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躍農
1949年8月下旬的一天,北平(今北京)豐臺火車站,周恩來身著米黃色中山服,神采奕奕,和中央其他領導前來迎接從莫斯科歸來的劉少奇同志和他帶回來的第一批蘇聯專家。
此前,兩國政府簽訂了《中蘇關于專家問題協定》。
當時,援華的蘇聯專家分顧問和專家兩種:顧問一般都是蘇聯高級干部,來華后分配在各政府主管部門,負責全面的咨詢工作,包括機構設置、規章制度、管理體制等,并協助解決一些重大問題,地位較高。文教專家和軍事專家,通常也歸入顧問級別。專家則是工程技術專業人員,一般在企業或經濟主管部門工作,是解決具體技術問題的專業人才。
劉少奇秘密出訪落實首批專家來華
1949年1月至2月期間,應中共中央邀請,當時的蘇共派政治局委員米高揚和來華幫助修復東北地區鐵路橋梁的蘇聯鐵道部長柯瓦廖夫前往河北阜平縣西柏坡,與中共中央領導人會談。
此訪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共取得政權后對蘇聯的立場,以及商討蘇聯對新中國的援助事宜。中共領導人特別強調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恢復經濟和建設新中國需要蘇聯給予大力幫助。在2月1日的會談中,周恩來說:“我們想請求蘇聯給我們派來一些專家和提供制造武器的設備,并派遣一些顧問幫助我們訓練部隊、建立軍事院校和組織包括軍事工業在內的后勤工作。”2月2日,朱德、任弼時會見米高揚等人,討論蘇聯在中國軍事工業以及其他工業發展中的作用問題。中方希望蘇聯幫助東北的工業建設并派遣500名技術專家,爭取把東北建成中國的國防基地,能夠生產汽車、飛機、坦克和其他輕、重型武器。在2月4日的會談中,毛澤東提出,“中國共產黨要聯共(布)方面提供全面的援助”。
米高揚帶著這樣的信息飛回蘇聯了。
同年6月21日,劉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團赴蘇聯秘密訪問。代表團成員有高崗、王稼祥等。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與斯大林的初步會談中,為了獲得蘇聯3億美元貸款,中方同意斯大林提出的條件,中國向蘇聯提供其所需要的茶葉、桐油、大米、鎢砂、豬鬃及植物油等。8月4日,毛澤東復電劉少奇等,同意蘇中雙方組織共同委員會來把借款和定貨等問題具體化。由于當時國內缺乏此方面的專家與數據資料,一時無法向蘇聯提出全部貨單,所以商請聯共中央同意將共同委員會設在中國,由科瓦廖夫先帶鐵路、電力、鋼鐵、煤礦、煤油礦、軍事等方面的專家來華與我國共同商定全部或主要部分貨單。蘇共中央同意了這個提議。在8月5日夜晚的會談中,斯大林重申了他關于蘇聯專家待遇的意見。會談結果是按照中共的要求,斯大林同意先派若干中國當前最需要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幫助恢復經濟工作,并研究新建項目。
8月9日,蘇聯部長會議開會討論并作出了關于派遣蘇聯專家赴中國的決議。同日,劉少奇將協定全文報請中共中央批準。8月10日,中共中央致電劉少奇、王稼祥:同意關于蘇聯專家到中國工作的待遇條件協定的全文。雙方達成《關于蘇聯專家在中國工作條件的協定》,蘇聯首批派出600名專家。特別定位了蘇聯專家來華工作的地位,強調蘇聯專家是以顧問資格去中國工作的,他們不僅將給以技術指導,而且參與管理;工作期限以一年為期,明確到中國工作的蘇聯專家只享受與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同等的待遇。
8月14日,劉少奇攜來華蘇聯專家負責人柯瓦廖夫及蘇聯專家220人一起乘火車離開莫斯科回國。此后,中蘇兩國專家共同研究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具體項目。
這就有了本文開頭周恩來總理接站的一幕。
毛澤東出訪商定中蘇經濟合作事宜
新中國建立第二天,當時的蘇聯政府即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決定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成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國政府。10月5日,中國各界代表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集會,宣布成立中蘇友好協會,劉少奇為主席,宋慶齡、沈鈞儒、郭沫若等人擔任副主席。
