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旸洋
(成都市龍泉驛區規劃管理局,四川成都 610100)
洛帶鎮位于龍泉鎮北10 km,坐落在龍泉山脈中段的三峨山麓,西距成都18 km,南到龍泉鎮11 km,北距洪安火車站8 km。鎮域內又東西向成洛路連接成都市中心城,南北向有龍洪大道,洛帶鎮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約3.12 km2,鎮區現狀人口約1.1萬人。
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適宜生物繁殖生息。
東部為龍泉低山、西為淺丘,地勢東高、西低,呈跌落勢,總的地貌特征為低山丘陵及平壩型。
東干渠自西南向北橫貫全鎮,全鎮的主要灌溉水源:鎮東北有金龍湖水庫,蓄水量33萬m3;鎮東有玉帶湖,面積220畝,儲水量120萬m3;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
洛帶鎮,素有“東山重鎮”之稱。明末清初時期的移民運動和“湖廣填四川”的歷史使這些來自于異鄉的客家人在四川洛帶生了根。經過數百年的繁衍生息,在洛帶鎮形成了獨特的客家風俗和客家文化。洛帶歷史文化街區范圍為26.72 hm2,建設控制地帶面積為58.7 hm2。位于洛帶鎮區中部,三國蜀漢時建鎮。明清以來,這里成為外省移民的主要入籍地,特別是清初“湖廣填四川”,相繼遷入的即有廣東、湖北、江西、陜西和山西等省的移民。由此使得這里南北移民雜處,南腔北調共存。有關學者在全面調查、研究、分析了龍泉驛區、洛帶鎮的資源狀況后認為,洛帶鎮以前稱為甑子場,在歷史上曾經是成都平原通往川東丘陵的必經之路,是清初大移民時代客家人進軍成都平原的要沖之地,因此,這里自然也就成為客家族群聚居的理想之區。目前全鎮客家人占91%,故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之稱。其建筑物大多為晚清與民國風格。鎮內現存名勝有建筑精美而又獨具特色的幾大會館(廣東會館、湖廣會館、江西會館、川北會館),洛帶公園,以及鳳儀館、博物館、基督教堂等古建筑。根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目前,規劃區內已引入標榜學校、藝庫和博城等項目。
洛帶古鎮傳統街巷格局是自古沿襲下來的“一街七巷”。“一街七巷”指的是:“一街”——洛帶古街,由“上街、下街”組成;“七巷”——米市巷(又稱馬槽堰巷)、糠市巷、槐樹巷、江西館巷、北巷子、鳳儀巷、柴市巷。
在2005年改造之前,和很多的中國古鎮一樣,傳統木構建筑在過去幾十年間被一棟棟的現代磚混建筑取代,新舊建筑混雜,體量巨大的磚混建筑與老木屋形成巨大反差,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陳舊,電線像蜘蛛網一樣混亂,廣告牌亂立,整體破敗荒涼。值得欣慰的是老街保持了原有尺度和空間感。
2005年開始,對洛帶古鎮進行了保護及改造工作,以古鎮“一街七巷”的格局為骨干,進行了基礎設施的硬件改造,梳理供排水系統、照明、通信管線入地暗埋;整體體面打造讓古鎮煥然一新。
2005年~2012年間,洛帶古鎮不斷的完善,洛帶古鎮現有多處新建仿古建筑,雖然不是文物,但也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近年新建仿古建筑以四方塔及龍文化廣場、五鳳樓及鳳文化廣場、江西會館廣場、字庫塔、甑子場柵子門等為代表。現狀鎮區的管理和部分公共服務功能逐步遷出,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通過濱河道路與濱水景觀帶的建設,打造古鎮旅游新的休閑景觀游線。嚴格控制休閑居住的發展規模,提高單位土地的綜合收益。
1)古鎮城市設計的出發點就是古鎮保護并不是一味保護舊建筑,不允許修建新建筑,而是要在保護傳統建筑及格局的前提下,圍繞一定的文化主題,合理進行規劃設計,保持古鎮的傳統風貌。因此,對于洛帶來說,我們應在保護客家文化的前提下,注入新文化力量,打造多業態經濟共同繁榮的新局面。
2)古鎮城市設計。
在洛帶的城市設計中,大體為3個主要方面的內容:建筑、廣場、街道。
a.建筑。
洛帶傳統民居主要為半開敞式的單體民居建筑,具有自己獨特的門窗、柱廊、屋頂及種類繁多的雕花、石刻。山墻連山墻沿老街一字排開。民居基本采用前店后宅的布局形式,店面直接面向街道,為使店面、住宅互不干擾,有的民居開有單獨的通道,以便住戶進出。住宅后面往往是一個小型院落,作為家務勞動和休息的場所。有些家庭是以圍墻與其他人家相隔,有的屋后還有一些菜園。形成“街—店—宅—院落”的空間格局。
在設計中,能修繕的老建筑,則加固建筑主體,修復木構件,避免隨意增減和改造。已經修好且在使用中的現代磚混建筑則力求外觀與古街道建筑風格一致,進行外立面改造和降層處理。如:改造平屋頂為斜坡小青瓦屋頂或半坡屋頂,屋面形制以歇山、硬山和懸山相結合。去瓷磚墻柱恢復為青磚勾縫墻、白灰磨面墻或木質檐柱子支撐(見圖1)。
b.廣場。
牌坊的入口廣場位于古鎮的上場口,老牌坊為原有入口標志(見圖2),在改造中因地制宜地沿著山體組織了兩個平臺作為山體與古街的過渡。廣場左右兩邊設置了一塔一亭:四方塔和龍泉亭。四方塔為五重攢尖四角塔,高18 m,取意“四方來客”(見圖3)。龍泉亭以水為主題,內設一巨大的客家鎮宅石雕塑(見圖4)。四方塔、龍泉亭與洛帶牌坊形成品字形。古時洛帶是成都至重慶古驛道的第一站,每個去重慶的人到洛帶后都會撞鐘以求平安,在建四方塔的時候,古建筑專家特意在塔頂安放了一口大鐘。洛帶客家人對龍有獨特的理解與深厚的感情,古鎮內眾多民宅里也有以龍頭為鎮宅石的圖案,龍成為了洛帶的標志性圖案。

