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然DI Ran;王念新WANG Nian-xin
(①河海大學企業管理學院,常州 213022;②江蘇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鎮江 212003)
(①School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Hohai University,Changzhou 213022,China;②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
近年來,許多企業為充分發揮其核心競爭能力,提高效益,越來越多地外包非核心技術及中間產品,集中企業有效的資源于核心能力的發揮。但這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低成本戰略越來越依靠供應鏈系統的有效性,成本會計和管理的范疇必然需要跨越單一企業的邊界,形成組織間成本管理。進行組織間成本管理涉及外協供應商的成本數據披露和其他商業秘密,供應商往往擔憂成本數據披露帶來的種種不利因素,因此必然影響供應商的滿意度。本文以交易成本理論和社會學理論為基礎,闡述組織間成本管理與供應商滿意度間的關系,并以信任和組織間管理控制系統為調節變量研究對這一關系的調節作用,旨在幫助企業更好地取得組織間成本管理的成效。
1.1 組織間成本管理 傳統的成本管理只注重企業邊界以內的成本管理,甚至只注重企業生產轉換階段的成本降低,而忽略了與企業經營過程聯系日益密切的外部企業的成本協同。在許多企業,購買商品和服務構成60%至70%的制造成本(Van Weele,van der Vossen,1998)。當企業逐漸將它們的注意力聚焦于核心競爭力,他們就將構成其產品全部成本大部分的以及那些不依賴于他們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項目進行外包(Gilley,Rasheed,2000)。這些項目可以利用外部供應商的優勢能力,包括供應商出眾的成本效率、性能和質量以及及時整合新技術的能力。因此,現在購買商為了努力降低成本,往往密切關注供應商的產品和生產過程。組織間的成本管理可以被定義為,為共同降低成本,買方與供應商之間的協調行為。但是,并不能將公司外包的全部項目簡單地認為就是購買產品或加工產品,其中許多項目涉及和依靠買方或供應商的專有知識,購買方密切關注供應商的產品與制造過程,這就經常涉及到組織間成本管理的問題(Cooper,Slagmulder,2004)[1]。在缺乏所有權控制的條件下,新的組織間關系模式可以使焦點企業借助于組織間關系成員來取得必要的低成本生產資源、更高的產業時速和關鍵外協專業知識。
組織間成本管理具體的技術方法有:①目標成本法,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將成本壓力部分地推向供應鏈上游企業;②功能-價格-質量(FPQ)權衡,主要是開展價值工程(VE)和價值分析(VA);③并行工程及其并行成本管理,在設計過程中讓供應商盡早涉及其中,可給供應商更多的時間進行主要功能的根本性的重新設計。平行時,買方和供應商工程師團隊獨立運作,而在同步時,他們一起工作以共同設計最終產品和外包項目的主要功能。
1.2 供應商關系滿意度 在本文中,供應商的關系滿意度包括兩個組成部分:①供應商從合作關系中獲得的財務收益的滿意度;②供應商對合作質量的滿意度。本文以供應商認為的關系滿意度作為買賣雙方組織間成本管理合作的績效指標。一是供應商關系滿意度可以反映組織間成本管理給供應商帶來的客觀的財務經濟利益,財務績效對關系的滿意度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二是關系滿意度作為關系效力的一種標度(Anderson and Narus,1990),良好的關系滿意度是合作伙伴長期合作的前提,如果雙方有替代關系存在,長期不滿可能會導致交易關系的終止,更不用說開展組織間成本管理了。三是供應商關系滿意度可以反映交易關系中供應商根據自己的各種經歷而產生的主觀的、積極的態度。合作的質量,即合作的強度和密度,會很明顯地影響關系滿意度。
2.1 組織間成本管理和供應商滿意度的關系 IOCM 的目標是要通過降低供應鏈總成本加強交換關系的效率。特別在復雜的實踐過程中,有時合作雙方產品設計者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密切合作變更設計而降低成本。正如Cooper 和Yoshikawa(1994)[2]指出的,成本管理實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以互惠互利為基礎的買購雙方的合作模式。但是,通過買方和供應商之間的成本管理協作產生的附加利潤需要在買供方之間合理分配。為了避免買賣雙方的沖突,以及為了彌補在IOCM 過程中供應商的額外R&D 投資,購買方經常簽署大比例合約給部件供應商。此外,在開展IOCM 時,購買方往往大力支持供應商以提高他們的產品質量、生產率和效率。其中包括向供應商提供如何處理與分包商的談判、現場援助指導、解決業務問題或改善供應商的生產力,并提供特殊的設計技術和工程技術支持。另外在產品設計過程中雙方共同參與成本管理的做法,有助于確保目標成本的實現以及消除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有助于避免供應商的誤解。因此,供應商可能不僅大大受益于買方的經濟支持,而且買方支持應該在合作中也有助于供應商滿意度。因此本研究假定:
