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
“上馬”一詞,原意是指“騎上馬去”,屬日常生活小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上馬”一詞,卻被用于比喻或說明大工程建設或大工作項目被列入國家計劃,并宣告開始運作,那可是大事情。
為這樣的大事件奔走呼號的有識之士很多,歸國定居后的陳嘉庚,就是其中一個。本文記敘的,就是他積極爭取福建鐵路能夠“上馬”并親自參與設計廈門海堤的故事。
在家鄉興建鐵路,既是福建全省人民多年來的夢想,也是福建華僑數十年來的愿望。清末,清政府曾派閩人閣學陳寶琛到新加坡征集修筑鐵路資金,南洋閩僑紛紛投資,很快就集資200萬大洋。豈料這筆巨款投下去,只修了一段從漳州到廈門島對岸嵩嶼的鐵路即漳廈鐵路,長僅50公里;而且火車開起來跟牛車的速度差不多,乘客的斗笠掉出車窗外,可以跳下車去撿,撿到之后再追上來還可以爬上車。可是,即使是這樣的火車,在當時也成了你爭我奪的“大肥肉”,營私舞弊,盜竊器材,什么名堂都有。兩三年后,200萬大洋全部花光時,車頭、車廂、器材也被盜賣一光。最后連路軌都被拆毀。自此,南洋華僑對投資修鐵路便視如畏途,政府也無力再修筑。直到1949年,福建仍沒有一寸鐵路。如今,新中國成立了,僑鄉福建怎能沒有鐵路呢?作為華僑首席代表的陳嘉庚,便首先站出來為福建爭取鐵路了。
為修筑福建鐵路
兩次致信毛主席
1950年6月,陳嘉庚在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期間,特地拜訪了鐵道部長滕代遠,提出修筑福建鐵路的建議,得到支持。于是,他便將此事作為正式提案,提交大會審議,經多方努力,最后獲得通過。
1951年,中央鐵道部派員到福建進行勘察,提出3條選線方案。福建省委即派副省長梁靈光和統戰部長張兆漢帶著方案到集美,由梁靈光將西線、中線和東線的地形、地質、礦產、氣候、水文、植被、人口、政區、經濟等概況以及3個方案的優缺點,向陳嘉庚作了介紹。陳嘉庚聽取后審閱了草圖,指出3條線路以中線為最佳。意見匯報到中央,得到采納。方案雖然有了,但要動工興建,還需解決很多問題,首先是筑路資金。陳嘉庚時常和鐵道部聯系,一年轉眼過去了,卻一直未見動靜。
看來單找鐵道部還不能解決問題。
經再三考慮,陳嘉庚于1952年5月專為此事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請求道:
福建無鐵路交通,如人身血脈麻痹,關系民生至為重大,困苦難以言喻,尤以閩西為甚。五反后國基更鞏固,萬祈主席迅令開辦,不但造福閩民,亦適應海外數百萬閩僑之企盼。
毛主席接到這封信,立即批道:
陳嘉庚來信,要修鐵路。
劉、周、朱、陳云同志閱,退,毛。
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和主管財政經濟的陳云副總理閱畢陳嘉庚的信后,結合制訂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進行了研究,感到有些困難。毛主席聽取他們匯報后,提出擬議中的株洲到他家鄉韶山的鐵路暫緩修建,以保證福建鐵路上馬。這可是中央領導對福建的莫大照顧。
雖則如此,但因建國伊始,財力有限,中央計劃先從浙贛線通過的、靠近福建西北的江西鷹潭為起點,把鐵路修進閩北,以后再逐步延伸到廈門。
陳嘉庚獲悉這情況,十分焦急,擔心閩西、閩南通火車遙遙無期。他趕緊再找滕代遠部長和主持華東六省工作的陳毅,征得他們的支持;然后于1952年12月5日再給毛主席呈上一函,再次懇求道:
閩西南鐵路,前年滕代遠部長曾告庚,政府已有計劃開辦。茲聞5年內大建設,僅有籌及閩北,而閩北地廣人稀,與臺灣、南洋僑民亦乏關系。現人民生活最慘苦者,即為閩南。庚非無病呻吟,實出于萬不得已。敬為閩西南人民請命,如何乞示。
日理萬機的毛主席收到這封信,立即于12月18日批道:
陳嘉庚來信。
周、陳、薄、李維漢同志閱,退,毛。
滕代遠答應修閩南路,此路何時可修?請薄查明告我。
這回,問題解決了。