1949年12月16日,應斯大林邀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率中國代表團抵達莫斯科。
次年1月10日凌晨,應毛澤東主席電召,周恩來率領由李富春、葉季壯、歐陽欽、呂東、張化東、伍修權、賴亞力等組成的中國政府代表團乘火車赴莫斯科,會同毛澤東同蘇聯政府談判。1月22日,在毛澤東與斯大林的第三次會談中,毛澤東提出,在中蘇即將簽訂的條約中,最重要的問題是經濟合作。建國之初,百廢待興,最缺乏的是治國經驗和專家人才,毛澤東向斯大林提出“希望蘇聯派出專家援助中國”,并要求蘇聯“派駐中國政府總經濟顧問”。
斯大林說:“我們將向你們派出合格的顧問和熟練的專家?!彼勾罅窒氲煤芗?,特意為中國選派了蘇共中央人事局局長和有色冶金工業部副部長阿爾希波夫接替蘇聯專家組總顧問。
原來,隨劉少奇1949年8月到北京的蘇聯專家負責人是延安時代就駐中共中央的代表柯瓦廖夫。毛澤東此次到訪,談及專家負責人,斯大林認為此人不懂政治,作為鐵路專家,其技術知識面也有局限,不全面,所以要換回柯瓦廖夫,推薦阿爾希波夫擔任總顧問。
周恩來與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身份的斯大林分別代表兩國政府談妥并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一系列經濟技術合作協定。雙方重新談判和簽訂了一個關于專家待遇和工作條件的協議。
1950年2月17日,毛澤東、周恩來等一行14人啟程回國,結束了兩個月的訪蘇行程。與確定第一批蘇聯援建項目相適應,確定聘請第一批16個蘇聯專家設計組。這開啟了蘇聯派遣大批設計專家來華工作的大門。至1952年初,蘇聯幫助設計的項目共有42個。
為了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特別是從蘇聯引進技術設備的需要,1951年8月,中國派遣370名學生和88名干部赴蘇聯學習和實習。
1953年4月,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擬在已有蘇聯專家140人的基礎上,增聘279人,工作重點在于為各有關部門培養干部。
聘請顧問專家協助中共治國理政
新獲執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因為長期從事的是武裝斗爭和農村工作,其主體是苦大仇深鬧革命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工農大眾,對如何建設新中國,如何管理城市和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尚無經驗,缺少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
1949年10月,時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的陳云對蘇聯大使羅申坦言,恢復國民經濟的重大障礙是缺少懂專業而又忠于人民政府的技術干部。新中國從國民黨手中接收下來的工程師和專家全部只有大約2萬人,而他們許多人政治上還未必是心向共產黨的。以中國最大的鞍山鋼鐵企業為例,那里的70名工程師中竟有62名是日本人。作為全國鋼鐵工業中心的東北,在日本人被遣送回國后,其技術人員占該行業人員總數的比例已經極低。
1950年3月,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陸定一接見蘇聯駐華代辦謝巴耶夫,向他通報中共干部情況:以華北為例,當時有150萬黨員,其中130萬是文盲或半文盲;在區委以上領導人員中,近50%沒有文化或文化不高。
1951年7月,周恩來總理指出,技術干部嚴重不足,將是中國工業化的一個主要障礙。
正是為了滿足建設新中國的需要,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得到蘇聯的直接幫助之一,就是大批國家行政管理顧問、工業技術和軍事訓練專家來華工作。
為了建設東北部地區工業基地,1950年秋,中國政府又聘請了第2批3個蘇聯設計組。1951年,聘請了第3批23個蘇聯設計組。這樣,到1951年夏,僅設計專家,蘇聯就派來了42個小組,其中30個安排在東北地區幫助大規模工業建設。
在此基礎上,為了執行1953-1957年的“一五”計劃,中財委決定再請求蘇聯政府派出5個綜合專家組于1952年下半年來華進行全國性規劃、配置和設計工作,其任務是全國電氣化規劃,全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遠景和產品品種方案確定,全國機械制造工業現有工廠調整和新廠建設規劃,全國船舶工業工廠及鐵路機車車輛制造廠的調整、擴建和新建規劃,同時還有6項地質勘察工作需請求蘇聯幫助。
