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祥JI Xiang;高娟GAO Juan
(①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西安 710018;②北京華航無線電測量研究所,北京 100013)
(①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Xi'an 710018,China;②Beijing Huahang Radio Measurement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13,China)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已成為很多企業的戰略目標,企業進行環境控制的運行目標是能夠對企業業務流程中識別出來的關鍵環境事項進行分類,對環境有益的事項繼續保持,對環境有害的事項要規避和控制。實現目標的前提是構建完善合理的環境控制管理體系,對組織結構及職能進行重構,設計科學的環境控制制度。在此基礎上企業針對各個業務環節的關鍵風險點采取控制措施,達到控制效果。
1.1 合法性原則 合法性原則是指企業必須在合法經營業務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計企業環境控制機構及制度。制度必須符合國家和監管部門的規章,成為所有員工嚴格遵守的行動指南。既應該符合《公司法》、《企業會計準則》等法律法規,還應顧及相關環境法規。執行環境會計控制不能存在任何例外,任何人不得擁有超越和違反環境會計控制的權利。
1.2 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主要強調在進行環境控制制度及組織機構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全面性和系統性。使機構和制度能適應企業整個業務流程,貫穿企業運營活動全局,能夠對企業人、財、物(信息)實施立體的全程控制。設計內部控制制度時應始終將企業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充分考慮單項內部控制活動之間的邏輯性和系統性,避免出現控制盲點和相互矛盾。
1.3 成本效益原則 企業內部控制流程的設計存在著一個內部控制成本與內部控制收益間的均衡關系[1]。同樣企業進行環境控制制度設計也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則,要求環境效益大于環境成本。企業構建環境會計控制機構及制度取得的收益是要大于所付出的成本的[2],即構建體系花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不能超過環境會計控制機構及制度建立、運行前因環境污染給企業造成的損失。
組織機構的設立在控制環境中起到支撐作用,傳統的組織結構中很少體現出環境控制及管理的職能,有些企業設置個別環境管理人員,也大都定位為兼職狀態,為了保證企業環境政策的貫徹實施及環境控制的專業性,企業組織機構應進行調整,并設置專門的環境管理機構。環境會計控制組織機構如圖1。

圖1 企業環境會計控制組織結構
結合圖1,文章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構建:
2.1 完善最高領導層的環境控制職能 企業進行環境會計控制的最高領導層應包括董事會、總會計師、總工程師以及專門處理環境事件的公共關系副總[3]。企業的治理層和管理層應該以減少污染排放、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制定企業長期的戰略規劃,充分考慮環境業績與財務業績的長期協調。在領導層中應增設一個負責協調內外部環境控制工作的公共關系副總。該副總的職責主要是協調政府宏觀環境控制政策與企業微觀環境制度的調整,及時將政府環境控制政策的變更反饋給環境會計控制的最高領導層,并提供可行的應對方案。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將最高領導層發展成為環境控制委員會,在董事會下設立,該委員會的召集人應該不受總經理的領導,成員中應包括能制定環境控制目標及總策略的主席,還應包括總會計師和總工程師。
最高領導機構或者企業環境控制委員會的職能包括:提出公司未來5-10年的環境控制戰略并向董事會提交報告;審議環境審計部門提交的環境會計控制評價報告;審議環境控制組織機構設立及人員分工方案。
2.2 構建專門進行環境管理的職能部門 為了確保企業的環境戰略能夠有效的開展和實施,設置環境管理控制部門,并對環境控制委員會負責。部門負責制訂公司環境會計控制框架;制定控制實施細則,協調其他相關職能部門、業務部門實施環境控制活動。部門成員應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及經驗、具備環境保護意識、謹慎、有責任心,最好有環境工程專業的大學生。
2.3 成立環境審計委員會及環境審計部 為了解企業環境會計控制體系的運行效果,在董事會下成立審計委員會,還應成立環境審計部,對審計委員會負責,獨立于財務部門。主要職責有:主要負責環境會計控制活動的評價工作;負責對公司投資活動中涉及環保事項可行性分析報告的審驗;負責對企業會計報表附注及社會責任報告中涉及的環境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審查;與外部審計機構進行溝通。環境審計部門的所有職責都應由環境審計委員會審議并負最終責任。
2.4 企業其他職能部門和業務中心的配合 企業的總經理負責企業環境會計控制工作的全面開展,擬定環境控制組織機構設立及人員分工方案。各部門應接受環境管理控制部和環境審計部的組織、協調、配合及監督。在具體業務環節,研發部門主要關注對新能源投入的研制;采購部門主要關注對綠色原料及可再生資源的選購環節;財務部門應設置專門負責環境會計控制與管理的“生態權益”科,其職責有兩個:一是進行環境收入和成本確認及核算,對企業環境行為進行會計控制,二是對外提供環境會計控制信息;生產部門在對資源投入量及產出污染應進行重點進行控制;銷售部門對綠色銷售情況應及時進行反饋;質量安全部門負責ISO14001 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在企業的執行,組織實施對綠色原料及成品工序等的檢驗工作。另外各部門應設立兼職環保監督員,監督本部門環境控制相關活動。