圖1 舊場鎮

圖2 老牌坊

圖3 四方塔

圖4 龍泉亭
字庫廣場位于洛帶中街的中部,約360 m2的開敞空間,此處景觀為字庫塔,不僅凸顯建筑,也為曲折狹窄的街道空間增添趣味。在這里,從牌坊進入的游客走了近300多米的狹小的街道后,這里豁然開朗,并有了岔口,形成了一個較大的可聚集的古鎮內部空間(見圖5)。
接下來是會館廣場與五鳳樓廣場,這兩個廣場位于洛帶老街中部,依托江西會館打開的南北兩個開敞空間,總面積約1萬多平方米,為老街空間序列的高潮。廣場中的五鳳樓為新建(見圖6),突出鳳元素,高約23.8 m,為3層五頂,2層,3層均可做戲臺,側對廣場的另一邊也有個戲臺叫萬年臺作為呼應。

圖5 字庫廣場

圖6 五鳳樓
過了五鳳樓廣場部分為下街,順著老街往下200 m到了目前新修建好的中街文化廣場了,新改造翻新了愛旅游郵政文化館,里面有相關的一些展覽,這個廣場與五鳳樓廣場側向相對,互為呼應。
最后一個廣場為甑子場柵子門,客家牌坊和柵子門為后期恢復建設,這里古街作為一個結束,也是核心保護區的邊界了。不過最近洛帶鎮引進的藝術糧倉項目,將這里打造成為仿古建筑群,以后將形成新的節點及廣場。
c.街道。
老街的街道引入了水的元素,當中一道引馬石,兩側道路路面用紅砂石鋪裝,綠石在水渠兩邊,水渠邊上還鋪砌了一條青石磚帶,更突出了古街的氛圍,沿街保留了形式多樣的石刻和木刻小品,有新、有舊,行走其間,充滿趣味。
目前,洛帶鎮引進了博客小鎮、藝術糧倉等有實力的房地產開發公司,按照洛帶古鎮的建筑風格,結合現代的建筑理念,打造了新的娛樂休閑點,新的洛帶古鎮已初具雛形。
[1]鐘 潔.成都洛帶客家建筑文化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工程碩士論文,2006.
[2]謝常勇,傅 紅.淺析洛帶古鎮的空間形態[J].四川建筑,2009(10):119-120.
[3]陳可石,焦 杰.城市設計與古鎮復興[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