中國政府代表團1952年8月赴蘇,歷經10個月商談并確定蘇聯援助中國進行經濟建設的具體方案的歷程。確定了引進蘇聯援助的141項工程。
1953年,是“一五”開局之年,時任副總理李富春在相關報告中對蘇聯專家援華充分肯定,對實現“一五”目標有信心,他說:“我國第一個五年建設如果沒有蘇聯的幫助,就不可能有巨大的規模和速度,同時我們將會遇到不可想象的困難。”報告說,蘇聯決定在1953年至1959年內援助中國建設和改建91個企業,同時完成1953年4月以前蘇聯援建的51個企業,共為141個企業。為了幫助中國掌握這些企業,蘇聯還接受每年派遣1000名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到蘇聯企業培訓。
中共對治理國家尤其是城市的管理,在建國初是十分需要蘇聯專家傳授經驗的。僅以蘇共中央檔案提供的1954年第1季度蘇聯顧問在華工作情況為例,其工作范圍和地區詳情是:在中共中央和政府各部委的顧問403人,是當時在華經濟專家人數的1/3,其中有318人即3/4以上的顧問集中在北京。蘇聯顧問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門,從軍事、情報,到體育、衛生,無所不在。
按照蘇聯的統計材料,1951-1953年到中國工作的高級專家有1210人。這些數字都沒有把鐵路專家計算在內,據鐵道部1953年的工作報告,僅1950年長春鐵路公司正式成立以來,就先后聘請蘇聯專家1500人。
這些被派往中國的專家,不僅是中國一段時期要求的,還有應中國臨時和緊急之需赴華的。如建國之初張家口以北地區發生大規模鼠疫,嚴重威脅平津,中國衛生部門一時無有效應對之策。毛澤東主席得知情況后,親自致電給斯大林,請求空運疫苗和血清,并派遣防疫專家來北京。斯大林第二天便回電答應要求。
1949年底,中國人民大學開學時確定聘用50名蘇聯教師講課,兩天后蘇聯部長會議便答復立即先行派遣9名教員到人大任教。同時,蘇聯還滿足了中國政府另一臨時請求:向中國派遣一組海軍專家,攜帶必要的器材,幫助打撈沉沒于長江的“重慶號”戰艦。
1950年1月6日,蘇聯外長維辛斯基通知毛澤東,為排除吉林水電站的故障,蘇聯政府決定按中方要求在5天內派出4名蘇聯專家火速抵達。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當時,我國各有關部門(包括基層)也經常請蘇聯專家做報告,做演講,或舉行學習培訓班,介紹蘇聯的經驗和做法。
軍隊現代化,也要依靠蘇聯專家的指導。劉少奇曾向蘇聯大使尤金承認,那時中國軍隊的一些指揮員并不是本兵種的內行。不僅需要蘇聯提供武器,還必須派遣教官和軍士來幫助中國軍隊掌握新式武器。
根據雙方1949年底的協定,蘇聯幫助中國建立6所空軍學校,派出了從校長到地勤人員的全套人馬總計878名蘇聯軍事專家和專業人士。與此同時,蘇聯海軍顧問711人也分三批先后來華。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中共多次向斯大林提出派遣軍事顧問。1950年8月,蘇聯派了38名空軍顧問來華。1951年2月,派出15名軍事顧問;9月,戰爭進入僵持階段,毛澤東要求蘇聯派83名顧問到志愿軍部隊工作,斯大林雖然不太情愿,但在中方一再堅持下,派遣了以陸軍大將扎哈羅夫為首的5人專家小組進駐在朝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工作;11月,蘇聯應中方要求再次派出19名空軍顧問。1953年1月,中共請求派12名海軍航空兵顧問,斯大林答復可補派3人,其余從已在華的顧問中派出。
周恩來掛帥成立蘇聯專家指導小組
有關蘇聯專家的全部工作,周恩來同志極為關切。
1949年1月14日,周恩來致電陳云,提出應為聘請蘇聯專家商定一套待遇制度和合作辦法,以便中蘇雙方共同遵守。
1949年秋,十月革命節前夕,毛澤東、周恩來等同志一起到鐵獅子胡同專家寓所出席蘇聯專家慶祝集會。毛主席作重要講話,熱烈歡迎蘇聯專家,并祝他們工作得好,生活得好。
周恩來雖然日理萬機,但自從以柯瓦廖夫為首的蘇聯專家進京之日起,他就要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親自關心蘇聯專家們的工作和生活。他說:“蘇聯專家千里迢迢來中國幫助建設,我們應該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做好我們自身的各項工作,發揮他們的作用?!?