根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財會[2008]7 號),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授權審批控制、會計系統控制、財產保護控制、預算控制和營運分析控制等[4]。結合企業環境控制的目標,本文將環境控制制度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3.1 不相容職務分離制度 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是要求企業按照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的原則,合理設置會計及相關工作崗位,明確職責權限,形成相互制衡機制[5]。
環境控制中的不相容職務應是指如果由一個部門或人員擔任多重環境會計控制工作,既可能發生錯誤或舞弊,又可能掩蓋其錯誤或舞弊行為。如資源投入與產出單等比較特殊的原始憑證,應由一個人來負責它們的數量,而由另一個人來負責金額的計算。如果這兩項工作都是同一個人來負責,那么他就有機會偽造憑證,貪污企業的賬款。
3.2 授權批準制度 授權批準控制是要求企業明確規定涉及會計及相關工作的授權批準的范圍、權限、程序、責任等內容,企業內部的各級管理層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職權和承擔責任,經辦人員也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辦理業務。授權批準是指企業在辦理各項經濟業務時,必須經過規定程序的授權批準。
對于環境控制的授權批準可分為一般授權和特別授權。一般授權是針對辦理常規性的與環境事件相關的經濟業務的權利、條件和有關責任所做出的規定,如:日常性的原材料采購行為、資源投入的核算;特別授權是指對非常規性環境事件的授權處理,如:投入資源發生改變等,需要環境會計控制領導部門統一制定資源名錄和計量方法,并發布實施,任何基層部門都無權進行擅自變更。授權批準控制可以明確企業各級員工的權責范圍,使其權利與義務相匹配,權責分明。例如:一些環境會計控制崗位負責資源投入產出數量進行計量,不涉及到任何價值量的計算,而另外一些崗位則只負責價值量的計算,不進行任何數量的計量。特殊情況下,這兩部分崗位需要有交叉時則要由其上級主管負責人進行授權簽字,以示負責。
3.3 建立企業環境會計制度 企業的會計制度,用來確認、收集、分析和報告組織的活動,用相關的資產、負債、成本費用及利潤等指標進行會計處理[6]。
環境會計制度主要包括:基礎資料的設置,會計核算制度的建立,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的設計等。
3.3.1 基礎資料的設置 完善的基礎資料記錄工作是環境會計控制功能發揮作用的必要前提和保證。這些基礎工作一般包括:建立貨幣表現形式的環境信息計量制度,建立健全原始記錄制度、環保原料的驗收制度、定額管理制度等各種規章制度。原始記錄主要有設備使用記錄、材料物資消耗記錄、資源投入計量、費用開支記錄等。除了要有環境會計系統的信息,還應該有作業指導書、操作規范說明、工藝流程說明書、環境規章制度等[7]。另外還應當設置專職的質量檢驗機構,對環境設備進行定期檢查和日常維護。
3.3.2 會計核算制度的建立 環境會計系統主要采用貨幣形式或者實務計量單位反映企業的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會計核算制度的建立主要考慮環境成本內部化和生態資源內部化[8]。在成本的預算、決策、核算及日常控制中應考慮環境支出,成本中應包含直接相關的環境支出,而不是將環境成本一律計入管理費用,將環保產生的成本在內部進行合理分攤,可以使用投入資源價值減去產出資源的差值表示來計算資源損失的量化值。對于環境的成本控制,可以在傳統的按照部門類別和產品類別建立成本管理及控制系統的基礎上,建立新型的針對環境因素的專門的成本管理系統。
3.3.3 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的設計 目前西方學者提出了很多環境信息披露的理論,其具體實務也已發展成熟,涉及到了各個行業和領域,不同的企業所采取的信息披露形式也不同,有些在公司年度報告中進行披露,還有很多日本的企業編制單獨的環境報告[9]。但是依照我國目前環境控制情況,短期內建立單獨披露環境信息的第二會計報告不實際。最好的方式是通過在年報中披露環境信息,但是披露的信息應該有數量金額式的部分,這就要求企業在進行資源損失量的確定方面花費功夫,企業披露的環境信息要包括以下信息:環境費用及支出,環境負債,環保設備計提方法,環保補貼。在年報的經營情況介紹中,要增加的內容有:企業面臨的環境問題,企業的環保戰略,企業的環境控制結果報告,環境審計報告,環境控制后的改進,環保措施對企業的經營和財務影響,行業的環境標準等。
[1]樊行健,周冰.企業內部控制流程設計原理研究[J].財會學習,2013(03).
[2]潘琰,鄭仙萍.論內部控制理論之構建:關于內部控制基本假設的探討[J].會計研究,2008,02:65-69.
[3]姚圣.環境會計控制問題研究[J].中國礦業大學,2009(10):25-44.
[4]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S].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07.
[5]翟利艷,袁志忠.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6(07).
[6]曲魯平.論企業建立內部控制制度[J].西部探礦工程,2006(5):296-298.
[7]閻兆萬.產業與環境—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環保化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8]S.Ji,X.Li,Y.Ma and H.Cai.Optimal Tolerance Allocation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Venetic Algorithm[J].Int J Adv Manuf Techno.2000,16:461-468.
[9]陳明明.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環境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2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