H1:IOCM 技術使用的程度越廣泛,供應商關系滿意度就越高。
2.2 信任 Sako 和Helper(1998)[3]結合經濟,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理論,給出他們的信任定義“一方堅持這樣的期望,其貿易伙伴將以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行事,當機會主義的可能性出現時,其會公正地采取行動”,該信任定義反映了互惠的社會心理預期,用經濟方法和經濟概念(機會主義)預測信任。與此類似,Schoorman,Mayer 和Davis(2005)[4]在其理論框架中結合交易成本經濟學和社會交換理論,在其定義中認為:“信任基于三個組成部分:依賴性(期望合作伙伴采取的行動是為了各方的最大利益),可預測性(行動的一致性),和真誠性(合作伙伴將不會有機會主義)”,它使用了交易成本經濟學(機會主義)和社會交換理論(互惠的期望)的概念。一個企業建立如聯盟和伙伴的組織間關系的能力,已成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競爭力的重要來源(Eisenhardt 和Martin,2000)。許多研究者發現這種關系中最常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成功因素是信任。信任促進更開放的溝通,信息交流和沖突管理(Blomqvist,2002)。同時Blomqvist(2002)還認為一定程度的信任是組織間關系合作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

圖1 研究模型
組織經濟學(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Williamson,1981)與新制度經濟學以最小化交易成本的觀念來探討組織與制度如何形成,格蘭諾維特(1985)[5]把兩個變量(人際關系連帶與信任)結合起來討論交易成本,進一步發展了“市場或層級”的分析概念。一般認為,信任降低交易成本和社會的復雜性。Barney 和Hansen(1994)認為信任可能是提高經營業績的一個關鍵因素和維持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一個源泉。因此本研究推測:
H2:信任會加強IOCM 和供應商關系滿意度之間的正相聯系。
2.3 組織間管理控制系統 Anthony(1965)把管理控制定義為“在組織目標達成的過程中,管理者確保富有成效地獲取和使用資源的方法”。[6]這一定義使學者們將管理控制系統(MCS)定位于以會計為基礎的包含了計劃、活動控制、業績衡量、一體化機制等的控制方法。在組織間關系中,MCS 用來創造條件,以鼓勵合作伙伴達到滿意或預定的成果。將Merchant 和Van der Stede(2003)的MCS 定義用到組織間關系(IOR)情境中,MCS 包括各種政策和程序,用以確保合作伙伴的行為和決策與IOR 的目標和戰略相一致。
Abernethy(2004)和Dekker(2004)通過對組織內和組織間的MCS 研究給出了MCS 的兩個主要功能:①監測。MCS 通過監督目標的完成情況,以衡量和獎勵業績。企業希望通過組織間MCS 提供預警信號和調整激勵機制,以減少彼此的機會主義和分歧。②協調。由于組織間工作負荷的不確定和專業化分工、不同的知識和能力產生的相互依存,需要MCS 發揮協調功能。為減少不確定性,組織間MCS 需提供共享的信息,以幫助各方及時溝通共同目標。因此本研究推測:
H3:組織間管理控制系統會加強IOCM 和供應商關系滿意度之間的正相聯系。
3.1 問卷設計和樣本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多次與相關研究學者和企業高管討論,開發初始調查問卷。除被調查企業的基本情況和填表人資料的問題外,其他問題都采用Likert 七點式量表。根據方便抽樣原則,調整了個別原有測量項目,將表達不準確的問題進行重新設計和修正,形成最終調查問卷。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方式收集數據,問卷調查企業一般是組織間成本管理開展較好的企業,主要涉及船舶行業、電子產品配套業、紡織與服裝業共500 家企業,同時在作者單位的財務主管干部班學員中進行問卷的現場發放82 份。實際回收問卷221 份,剔除填寫不全和所有答案一樣的問卷19 份,得到有效問卷202 份。
3.2 數據分析方法選擇 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現在被越來越多的學者用于實證數據的分析,SEM 比傳統的因素分析結構給予更多普遍性的測量模型,并且能夠使研究者專一地規劃出潛在變量之間的關系(周子敬,2006)[7]。本研究采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計的協方差分析軟件AMOS17.0。