柯瓦廖夫等專家住的寬街鐵獅子胡同寓所,是一座十分雅靜的傳統大庭院。1949年10月間,周恩來專程看望專家們。他對柯瓦廖夫說:“我們很需要蘇聯專家的幫助,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不過,專家剛來不久,對中國的情況還不熟悉。我們可以請各部門的負責同志給專家們介紹情況。”
根據周恩來的部署,陳云主持了兩次重要的會見。當年中財委和文教委系統各部門主要領導人出席,同蘇方組長以上的專家骨干會見,建立對口工作聯系制度。彭真在政法口主持了同樣會見。陳云、薄一波、李富春、呂正操等領導同志先后多次到鐵獅子胡同與柯瓦廖夫談話,交換蘇聯專家工作意見。
為了加強對專家工作的日常領導,政務院于1950年成立了蘇聯專家指導小組,日常工作由外交部蘇聯東歐司司長伍修權和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副秘書長楊放之主持,以便及時了解情況,調查研究,監督檢查政府有關政策的貫徹執行。
為了克服在聘請蘇聯專家方面各自為政的現象,按照周恩來的意見,中央財經委在1951年4月發出通知,要求各大行政區有關聘請設計專家事項,應呈由中央主管部核轉中財委呈請政務院批準。政務院核準后,經中財委通知主管部及貿易部,由貿易部會同主管部與外國駐華商務代表接洽辦理。必要時由貿易部授權駐外商務參贊處在國外洽商辦理。4個月后,中央人民政府再次強調,財經、文教、政法等所有系統聘請外國專家的批準權限均在政務院。專家到職后的薪金、待遇等事項亦由政務院通知有關部門統一辦理。
1953年6月8日,周恩來接見蘇聯大使庫茲涅佐夫和軍事總顧問柯托夫、政府部門代總顧問布拉金(阿爾希波夫為洽談“一五”計劃援華問題回國),接受了蘇方提出的今后統一由蘇聯大使館辦理各系統增聘、延聘、辭聘專家的手續的意見,并表示今后凡帶方針政策性和涉及各部門全面計劃性的工作問題,都吸收蘇聯首席顧問或專家組長參加黨委會議進行討論。
從1953年起,在周恩來同志的領導下,逐步建立健全了專家工作的組織機構,在國務院內設立了專家工作辦公室。6月13日,周恩來致信毛澤東等人提出:為統一蘇聯專家工作,并負責對蘇聯專家的聘請和分配,建議政務院下設以伍修權為組長的專家工作小組,以及專家工作和專家招待處,為專家工作小組的辦事機構。擬于月內召集一次中央各部委負責人會議,討論改進專家工作問題。9月9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加強發揮蘇聯專家作用的幾項規定》。1954年,與原有機構合并,成立了國務院直屬機構——外國專家工作局,楊放之任局長,進一步加強了對蘇聯來華專家工作的管理。
蘇聯專家組總顧問柯瓦廖夫1950年奉調回國。來華接替他工作的,在經濟專家方面,先后有阿爾希波夫和畢考爾金。1952年周總理出訪蘇聯的時候,畢考爾金和當年中財委計劃局的幾位蘇聯專家奉召到莫斯科協助中國代表團工作。他們對于蘇聯援華項目問題,特別是在聘請專家方面提出了一些很好建議,協助陳云、李富春同志做了不少具體工作。周恩來表揚了畢考爾金,說他在聘請專家問題上幫助我們做了很好的努力,“人數削減了,而專業更加對口了”。
周恩來十分重視向蘇聯專家介紹我國情況,委托外專局有計劃地組織各有關領導同志向全體專家作報告,他本人首先帶頭這樣做。他除了親自到國際飯店禮堂向全體在京蘇聯專家作政策報告之外,有時在國內給有關部門作報告的時候,也通過外專局組織蘇聯專家參加。有一次,周總理在中南海懷仁堂給工交口幾個專業會議的代表作報告,阿爾希波夫等近百名蘇聯專家也都到場旁聽。周恩來同志在報告中闡明了“一長制”的含義,強調中國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既借鑒蘇聯經驗,也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來架構廠礦等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周恩來總理在紫光閣接見一批即將期滿回國的蘇聯文教專家時說,“學習蘇聯經驗不能有教條主義,照搬過來的東西是不適用的?!?/p>
