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丙振WANG Bing-zhen;趙淑紅ZHAO Shu-hong;安春明AN Chun-ming;林旭LIN Xu
(①永城煤電控股集團順和煤礦,永城 476600;②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221000)
(①Shunhe Coal Mine of Yongcheng Coal Holdings Group,Yongcheng 476600,China;②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000,China)
采區中部甩車場是采區巷道布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車場在技術上是否合理,在安全上是否能夠滿足要求,直接影響采區的生產能力和工作面的正常生產。采區中部甩車場的形式很多,根據順和煤礦礦井實際情況及采區上下山的布置特點,選擇最常用的雙向甩車、單道起坡、斜面線路二次回轉的形式進行甩車場的設計與線路計算。
1.1 線路連接
由(甩車道岔a 段)→AB(甩車道岔b 段)→斜面曲線BC→直線段CD→豎曲線DE,斜面曲線BC 與豎曲線DE不重合。如圖1 所示。
斜面線路回轉角由一次回轉角α 進一步增大到二次回轉后的δ 角,相應的斜面線路偽斜角也由線路一次回轉后的偽斜角β1減小為線路二次回轉后的偽斜角β2。
1.2 設置斜面曲線BC 的目的及提升牽引角θ
1.2.1 設置斜面曲線BC 的目的:可以減少甩車場斜面交岔點的長度,以利于交岔點的開掘和維護,并便于采用簡易交岔點,但斜面曲線轉角γ 不宜過大,γ 過大將加大礦車提升牽引角θ。
1.2.2 甩車場的提升牽引角θ:是礦車行進方向N 與鋼絲繩牽引方向P 的夾角,如圖2 所示。


由于有了此角必然產生橫向分力F,且θ 角越大,橫向分力也越大,礦車穩定性也越差,易于傾倒。礦車提升牽引角θ 的選擇還與礦車速度以及列車總阻力有關,常采取以下方法來減少提升牽引角θ 和防范翻車事故措施:①控制二次回轉角δ 的水平投影角δ’,一般選擇30°;②選用小角度道岔,一般選取4 號道岔;③將甩車道岔直接與斜面曲線相連接。④將線路內軌抬高30~50mm。⑤設置立輥。
1.2.3 道岔 甩車道岔選取小角度道岔,一般選擇4號或5 號。
1.2.4 平豎曲線半徑 ①平曲線半徑。平曲線半徑Rp取決于軌矩、礦車軸距及行車速度。一般選取12m。②豎曲線半徑。豎曲線半徑Rs是甩車場中一個重要參數。Rs過大,增加甩車場豎曲線弧長,推后摘掛鉤點位置,延長提升時間。Rs過小,礦車變位太快,使相鄰兩車箱上緣擠撞,從而造成礦車連接處車輪懸空而掉道。另外,Rs過小,運送長材料時產生擱置于軌道上,影響提升或礦車掉道。豎曲線半徑一般取12m。
甩車場線路主要包括三個部分:斜面線路,豎曲線及平面存車線路。甩車場的設計計算,主要是計算甩車道的平、立面尺寸。在此基礎上,算出一個車場的閉合線路,即由軌道上山甩車道岔算至繞道存車線道岔末端的全部平、立面尺寸,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甩車場線路。甩車場的計算和作圖方法常用平面圖法。
2.1 角度計算 甩車道為偽傾斜立體布置,包括平面、斜面和立面尺寸。平、斜、立面尺寸以角度為紐帶而互為因果。為了正確計算甩車場的各部尺寸,必須先計算平、斜、立面相互關系的各種角度。
①甩車場斜面線路角度計算圖見圖2。②甩車場斜面線路角度計算見表1。
2.2 單道起坡甩車場線路計算 單道起坡甩車場二次回轉斜面和豎曲線線路計算見圖3 和表2。
①首先根據使用需要,確定膠帶上山順槽開口處長度,然后確定車場結束點標高,根據車場繞道設計流水坡度和大概長度,即可推算出車場落平點的標高。②根據軌道上山坡度、選用的道岔,計算并畫出斜面線路及豎曲線圖,根據車場落平點的標高,確定軌道上山道岔基本軌的起始點。③標高確定以后,進行線路閉合計算,如不閉合,進行微小調整,以保證線路閉合。④綜合考慮施工、運輸因素后,最后畫圖、出圖。

表1 甩車場斜面線路角度計算公式

表2 單道起坡甩車場二次回轉斜面和豎曲線線路計算公式

①軌道上山或下山坡度盡量固定在一個坡度上。否則,甩車場道岔有可能布置在兩個坡度之間,處理起來比較麻煩。②甩車場平曲線軌道和豎曲線軌道要嚴格按照標準加工,否則,容易給運輸帶來麻煩。③甩車場結束點標高應盡量通過順槽找煤定標高,簡單易行,利于車場的設計。如果用車場找煤,比較困難,而且有時需要車場變坡度,斜巷還得增加絞車,增大了設備的投入和運輸的難度。④采區兩翼開采時,膠帶上山或下山應布置在煤炭儲量多的那一翼,這樣一方面方便順槽和膠帶上山或下山的連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甩車場的布置。⑤軌道上山和膠帶上山在垂直方向上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甩車場與膠帶上山或下山的交叉,并留設一定的巖柱,有利于巷道支護,但距離不能留設的太大,這樣會增大車場的工程量,一般距離留設在3-10m。⑥雙向甩車布置車場時,兩甩車口的間距,即從上交岔點的柱墩尖(牛鼻子)到下交岔點甩車道岔基本軌起點間的距離應不小于5m,利于交岔點的支護,減少相互間的影響。
[1]杜計平,孟憲銳.采礦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2]張榮立等.采礦工程設計手冊[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
[3]汪理全.《采礦學》內容新體系的研究[J].煤炭學報,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