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塑堂 編輯丨伊蕊 郵箱丨E-mail:mingaai@163.com
鄭州,曾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承載著中華璀璨的千年文明,北臨黃河,西依嵩山。地杰則人靈,著名美術大師郭敬科就出生在這里。
郭敬科大師自小便熱愛畫畫,從漫畫、連環畫到工筆畫,他一直在創作道路上摸索前行。
工筆畫,是中國畫技法類別之一,即是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
郭敬科,號勝景居士,國家一級美術師,1959 年生于鄭州,祖籍濮陽。現任中國公共關系協會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公益事業促進會理事、北京華夏名人藝術書畫院副院長、中外名家書畫院副院長、樸初東方禪意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佛教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華禪宗書畫院院士、中國佛學書畫家協會副會長。畫表現方式。其使用“盡其精微”的理念,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獲取神與形體的完美統一。完成一幅工筆畫的創作, 創作者要經過精心的構思、謀篇布局、反復推敲以及最終定稿,同時要運用墨、分染、水色、多遍罩染等才能使畫面得以完成。由于工筆畫的創作需要較強的技術性,其創作過程復雜、難度大,所以創作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不可不用心力的, 一旦作畫的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將會對其后的制作、染色等步驟帶來很大的不便和困難。
為避免這些困難的出現,需要在創作的過程中對畫面的境界、畫作的進展有很好的把握,同時還要做到能夠熟練地對工具、材料的性能進行運用并把握好創作的程序。為此,郭敬科數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不斷地探索。再經過徐寒、馮鐘云等書畫家的精心指導,他苦練出的線描人物逐漸成熟,并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
上世紀70年代中期,郭敬科在“批宋江,評《水滸》”的運動時,對《水滸》中的人物事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開始對《水滸》中的人物性格及造型進行深入的研究。1978年,他任職于濮陽文化館,從事文藝創作,之后創作了大量《水滸》人物題材的連環畫作品,并為省級報刊創作插圖,被河南省文化廳先后授予集體創作二等獎兩次、優秀獎多次。改革開放后其作品遠銷東南亞地區,并深受港臺、日本及新加坡的收藏家喜愛。
2004年定京后,隨著對《水滸》人物更深入地研究,在多名藝術家的指導和熏陶下,他苦練線條藝術,結合現代名家之優點,汲取歷代名家之精華,對《水滸》《三國》等作品進行了書畫領域的再度創作,耗用三年時間先后創作了大型人物長卷《水滸英雄譜》和《水滸一百零八將》。
佛學,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次偶然的機會,郭敬科接觸了佛學,佛學中理性主義的超然性深深地將其吸引。郭敬科表示,學佛就是學做人,學佛的慈悲、學佛的智慧;佛法就是我們生活的方法,輕松、自在、完美的活法叫佛法。這也是其生活和創作的理念。
近年來,通過對佛學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專研,郭敬科漸漸將書畫的重心放到了佛學和歷史人物上。隨著對佛學深入的學習和領悟,他的作品也越發的具有靈氣。經過十多年的創作,成功繪出了《水滸一百零玖圖譜》、《歷代人物傳》、《群英會》及佛教《五百羅漢卷》、《大悲咒》等系列作品,特別是2008年至2012年繪出了佛教巨卷《法界源流圖》。
眾所周知,一幅畫卷上出現幾十甚至上百個人物,很容易出現表情、動作的重復,給人以視覺的疲勞感,然由于長期的積累,郭敬科在人物細節描繪上把控得尤為得體,筆頭輕轉,便得出完全不一樣的效果,長達42米的《五百羅漢卷》圖,幾百個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介于重彩與淡彩之間的著色,更是將人物點綴得活靈活現。
經過多年的創作探究,郭敬科的書法也獨具一格,廣受好評,并獲得了多項榮譽。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吳冠中先生曾點評郭敬科繪《五百羅漢卷》的畫卷。他的畫深受各界名流、文人雅士的喜愛,被中外藝術愛好者廣泛收藏。
靜心創作、融匯古今、道骨仙風、卓爾不凡,這正是郭敬科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