周總理的這些講話深受蘇聯專家們的重視。蘇聯專家在冶金部、煤炭部、鐵道部等部門與中國同事合作,朝夕相處,關系融洽。在專家工作會議上,這些部門受到周總理的表揚。
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和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援華蘇聯專家人數日益增加,所涉及的方面也更加廣泛。應該怎樣正確認識和對待學習蘇聯經驗和援華蘇聯專家?當時有兩種傾向:一種是過分依賴專家,對蘇聯的經驗機械照搬。另一種是某些部門或單位把專家請來了,但沒有很好發揮作用。
周恩來總理針對這兩種傾向,在不同時間和場合先后有過多次重要指示,歸結為:一是學習蘇聯經驗不可機械照搬,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消化運用;原則方針問題,必須自行決策,不能依賴蘇聯專家。二是對全體專家要熱情相待,主動介紹情況,認真研究分析專家們的建議,不能給專家坐“冷板凳”。三是顧問人數要減少,要根據急需,聘請專業對口的技術專家。
周恩來總理在原則上明確了我國對蘇聯專家的基本政策,這也成為我國獨立自主對外方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指示精神體現在我國政府在不同時期制定的外國專家工作的具體規定中。
為了總結和交流專家工作經驗,外專局發行了周總理親自題寫刊名的內部工作刊物《專家工作通訊》,還定期發行俄文版的《內部參考資料》,以便蘇聯專家及時了解我國各方面的工作方針和政策。外專局負責人定期向經濟和文教兩方面的總顧問介紹情況。
1954年10月,來華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5周年的赫魯曉夫尚未離開北京,周恩來即將兩國政府關于蘇聯軍事專家在中國工作問題的議定書(草案)送毛澤東審閱。議定書規定:蘇聯根據中國政府請求而派來的軍事顧問歸中國政府支配,如果所在單位繼續需要他們,應即改為專家,在雙方商定的期限內繼續工作。8月23日,國務院通知:“各部門聘請蘇聯專家必須嚴格貫徹少而精的原則,只有工作上確屬需要的新技術、新專業和薄弱環節才可聘請專家,同時,要注意凡能聘請短期專家解決的,就不要聘請長期的專家,凡能夠幾個單位合聘的就要合聘?!?0月20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再次聯合發出通知,重申只有在非聘請專家不可的部門和技術環節才能聘請專家,聘期以短期為主,一般不要延聘。
1955年7月,國務院下發《關于1956年度聘請蘇聯顧問的通知》,要求各部門在提出聘請蘇聯顧問名單時,應注意“蘇聯顧問的主要職責是幫助聘請部門的領導干部處理帶有政策性質和組織管理性質的工作。因此,凡為解決純粹技術性質的問題而要求聘請的專家,均應循著聘請技術援助專家的途徑提出,不要列入聘請顧問的名單”,并提出只有“工作確有迫切需要,同時顧問請來后確實具有開展工作的必要條件者(如翻譯人員、工作助手、數據等)”,方可聘請,否則必須緩聘或不聘。
對這些蘇聯專家工作上嚴格認真,生活上周到禮遇。周總理拍板給他們比中國部長更高的工資待遇。曾有位專家后來回憶,他一生只有兩個時期是吃得好的,那就是列寧的“新經濟時期”和在中國當專家的時期。
此前,中蘇圍繞專家待遇問題曾經展開艱難談判。1950年3月8日,中國駐蘇大使王稼祥和外交部蘇聯東歐司司長伍修權與蘇聯外交部副部長葛羅米柯談判。最后周恩來總理拍板,確定蘇聯專家在華的高物質待遇。