3.3 測量模型
3.3.1 組織間成本管理 本文對IOCM 的測量基于Cooper 和Slagmulder(2004)提出的概念,即企業通過使用不同的工具融合買賣雙方的業務活動以實現成本節約。但是,由于企業采用IOCM 的具體做法各不相同。因此,本研究考慮用通用的測量來反映組織間成本管理,以避免不同的企業應用不同的組織間成本管理工具產生的可能影響。受訪者被問及買賣雙方聯合開展成本節約活動的程度。具體來說,受訪者被要求在Likert 七點量表中表達程度,有如下測量變量:①為組織間開展成本管理的跨組織團隊關系程度;②以成本為導向的聯合開發產品的程度;③以優化和(或)改善組織間工藝流程的聯合作業程度。
高分則表示對上述觀點的強烈贊同。
如表1 所示,組織間成本管理測量模型的3 個測量項的組合信度大于0.7,平均提取方差(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值大于0.5,表明該測量模型的信度和收斂效度較好。

表1 測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3.2 供應商關系滿意度 供應商關系滿意度的測量改編自Jap 和Gansan(2000)[8]的測量量表。它原先包含三個維度“從買供雙方合作關系中獲取的銷售量滿意度和財務收益滿意度以及對合作質量的滿意度”。本研究認為銷售量滿意度和財務收益滿意度有一定的重合,供應商普遍關心關系的確定性。因此本文將銷售量滿意度改為“從買供雙方合作中產生的關系確定性滿意度”。本文使用Likert 七點量表,從“我非常滿意”變動到“我非常不滿意”。
如表1 所示,供應商關系滿意度測量模型的3 個測量項的組合信度大于0.7,AVE 值大于0.5,表明該測量模型的信度和收斂效度較好。
3.3.3 信任 信任的測量量表主要是根據Sako 和Helper(1998)的合作企業間信任理論建立而成,主要關注組織間信任建立途徑及表現形式,共5 個觀察變量。
①合作伙伴很可靠,不會使企業陷入困境;②對目前合作伙伴滿意并有長期合作的意愿;③合作各方自愿進行信息共享并能從中獲益;④合作中專項投資越多,企業的信任安全感越強;⑤如出現不利于組織間合作的事宜,有相應的條款措施予以規范。
如表1 所示,信任測量模型的5 個測量項的組合信度大于0.7,AVE 值大于0.5,表明該測量模型的信度和收斂效度較好。
3.3.4 組織間管理控制系統 組織間管理控制系統是一個抽象的詞組,以往的實證研究表明還沒有完美的測度來衡量它。相關文獻認為針對具體客戶起草和確定的詳細合同,是最常用的測度,在本研究中可代表組織間管理控制概念的本質。在這個意義上說,本文采用Cannon 和Perreault(1999)的合同測度來衡量組織間管理控制。有如下測量變量:①我們對供應商設計特定的、考慮全面的協議;②我們有正式的協議詳細列明雙方的義務;③我們已經細化對供應商的合同協議。
如表1 所示,組織間管理控制系統測量模型的3 個測量項的組合信度大于0.7,AVE 值大于0.5,表明該測量模型的信度和收斂效度較好。
本研究還進行了Fornell-Larcker 檢驗,如表2 所示。每種結構判別效度通過比較變量的AVE 平方根與對應變量間相關系數絕對值進行檢驗。本研究計算組織間成本管理、供應商關系滿意度、信任和組織間管理控制等4 個變量間的相關系數,然后將AVE 平方根值置于相關系數矩陣表的對角線上進行比較,具體檢驗結果見表2。結果表明,所有變量的AVE 平方根均大于其所在行與列相關系數的絕對值,說明每個量表均通過判別效度檢驗。

表2 量表的判別效度檢驗
3.4 結構模型 在確保測量質量的情況下,本研究對結構模型進行了擬合統計如表3 所示,該模型支持假設H1。組織間成本管理增加供應商關系滿意度,兩者之間表現為正相關(P<0.001)。

表3 路徑分析結果
通過復回歸調節分析,本研究測試信任和組織間控制系統對組織間成本管理和供應商關系滿意度之間的調節作用。測試結果如表4 所示,①信任加強IOCM 和供應商關系滿意度之間的正相聯系,β 系數顯著,△R2=0.015,支持H2 假設;②組織間管理控制并不加強IOCM 和供應商關系滿意度之間的正相聯系,交互項IOCM×IMCS 的β 系數不顯著,△R2=-0.029,不支持H3 假設。

表4 層次回歸分析結果:信任和組織間管理控制系統的調節作用
在做調節效應檢驗時,本研究首先將所有的變量做中心化處理,中心化以后可以減少回歸方程中變量間多重共線性的問題。關于交互項,本研究采用Marsh 等人(2004)的研究結果,高負荷的指標配對相乘,即“大配大,小配小”。如果兩個潛變量的指標不一樣多,在中心化以后,通過刪除負荷較低者,將兩個潛變量的指標變成一樣多,然后按負荷高低配對,產生乘積指標(溫忠麟,2010)[9]。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組織間成本管理對供應商關系滿意度的影響程度及原因。同時還研究了信任和組織間管理控制對兩者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研究結果表明,企業間開展組織間成本管理對供應商關系滿意度是正面的,供應商受益于組織間成本管理。組織間管理控制和信任這兩種典型的商業交易中的治理機制對組織間成本協調而產生的關系結果的影響不一樣,信任具有“獨特的貢獻力”,而組織間管理控制確不顯著。
