程正在建設中。東城區是全市行政中心,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與水環境保護和水生態平衡矛盾日益凸顯,城市防洪形勢更加復雜。加之煤炭企業對地下礦藏的開采,導致部分河道堤防沉陷,城市防洪形勢不容樂觀。因此,分析新形勢下城市防洪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措施,對城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東部,東經115°58′~116°39′,北緯33°42′~34°18′。西面與河南省夏邑縣接壤,北、東、南三面分別與安徽省的碭山、肖縣、濉溪、渦陽、亳州市毗鄰,人口153萬人,面積2000 km2,耕地11.33萬hm2。市區東南低西北高,東城區低洼地低于沱河堤防3~4 m。西城區中間高,周圍略低。永城市城區內地面高程為31.36~37.50 m之間。市區介于黃淮之間,屬淮河流域,解放前,由于黃河歷次泛濫沖積,遂為黃河沖積平原。北高南低,海拔高度39~31 m,沱河以南地區多為湖泊洼地。解放后由于排澇工程的大量興修,湖洼中已無積水。城區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土質多沙。市區內有沱河堤防19.50 km,雪楓溝、汪樓溝兩條主要支流分別流經市區注入沱河。大青溝、白洋溝排西城區水入澮河。由于受地形所限無分洪區,洪水來臨后,一是固守堤防,二是準備撤離。
永城市地處豫東平原,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暖濕海洋氣團從西南、東南方向侵入,冷暖氣團交替極易形成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805.60 mm。受大氣環流季節變化和降水天氣系統的影響,降雨年內分配不均勻,6-9月份降雨約占全年降雨量的54%左右。年際懸殊頗大,少則111.50 mm,多則1129.80 mm。年平均氣溫14.30℃,極端最高氣溫41.10℃,極端最低氣溫-19.10℃。特殊的氣候和地理位置造成春旱夏澇交替頻繁發生,在多雨年份,汛期雨量集中極易造成災害。
城市防洪基礎設施薄弱,防洪工程體系不完善、堤防標準低、險工險段多、調蓄能力弱等問題比較突出,特別是小型水利工程存在老化失修、帶病運行等問題,存在較多安全隱患。
近幾年東城區開發建設速度加快,防洪排澇工程建設逐步完善,城區泄洪管網設計標準低,加之地勢低洼,地面高程低于沱河防洪標準,若遇大汛,將出現十分嚴重的內澇。西城區原有的排澇工程就不健全,城關鎮雖然多次對排水出路進行了大規模的疏通治理,但由于居民向城河和排水溝內亂倒垃圾、廢渣現象屢禁不止,城鎮居民安全度汛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2.2.1 沱河
河床比降1/6500~1/11000,市中心區河道長度為19.50 km。防洪能力已不足20年一遇。市區共有涵洞3處,當沱河發生5年一遇以上洪水時產生內澇,可以利用這些涵洞排水。
2.2.2 雪楓溝
雪楓溝20年一遇防洪,由北向南穿永徐公路后進入永城市東城區,穿城區向下流入沱河,該段堤防已部分拆除,進行綠化,對河坡進行砌石護坡。
2.2.3 汪樓溝、新建溝、白洋溝、大青溝等沿岸
這些沿岸有防洪堤,防洪標準20年一遇。
鑒于永城市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夏季雨量特別集中,由于暴雨所產生的洪水具有一般的規律性,且河道屬季節性河流,河道的排水能力低,每遇洪水宣泄不及,又沒有分洪區,只能從河槽漫溢,形成內澇災情。
可能致災出現重大險情的主要因素是:超標準洪水;地震災害,造成攔河閘倒塌,堤防決口;其它不可預見因素等。
開展城市防洪排澇系統檢討研究,有效評估現狀防洪排水能力,檢討現狀系統存在問題,科學制定城區防洪排澇體系的可持續解決方案。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提高全民防汛抗洪意識。認真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防汛責任制,把主動防范作為防汛工作的主線。
加大投資力度,完成病險工程特別是排澇涵閘的除險加固,加強對城區排澇管網的建設,適當提高河道蓄滯能力和防洪減災能力。合理組建防汛專用通信網路,加快信息傳輸現代化建設,逐步實現對重要防洪工程實時監測,確保信息及時暢通傳輸,不斷適應新形勢下防汛辦公的需要。
通過加強與氣象等部門協作與溝通,以及城市洪水特性研究,進一步提高洪水預測、預警水平、調度管理水平,完善洪水調度方案和超標準洪水調度預案,統籌兼顧抗旱用水。汛期沱河確保左右堤,遇超標準洪水,在沱河水位高、澮河水位低的情況下,利用大青溝分洪。
汛前組織對城區防汛除澇設施、防洪道路、交通車輛、通訊和預警器材、搶險物資和工具進行全面檢查,細化排澇方案,解決存在的問題;對城區河道、排澇溝、排水管道、進出水口進行全面疏挖,確保暢通;搞好城區排水設施,提高排水能力,保證設計標準內降水不成災。遇超標準洪水時,有應急保障措施。保證能源、交通、通訊、生活等重點設施的正常運行和大部分居民正常生活,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