1950年3月19日,周恩來致電李富春、王稼祥、伍修權:關于專家協定的條款“不必再爭,即照蘇聯政府所提條件辦理,我們由此取得經驗,加緊學習,謹慎工作,以便第二年精減專家。”1950年6月30日,由周恩來親自核稿的《周恩來外長就蘇聯專家在華待遇問題致蘇聯駐華大使照會》密件,主動向蘇方提出:“1.糧價的計算以政府公布的價格為計算標準,而不以市場有變動的零售價格為標準。2.此次提出的待遇問題自6月份起實行,6月份未發足者,即予補發。3.軍事方面領取1000斤糧食及1000斤以下待遇的下級官及士兵,其伙食方面由中國提供,不再扣除伙食費。4.蘇聯專家在東北工作者,待遇標準的計算以東北政府公布之高粱米價格計算,然后再加一倍。”
1952年2月18日,陳云等給周恩來遞交了一份報告,報告根據長期在華工作蘇聯專家的工資標準制定了臨時性技術援助專家的工薪,并按照當時計算工資的工作分值,將其工薪標準分為七級?;舅悸肥翘K聯專家工資福利水平高于我國政府省部級干部。按分值標準計算,蘇聯專家的平均工資水平遠高于中國部長的平均分值,而最低級技術員的工資水平則超過中國一級工程師和司局長的最高分值。
1953年2月7日,政務院《關于蘇聯專家放假辦法和放假日招待辦法的通知》要求,國慶節和春節時向蘇聯專家子女每人贈送一份禮物。
為了滿足蘇聯專家到海濱度假的愿望,國務院外國專家局同意蘇方建議,特將1957年暑期在中國境內各地休假的蘇聯專家及其家屬,集中到北戴河及青島兩地休假,往返費用由聘請單位負擔;專門開設了使用票券購物的商店,對蘇聯專家開放,以保證對他們日常生活的供應;在醫療方面,不僅專家本人,而且其家屬的醫療醫藥費用,都由中國政府統一負擔,還特別規定,專家或專家眷屬鑲牙的醫藥費和手術費也由中方支付。
當時,在華工作的蘇聯專家在待遇方面得到了尊重。在中國企業和機關工作的專家,在每一年的工作期限內,休假一個月,在中國學校工作的專家,則休假兩個月。中國政府付給專家和他們的家屬前往蘇聯休假的旅費,并對蘇方償付專家和他們的家屬返回中國原工作地點的旅費。
赫魯曉夫曾推動專家來華
幫助中國執行“一五”計劃
1953年赫魯曉夫上臺后,中蘇兩國關系進入蜜月期,中國迎來了蘇聯專家大規模來華工作的高潮,蘇聯顧問、專家幾乎遍及中國每一個行業、每一個領域。
1954年9月,赫魯曉夫首次來華前主持召開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決定對華大幅增加援助作為新中國5周年禮物,并在1952年2月中蘇兩國確定的141項工程的基礎上再增加15項工程,并提升技術含量。這就是新中國著名的“156項工程”的來龍去脈。
赫魯曉夫認為支援中國就是加強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他首次來華時便坦率地對毛澤東說:“我們的幫助不是無私的,因為中國能夠強大起來也是對蘇聯的極大幫助。”因此,他傾力支援中國建設,加強中蘇兩黨和兩國的關系。蘇聯專家來華工作掀起了新高潮。根據中國進口公司統計,1954年1-3季度工礦企業新到蘇聯專家467人。到年底,除期滿回國者,在工業部門的蘇聯技術專家已達820人。中國聘請的技術專家,1954年比1953年增加兩倍多。
這個時期的來華專家主要集中在基礎工業部門。到1954年底,在中國各廠礦企業的蘇聯和東歐各國專家,82.4%集中在重工業部、一機部、二機部和燃料工業部系統。
“156項工程”,是新中國工業化歷史上堅實的第一步。“156項工程”在能源、鋼鐵、有色金屬、化工、機電、輕工及國防等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重點建設,“156項工程”企業中有近l/3屬軍工企業,包括鞍鋼、武鋼、長春一汽、東北三大動力等,奠定了新中國軍事工業的基礎。
當時的蘇聯專家不僅承擔了“156項工程”的技術主導,而且,他們在工作中所培養的技術人員、技術工人成了一批又一批新工業基地的種子和骨干,成為之后中國建設事業的棟梁之材。
1955年7月30日,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并正式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國民經濟得以恢復,“一五”計劃得以制定和執行,蘇聯專家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