根據交易費用經濟學,復雜的合同不可避免的是不完整的,有限理性以及合同覆蓋所有未來的或有費用是不可能的,或成本過于昂貴。組織間成本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使買方能夠更好的幫助供應商通過確定關鍵領域尤其是改善研發方面以降低成本。這往往需要買賣雙方共享成本信息,相互披露成本結構,并通過相互合作了解內部的運作,聯合采取行動,降低供應鏈最終產品的總成本。但供應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擔心買方機會主義地利用披露的成本信息,因此必須轉變雙方間的治理結構。正式控制和信任作為組織間兩個典型的治理機制,每個機制對公司關系成果的有效性尚不清楚。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當下中國企業實際制度環境,就組織間成本管理而言,以信任為基礎的、非契約性的和更靈活的管理形式更為需要,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雙邊聯合收益。再好的管理控制都會因信息不對稱而給對方留有機會主義的空隙,因此正如Nooteboom(2002)[10]認為的公司治理結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信任,而不是傳統的權威和價格的約束機制。
一些相關的文獻表明,正式控制和信任,可以同時有助安全交易,而其他研究認為這兩個機制可以相互替代。本文得不到當前組織間管理控制不能起到有效作用的結論,只能得到組織間管理控制沒有顯著的調節作用,應該認為企業開展組織間成本管理都建立了相應的組織間管理控制系統。在受訪企業中,本研究發現企業間正式控制和信任并非相互替代,在一個開放和發展的關系中,必要的組織間管理控制系統能很好地幫助信任建立,并有助于買賣雙方更樂于開展組織間成本管理。
[1]Cooper,R.,Slagmulder,R. Interorganizational cost management and relational context[J].Accounting,Organization and Society,2004,29(1):1-26.
[2]Cooper,R.,Yoshikawa,T. Inter -organizational cost management systems:the case of the Tokyo Yokohama Kamakura supplier chai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4,37(1):51-62.
[3]Sako,M.,&Helper,S.Determinants of trust in supplier relations:evidence from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J].Journal of Economics,Behavior &Organization,1998,34:387-417.
[4]Schoorman,F.D.,Mayer,R.C.,&Davis,J.H.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Past,present and fu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5,32:344-354.
[5]Granovetter,M.The impact of soc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outcome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5,19(1):33-50.
[6]Anthony,R.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D].Harvard University,Boston,1965.
[7]周子敬.結構方程模式(SEM)——精通LISREL[M].臺北:全華出版社,2006.
[8]Jap,S.D.,Ganesan,S.Control mechanisms and the relationship life cycle:implications for safeguarding specific investments and developing commitment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0,37(2):227-245.
[9]溫忠麟,吳艷.潛變量交互效應建模演變與簡化[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1306-1313.
[10]Nooteboom,B.Trust:Forms,foundations,functions,failures and figures[J].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