在陳毅、滕代遠的極力支持下,周恩來、陳云和主管基本建設的薄一波副總理、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認真研究了陳嘉庚的來信,從僑鄉建設和保衛海防出發,決定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把原擬議中的鷹潭至閩北的鐵路往南延伸,從閩北穿過閩中、閩西和閩南,直修到祖國東南重鎮廈門。
經過陳嘉庚如此不懈地奔走呼號和積極爭取,這條從福建通往祖國各地的鷹廈鐵路,終于在1955年初開工修建,并在1957年如期通車到廈門,結束了福建沒有鐵路的歷史。
為修筑廈門海堤
提出移山填海方案
修筑鷹廈鐵路,陳嘉庚是積極爭取;修筑廈門海堤,陳嘉庚更是參與設計。
廈門原是個四周皆海的島嶼。1950年初,陳嘉庚參加開國大典后南下考察來到廈門,鄭重地向廈門市委書記林一心、市長梁靈光建議修筑一條海堤,把廈門同福建大陸連接起來,并提出筑堤的總體方案:
地點:廈門島北端的高崎到對岸的集美;
材料:就地開山取石,移山填海;
筑法:先拋毛石奠基,然后以條石砌堤。
那是60多年前的事啊!廈門還處于戰爭狀態中,“移山填海”,好大的氣魄!但實實在在,并非空想。別小看陳嘉庚的地點選擇、材料來源、堤身筑法這三條,如果不是對當地的地理環境、海底深淺、潮汐水流和建材資源具有深切的了解,而且掌握筑建海堤的基本知識,那是提不出來的。陳嘉庚在提出方案時還指出,筑建海堤的工程一上馬,可以吸納大批工人,解決因國民黨封鎖而造成的嚴重失業問題;海堤建成后,對保衛海防也具有重大意義。
這是一項宏大的工程。為慎重起見,當時常駐廈門的第十兵團司令兼福建省副省長葉飛組織了一批學者和技術專家對陳嘉庚提出的方案進行了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高集海峽是分別從金門、鼓浪嶼涌來的兩股海潮的接合線,漲潮時兩股來自不同方向的大潮在這里緩緩地接合;退潮時則往原方向同時退去。這條接合線是廈門島與周近陸地所有海峽中受潮水沖擊影響最小的地方,距離又最短,是最理想的筑堤地點。而就地取材,移山填海;先拋毛石,后砌條石等,又是最節省,最實際可行的做法。
這樣一個設計方案,不但葉飛、梁靈光很贊賞,就是陳毅來到廈門視察時也表示完全采納,他還就此事3次上書毛主席,得到毛主席的贊同。可惜的是,廈門海堤在具體設計和施工時,由于未能接受陳嘉庚的具體建議,以致造成后來的被動局面。
1952年秋,在陳云副總理主持下,中央批準廈門海堤上馬,并撥出專款。當時,整個工程由福建省長葉飛和副省長兼工業廳長梁靈光領導,廈門市市長張維茲具體負責,中央交通部建港局擔任設計和施工。張維茲在設計圖紙完成后,按葉飛、梁靈光的指示,送呈陳嘉庚,請他指導。
陳嘉庚認真聽取了匯報,審閱了圖紙,提出兩條意見:一是設計堤寬為21米,實際使用寬度只有16米半,難以適應今后發展的需要,建議加寬到25米,堤面鋪設雙軌鐵路線和寬公路線;二是在廈門一側,鐵路與公路應筑成“立交”。
這兩條具體建議從廈門的發展趨勢和長遠利益出發,充分體現了陳嘉庚的遠見卓識。但是,當張維茲把這意見帶回海堤工程指揮部時,卻遭到主管技術工作的蘇聯專家沙士可夫的堅決反對。他認為原設計的21米已經太寬了,硬是再砍掉兩米,剩19米,扣去胸墻和人行道,實際使用寬度只剩14米半,鐵路、公路各7米,至于“立交”,每天車輛通過量超過2000輛才有必要筑“立交”,當時廈門島上軍車、民用車合起來才不過幾百輛,要“立交”干什么?
當年,全國正掀起學習蘇聯的熱潮,蘇聯專家的意見常被奉為“圣旨”。這兩個完全對立的意見,一個是中央政府委員提出來的;一個是蘇聯專家提出來的;因此,張維茲不敢擅自決定,便帶著幾位本地專家到福州向省委匯報。正值葉飛、梁靈光赴京開會,主持日常工作的其他省委領導擔心加寬之后經費不夠,便否定了陳嘉庚的建議。張維茲回廈門后便沒再向陳嘉庚通報。直到海堤筑成,陳嘉庚才知道堤寬僅19米,他極為生氣,一再批評省、市領導沒有遠見。而實際上,中央撥下的筑堤專款是比較充裕的,海堤筑成后結算下還剩余360萬元。如果接受陳嘉庚的意見,堤身加寬到25米;廈門一側鐵路、公路搞“立交”,經費依然略有節余。
1955年10月,高集海堤工程全部完成。改革開放以來,形勢日益發展,廈門海堤越來越擁擠,但生米已成熟飯,再也無法挽回。后來,交通部決定建一座高集海峽公路大橋,與海堤平行,分擔繁忙的交通量,將海堤作為鐵路專用路堤,緩解廈門的進出島交通。