據蘇方統計,在1954-1957年“一五計劃”的工業項目建設中,按照經濟和技術合作協定,蘇聯除向中國提供了大量機器設備、設計圖紙、技術資料和各種制品生產許可證外,還派遣了近5000名專家,其中1954年983名,1955年963名,1956年1936名,1957年952名。到1956年底,在華工作的蘇聯專家累計人數達到最高峰,為3113人,其中技術專家2213人,經濟顧問123人,科學和文化領域的顧問和專家403人,軍事顧問和專家374人。中方的估計數字比這還要多。
1958年開始執行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國在減少或停止聘請管理層面蘇聯專家的同時,對科學技術專家的需求更迫切,尤其是在高新和尖端科技方面,蘇聯專家對中國的援助重點在軍事工業,特別是核武器的研發上。從1000多名經濟專家分布來看,八成以上集中在國防企業及與國防工業有關的部委和科研機構中,還有一成多為冶金、化工和水電專家,在煤炭、石油、建設、輕工、農業及鐵路運輸等部門,都只有極少量專家,最少的1個人,最多的7個人,而在水產、糧食、紡織等部門則已經沒有蘇聯專家。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這段珍貴歷史
1958年之后,“聯合艦隊”和炮擊金門等一系列事件,使中蘇兩黨領導人分歧日深,爭論公開化,導致兩黨關系日趨緊張。赫魯曉夫惱差成怒,憤而斬斷兩國友誼關系。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突然宣布到當年9月1日前,分批撤回全部在華工作的專家。
盡管措手不及,但中國政府還是感謝蘇聯人民和蘇聯專家給予中國人民的幫助。8月底,周恩來在西花廳接見蘇方專家組組長阿爾希波夫的時候,親手給他授予了友誼紀念章。當天,由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親自主持隆重的歡送儀式,舉行盛大晚宴,即將作為最后一批離開中國的全體蘇聯專家及家屬出席。
宴會上,周恩來總理與曾任國務院經濟總顧問的蘇聯專家阿爾希波夫坐在一起。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致歡送詞,真誠感謝蘇聯專家在中國的辛勤勞動,表彰他們的工作成績和對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并表示,蘇聯專家們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中國人民是不會忘記的。周恩來那剛強而又深厚的聲音響徹整個宴會大廳,不時被熱烈的掌聲打斷。最后,周恩來滿懷深情地說:“現在各位專家奉召回國,我們感到難過,今晚舉行宴會,以表示我們的送行和惜別之情?,F在我的感情不允許我再說下去了。我相信我們今后還會見面的!”周恩來的眼里閃著淚光,有點哽咽,但并未失態。當這段話翻譯完時,阿爾希波夫馬上起身與周恩來熱烈擁抱,大聲說:“感謝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1950年至1960年,在當時蘇聯專家幫助下中國工業化史上的濃墨重筆,將為歷史永遠銘記。也同樣應該看到,至1969年,中國人民在蘇聯撤走專家和西方對我國經濟全面封鎖的情況之下,經歷了創業的艱辛,克服了重重困難,憑著改天換地的雄心壯志和自力更生的智慧力量,勝利完成了“156”項目的全部建設,建立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也為新時期改革開放經濟騰飛,提供了工業基礎和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